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粮食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

发布时间:2021-08-30 06:38
  基于中国三大粮食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视角,构建动态面板GMM-DIFF模型,采用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效率影响的异质性。结果表明:我国粮食全要素生产率虽然区域差异明显,但其总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说明我国粮食生产正在步入规模与效率同步提升的重要转型阶段;进一步研究显示粮食生产的短期性与长期性政策效应在主产区与主销区间差异非常凸出,形成较大的反差。基于此,国家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设计应当着力于两个层面的政策思考,即诸如粮食大户补贴等短期性政策效应的发挥和诸如粮食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期性政策效应的作用。 

【文章来源】: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0,19(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粮食生产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政策效应的异质性


三大粮食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的空间分布图(TFP=techch×effch)

趋势图,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粮食


表1的估计结果显示,2007—2017年三大粮食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粮食主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为1.012,年平均增长率为1.2%,略低于主销区;主销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值为1.014,年平均增长率为1.4%,高于三区平均水平与主产区均值;而产销平衡区各省份粮食生产效率水平表现最低,其均值为1.001,年平均增长率为0.1%。同时根据图1可知,三大粮食产区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布并非是独立且随机的,而是显现出一定的集聚性。其中,主产区与主销区大都位于“低高型”区域,即技术进步指数低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该特征表明当前我国粮食产区普遍存在粮食科技研发能力强,但其粮食科技应用率与之不相匹配现象;此外,主产区内还存在“双低型”特征的特殊省份,即湖南省与四川省,出现双效率指数下降,其原因可能是受制于粮食生产规模扩张禀赋条件以及粮食生产现代技术扩散效应强度不够等影响。平衡区内各省份双效率指数主要呈“高低型”或“低高型”特征;但值得关注的是平衡区内的甘肃、山西、宁夏三省实现了“双高型”增长,表明该三省的粮食生产科技研发水平与推广水平均处于较好的状态,说明在这三省中保障区域粮食安全责任的共识得以形成,实施区域粮食安全责任的行为积极有效。同时,根据估计结果,图2给出了2007—2017年三大产区及全国的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曲线。根据三大粮食产区及全国整体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时序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波动增长期,期间为2008—2013年;第二阶段为平稳增长期,期间为2013—2016年;第三阶段为加速增长期,期间为2016—2017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粮食生产效率: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具有调节效应吗?——基于江西省粮食主产县500农户的调查[J]. 彭柳林,吴昌南,张云,张志芳,王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04)
[2]城镇化对农户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以湖南、河南两省477个农户为例[J]. 赵丽平,侯德林,闵锐.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8(04)
[3]粮食政策实施及其效应波及:2013~2017年[J]. 蒋和平.  改革. 2018(02)
[4]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生产成本与国际竞争力——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检验[J]. 朱晶,晋乐.  农业技术经济. 2017(10)
[5]补贴减少了粮食生产效率损失吗?——基于动态资产贫困理论的分析[J]. 高鸣,宋洪远,Michael Carter.  管理世界. 2017(09)
[6]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粮食生产——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 杨义武,林万龙,张莉琴.  农业技术经济. 2017(05)
[7]基础设施改善了农业技术效率吗?——基于异质性随机前沿模型[J]. 周晓时,李谷成,吴清华.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7(02)
[8]城镇化与粮食生产效率关系的VAR模型分析[J]. 章乐,郑循刚.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1)
[9]粮食补贴政策的影响机理与投入产出效应[J]. 张慧琴,韩晓燕,吕杰.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10]粮食直接补贴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小麦生产率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数据[J]. 高鸣,宋洪远,Michael Carter.  中国农村经济. 2016(08)



本文编号:33722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3722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1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