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错位与重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的空间视角
发布时间:2021-09-12 17:02
从城市空间理论视角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的过程是社会结构在城市空间中的重构和扩展,离不开"空间的再生产"。从物理居住空间、制度保障空间、网络信息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切入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转化的空间错位的研究认为,通过实现城市中多维空间的辩证统一,可重塑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空间架构,即通过合理空间规划来创造宜居的物理居住空间,同一空间正义来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空间,强化空间引导来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扩展空间互动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空间。
【文章来源】:当代青年研究. 2020,(05)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从“一维直线”到“多维空间”:市民化研究的空间转向
(一)社会空间转向:新城市空间的营造
(二)新生代农民工:一个群体的空间集聚
二、空间错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掣肘
(一)物理居住空间:土地空间的失衡
(二)制度保障空间:同一空间上的正义缺失
(三)网络信息空间:传统生活和现代模式的碰撞
(四)精神文化空间:自我怀疑和外部排斥的双重压力
三、空间重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探讨
(一)合理空间规划:创造宜居的物理居住空间
(二)同一空间正义: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空间
(三)强化空间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
(四)扩展空间互动:构建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居住空间模式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J]. 景晓芬. 城市问题. 2018(06)
[2]城市人类学再思: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三元关系、空间视角与当下都市实践[J]. 林叶.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3)
[3]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社会融合实践研究——以“外来者”聚居区福村为例[J]. 张江龙,谭祖雪,章晓. 学习与实践. 2017(09)
[4]重塑地方感:农民工流动的空间转变及公共文化服务[J]. 林拓,虞阳. 社会科学. 2016(05)
[5]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分析——基于五省市的实地调查[J]. 熊光清. 学习与探索. 2014(06)
[6]居住空间类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途径——基于空间视角的探讨[J]. 江立华,谷玉良.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6)
[7]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J]. 胡潇.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1)
[8]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 梁波,王海英. 人口与发展. 2010(04)
[9]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失地农民为例[J]. 叶继红. 天津社会科学. 2010(02)
[10]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J]. 吴宁. 社会. 2008(02)
本文编号:3394607
【文章来源】:当代青年研究. 2020,(05)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从“一维直线”到“多维空间”:市民化研究的空间转向
(一)社会空间转向:新城市空间的营造
(二)新生代农民工:一个群体的空间集聚
二、空间错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掣肘
(一)物理居住空间:土地空间的失衡
(二)制度保障空间:同一空间上的正义缺失
(三)网络信息空间:传统生活和现代模式的碰撞
(四)精神文化空间:自我怀疑和外部排斥的双重压力
三、空间重塑: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路径探讨
(一)合理空间规划:创造宜居的物理居住空间
(二)同一空间正义: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保障空间
(三)强化空间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信息空间
(四)扩展空间互动:构建开放包容的精神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居住空间模式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J]. 景晓芬. 城市问题. 2018(06)
[2]城市人类学再思: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三元关系、空间视角与当下都市实践[J]. 林叶.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3)
[3]空间理论视域下农民工社会融合实践研究——以“外来者”聚居区福村为例[J]. 张江龙,谭祖雪,章晓. 学习与实践. 2017(09)
[4]重塑地方感:农民工流动的空间转变及公共文化服务[J]. 林拓,虞阳. 社会科学. 2016(05)
[5]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分析——基于五省市的实地调查[J]. 熊光清. 学习与探索. 2014(06)
[6]居住空间类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途径——基于空间视角的探讨[J]. 江立华,谷玉良. 社会科学研究. 2013(06)
[7]空间的社会逻辑——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空间理论的思考[J]. 胡潇.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1)
[8]城市融入:外来农民工的市民化——对已有研究的综述[J]. 梁波,王海英. 人口与发展. 2010(04)
[9]城市新移民的文化适应:以失地农民为例[J]. 叶继红. 天津社会科学. 2010(02)
[10]列斐伏尔的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及其中国意义[J]. 吴宁. 社会. 2008(02)
本文编号:3394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39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