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新疆地方农业多功能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19 14:48
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发展提出了更加广泛和细致的要求。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在地方农业发展中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是关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对标小康社会三农工作的关键。新疆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省区,农业提质增效的空间很大。结合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生态功能3个维度,从多维的视角考察新疆地方农业多功能性发展的现状,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新疆地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通过对经济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生态功能在3个维度的梳理,将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与乡村振兴总目标的内涵有机结合,为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及视角。
【文章来源】:北方园艺. 2020,(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2017年新疆13个州、区、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自古以来,新疆就形成了各民族聚居的场景。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13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新疆区域特色的西域文化,呈现出辨识度极强的社会属性。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为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有形景观,其中既包括单纯的土地利用景观,如解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吐鲁番的坎儿井;也包括由牧区聚落和农牧业用地共同构成的区域景观,如伊犁那拉提草原游牧景观、喀纳斯图瓦人村落。在农业生产、农牧区生活中产生的礼仪、节庆、信仰、饮食、服饰、婚嫁、民间艺术等文化表现形式则构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作为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活在北疆地区和东疆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形成了适应于草原文化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游牧迁徙的生活方式,使得草原上的零星点缀的蒙古包成为哈萨克民族生活场景的标志。南疆的维吾尔族群众则结合该地区生活环境的特点形成了以蔬果种植、家禽饲养为特点的庭院经济。从微观层面看,尽管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农业生产的形式有所区别,但都起到了维系家庭食物保障及可持续生计维持的作用。这也构成了农业社会功能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可忽视的是,这些生产方式在推动当地社会持续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之一是生活富裕。2017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975.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1 045.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还低于西部水平。新疆民族地区粮食、牛羊肉、奶类的人均消费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新疆地方农业要特别重视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重视贫困人口获得食物及其它生活资料的可能性,以产业兴旺为指导目标,全面创新农业增收新模式。新疆农牧区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靠天吃饭、小富即安的状态。本地的农产品一部分用于自给,一部分销往周边地区,其中自给部分对于本地区居民的生活保障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农业作为推动当地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还有待提升。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新疆农业的生产方式需要从农业社会功能性的角度出发,结合产业兴旺的目标,积极创新更加丰富的创收方式,有效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使生活富裕的目标落地。农民生活富裕才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的振兴。
新疆农耕经济聚集在水源丰沛的地方,大致分布河流流经、汇聚的地方,以伊犁河谷、天山南北坡、阿尔泰山最为突出。河流的主要水源来自冰川融水以及地下泉水。随着新疆农业种植面积的增大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新疆地下水位逐渐降低,水资源短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另外,来自工业生产的副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地膜等消耗物质持续的增加(图4),也使得耕地及水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尽管新疆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0.685亿hm2,占全国农林牧宜用土地面积的1/10以上。但是,新疆地处脆弱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域,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想要弥补或是恢复至破坏前的状况是极其困难的。根据第五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新疆全区沙化土地面积7 471万hm2,占全疆国土总面积的44.87%,土地沙化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严峻挑战。农村生态村的建设就是对于生态宜居的积极尝试。截止到2017年,疆内共有农村生态示范建设数42个,其中国家级生态乡村数35个,国家级生态村7个。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重要组成。2000年以来,新疆加大对于造林面积的投入力度。17年中有7个年份的造林面积超过20万hm2(图5)。为巩固现有成果,进一步实现新疆全区生态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2018年自治区发改委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全区退耕还林每667 m2补助1 600元,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1 200元,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造林费400元;退耕还草每667 m2补助1 000元,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850元,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草种苗费150元。同时《办法》还要求全区各地可根据不同地理、气候和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可实行林草结合。在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前提下,允许退耕还林农民间种豆类等矮秆作物,发展林下经济,以耕促抚、以耕促管。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牧场,实行多种经营。据统计,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以来,退耕还林工程使新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0.7个百分点,新疆全区受益农民已达42.36万户、170万人。国家累计投入新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128.6亿元,农户直接获得的补助达到94亿元,户均2万元、人均5 000元。此项工程的实施,使一大批贫困户摆脱了贫困。这不仅对耕地、林地和草场的退化起到了有效遏制,还对沙化进程的抑制,水土流失的防治,水源的涵养,对新疆农业、工业、人居环境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探讨[J]. 姜长云. 经济纵横. 2019(01)
[2]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发展进程测评及地区比较[J]. 韩磊,刘长全. 农村经济. 2018(12)
[3]乡村振兴: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成果[J]. 郭津佑,石白玉,萧洪恩. 贵州民族研究. 2018(12)
[4]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 叶兴庆. 改革. 2018(01)
[5]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 周立,李彦岩,王彩虹,方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6]供给侧改革中农业多功能性、农业4.0与生态农业发展创新[J]. 周立,王彩虹,方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7]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 王兴国. 东岳论丛. 2016(02)
[8]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J]. 彭建,刘志聪,刘焱序.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06)
[9]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J]. 林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10]日本稻作生态农业发展途径与模式[J]. 刘星辰,杨振山. 经济地理. 2011(11)
本文编号:3290892
【文章来源】:北方园艺. 2020,(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2017年新疆13个州、区、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自古以来,新疆就形成了各民族聚居的场景。新疆生活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13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了许多与农业有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新疆区域特色的西域文化,呈现出辨识度极强的社会属性。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为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有形景观,其中既包括单纯的土地利用景观,如解决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吐鲁番的坎儿井;也包括由牧区聚落和农牧业用地共同构成的区域景观,如伊犁那拉提草原游牧景观、喀纳斯图瓦人村落。在农业生产、农牧区生活中产生的礼仪、节庆、信仰、饮食、服饰、婚嫁、民间艺术等文化表现形式则构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作为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生活在北疆地区和东疆地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形成了适应于草原文化的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游牧迁徙的生活方式,使得草原上的零星点缀的蒙古包成为哈萨克民族生活场景的标志。南疆的维吾尔族群众则结合该地区生活环境的特点形成了以蔬果种植、家禽饲养为特点的庭院经济。从微观层面看,尽管在不同民族文化中农业生产的形式有所区别,但都起到了维系家庭食物保障及可持续生计维持的作用。这也构成了农业社会功能性的表现形式之一。不可忽视的是,这些生产方式在推动当地社会持续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之一是生活富裕。2017年新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975.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1 045.3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还低于西部水平。新疆民族地区粮食、牛羊肉、奶类的人均消费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在乡村振兴发展中,新疆地方农业要特别重视农业的食物保障功能,重视贫困人口获得食物及其它生活资料的可能性,以产业兴旺为指导目标,全面创新农业增收新模式。新疆农牧区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种靠天吃饭、小富即安的状态。本地的农产品一部分用于自给,一部分销往周边地区,其中自给部分对于本地区居民的生活保障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农业作为推动当地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产业还有待提升。受制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新疆农业的生产方式需要从农业社会功能性的角度出发,结合产业兴旺的目标,积极创新更加丰富的创收方式,有效提高乡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使生活富裕的目标落地。农民生活富裕才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的振兴。
新疆农耕经济聚集在水源丰沛的地方,大致分布河流流经、汇聚的地方,以伊犁河谷、天山南北坡、阿尔泰山最为突出。河流的主要水源来自冰川融水以及地下泉水。随着新疆农业种植面积的增大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新疆地下水位逐渐降低,水资源短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另外,来自工业生产的副产品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地膜等消耗物质持续的增加(图4),也使得耕地及水质受到了严重的破坏,这对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尽管新疆农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面积0.685亿hm2,占全国农林牧宜用土地面积的1/10以上。但是,新疆地处脆弱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域,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想要弥补或是恢复至破坏前的状况是极其困难的。根据第五次荒漠化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新疆全区沙化土地面积7 471万hm2,占全疆国土总面积的44.87%,土地沙化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带来严峻挑战。农村生态村的建设就是对于生态宜居的积极尝试。截止到2017年,疆内共有农村生态示范建设数42个,其中国家级生态乡村数35个,国家级生态村7个。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重要组成。2000年以来,新疆加大对于造林面积的投入力度。17年中有7个年份的造林面积超过20万hm2(图5)。为巩固现有成果,进一步实现新疆全区生态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发展,2018年自治区发改委颁布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管理办法(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全区退耕还林每667 m2补助1 600元,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1 200元,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苗造林费400元;退耕还草每667 m2补助1 000元,通过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现金补助850元,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种草种苗费150元。同时《办法》还要求全区各地可根据不同地理、气候和立地条件,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有条件的可实行林草结合。在不破坏植被、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前提下,允许退耕还林农民间种豆类等矮秆作物,发展林下经济,以耕促抚、以耕促管。鼓励个人兴办家庭林场、牧场,实行多种经营。据统计,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实施以来,退耕还林工程使新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0.7个百分点,新疆全区受益农民已达42.36万户、170万人。国家累计投入新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资金128.6亿元,农户直接获得的补助达到94亿元,户均2万元、人均5 000元。此项工程的实施,使一大批贫困户摆脱了贫困。这不仅对耕地、林地和草场的退化起到了有效遏制,还对沙化进程的抑制,水土流失的防治,水源的涵养,对新疆农业、工业、人居环境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重大战略问题探讨[J]. 姜长云. 经济纵横. 2019(01)
[2]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农村发展进程测评及地区比较[J]. 韩磊,刘长全. 农村经济. 2018(12)
[3]乡村振兴: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新成果[J]. 郭津佑,石白玉,萧洪恩. 贵州民族研究. 2018(12)
[4]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论纲[J]. 叶兴庆. 改革. 2018(01)
[5]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产业融合和六次产业发展[J]. 周立,李彦岩,王彩虹,方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6]供给侧改革中农业多功能性、农业4.0与生态农业发展创新[J]. 周立,王彩虹,方平.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7]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政策研究[J]. 王兴国. 东岳论丛. 2016(02)
[8]农业多功能性评价研究进展[J]. 彭建,刘志聪,刘焱序.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4(06)
[9]中国多功能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思考[J]. 林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6)
[10]日本稻作生态农业发展途径与模式[J]. 刘星辰,杨振山. 经济地理. 2011(11)
本文编号:32908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290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