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乡村振兴主体性内生动力及其激发路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5 16:55
  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也存在农村主体性内生动力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通过总结现有文献及统计数据分析,认为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农民,政府、企业和第三方组织机构构成乡村振兴的外部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村人口呈现了静态到动态失衡的变化,依附于城乡二元化国情,我国农村人口变迁体现了制度和经济特征,使乡村振兴面临人口外流为标志的主体性内生动力缺失。激发乡村振兴主体性内生动力要体现农民的发展需求、权利需求、保障需求,其根本在于突出主体能力建设的增权赋能,主要激发路径包括主体自我能力发展与客体系统性扶持引导相结合,将农村人口的内生性需求纳入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中。涵盖农村个体技能发展与集体的产业发展、乡村自治建设、土地制度保障与经营功能、城乡一体公共服务等方面,从而构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等多元客体’协同参与的能力建设机制框架。 

【文章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34(08)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乡村振兴主体性内生动力及其激发路径的研究


乡村振兴主体性内生动力的激发过程

人口,农村人口,农村,乡村


历史进程中,乡村的发展往往滞后于城市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土改和集体化改变了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制度性的强约束举措使乡村和城市之间“人”的流动相对稳定;计划经济调控下,农村生产要素单方向输送给城市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经营活动局限在户籍所在地,流动程度低,农村人口规模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农民作为农产品生产者,在整个市场经济的农产品产业链中是初级参与者,只能获得农业产业链中少量收益。农村产业规模和内部资源供给不足以提供理想的家庭可持续增益,乡村公共产品的弱供给能力不能满足农村人口代际发展需求,农民的自我发展需求成为农村人口变迁的内在驱动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放松流动人口管控的政策规定,基层政府推出了进城务工激励措施,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12]。农村流动人口的迁移行为获得了合法地位,实现了城乡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此后,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加剧了这种变迁。以2010年为分界点,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城乡人口比例逆转,呈现‘X’型变化趋势(图2)。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劳动力大幅度转移的同时依然保留了相对可观的农村劳动力规模,但存在农村人口总量大于劳动力供给下降的矛盾现象[14]。青壮年劳动力非农转移引起了农村人口结构变化,29岁以下的农村青少年人口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未来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供给减少[15]。2014-2018年我国农民工年龄变化也印证了这一趋势[16](图3)。21-30岁的农民工比例最高,但是近年来,呈逐渐下降趋势。2018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40.2岁,劳动年龄偏大。此外,我国农业、规模农业经营户和农业经营单位的生产经营人口年龄构成显示[17],中老年生产经营人员占绝大比重,年龄35岁及以下的生产经营人员仅占五分之一。我国农业从业人口年龄较大,青年劳动力人口严重流失,农村人口结构性失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预期减少不利于家庭农户在农业生产中的人力资本投入,乡村振兴中缺乏新生力量,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三留守”群体难以支撑农村人力资本的长期健康发展,未来农村将会出现非农转移劳动力和农业劳动力双重不足的问题,支撑乡村振兴长期发展的人力资本供应不足。

农民工,年龄,主体性,制度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面临由人口结构失衡引起的主体性困境,还要解决以下问题,即在制度和资源约束下,乡村如何实现内生发展。中国农村人口变迁背后具有特殊的国情和历史沿革,农村人口流动是不充分性流动,形成了结构性推动和制度性阻滞并存的格局[18]。制度性和经济性因素交织,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农村人口变迁特征,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为构建主体性内生动力能力建设机制提供现实依据。(1) 进城与逆向回流成为常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增权赋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农民主体性重塑[J]. 陈晓莉,吴海燕.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9(06)
[2]脱贫动力与发展空间:空间理论视角下的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研究——以中国西南一个深度贫困村为例[J]. 左停,田甜.  贵州社会科学. 2019(03)
[3]中国乡村振兴——土地整治视角(英文)[J].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9(04)
[4]激活贫困者内生动力:理论视角和政策选择[J]. 林闽钢.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1)
[5]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研究四十年:从“剩余劳动力”到“城市新移民”[J]. 孙中伟,刘林平.  学术月刊. 2018(11)
[6]农业农村发展如何优先?——乡村振兴资源配置逻辑调整的难题[J]. 梅立润.  当代经济管理. 2019(03)
[7]精准脱贫战略下乡村振兴内生力机制研究——基于产业振兴的视角[J]. 陶有祥,成婷.  理论与现代化. 2018(05)
[8]联根式流动:中国农村人口阶层分化与社会流动的隐蔽性特征[J]. 王通.  求实. 2018(05)
[9]城市化进程与乡村振兴——基于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视角下的移民思考[J]. 赵旭东,朱鸿辉.  学术研究. 2018(08)
[10]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J]. 吴重庆,张慧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本文编号:3362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362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d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