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农村居民减贫效应研究——基于FGT贫困指数的分解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1-08-06 23:16
  在我国即将完成脱贫攻坚背景下,异质性在居民减贫并防返贫进程中逐渐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通过反事实分析法将收入分布变迁分解为均值、方差以及残差三种变化,进而将其引入贫困分解中,对我国农村及区域贫困进行分解。研究表明,引入收入分布变迁贫困分解结果具有稳健性,且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效应与离散效应存在非对称性,提高收入已不足以弥补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贫困加深效应,而异质效应和离散效应间存在对称性,居民异质性在减贫进程中逐渐起到关键作用。同时从区域视角看,东部区域异质效应减贫效果明显高于增长效应;中部区域增长效应和异质效应均具有显著减贫效果;而西南区域增长效应的减贫效果最显著。 

【文章来源】:统计研究. 2020,37(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农村居民减贫效应研究——基于FGT贫困指数的分解新方法


2006-2015年收入分布变迁分解

效果图,收入增长,效应,效果


将收入分布变迁因素引入贫困指数分解可知,收入增长的减贫效应逐渐减弱,但异质性的减贫效应逐渐增强,并逐渐成为减贫的关键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检验引入收入分布变迁因素的贫困分解方法的稳健性,本文将从区域视角验证居民异质性减贫的作用效果。从表4可以看出,对于东部区域,收入的增长效应能降低贫困,其中随着居民收入的提升,增长效应降低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效果更好,而降低贫困发生率效果减弱,意味着提高东部区域居民收入水平能够显著降低贫困深度和强度;离散效应均大于0,意味着随着收入差距拉大,东部区域居民贫困进一步加剧,同时东部区域居民的贫困深度和贫困强度加剧程度远高于贫困发生率;异质效应则具有显著的减贫作用,且降低贫困深度和强度作用更强。说明伴随着收入分布动态变化,收入的增长效应减贫作用难以弥补收入不平等加剧带来的贫困加深效应,但异质性的减贫效应却具有明显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在降低贫困深度和强度方面,因此为了缓解东部区域居民贫困,应进一步改善东部贫困居民人口素质和环境等异质性条件。

分布图,居民收入,核密度,农村


本文选取CHNS(1)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研究我国农村居民贫困问题。本文使用的居民收入数据均按照2015年消费价格指数(CPI)予以调整,并采用国内2010年贫困标准,在刻画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布现状的基础上(见图1)进一步探索我国农村居民贫困状态及成因。本文基于Jenkins和Kerm(2005)的反事实分解方法,估算了CHNS数据2006-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净收入的非参数核密度分解。图2是概率密度曲线的形式,根据CHNS数据的反事实收入变量构造的均值变化、方差变化和残差变化进行拟合。从结果可以看出,均值变化依然起到主导作用,方差变化和残差变化几乎对等。此外,均值变化和残差变化使得收入呈现正向变化,而方差变化则使收入呈现负向变化。在均值、方差和残差变化共同作用下,收入密度波峰逐渐左移,说明方差负向作用呈现扩大趋势,收入的均值效应逐渐弥补不了方差效应带来的负向作用,而残差变化则向右移。可以推测,如果收入分布变迁确实能够影响贫困,那么只关注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可能并不全面,因为残差效应在收入分布变迁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因此,有必要从收入分布变迁的整体特征中重新思考贫困问题。


本文编号:3326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326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9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