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与空间利用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4 07:54
[目的]中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区和生态脆弱地区,保护生态环境稳定、实现有序稳妥开发是确保耕地后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文章以甘肃省景泰县为例,采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成果进行生态敏感性评价,以期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第二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构建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以及土壤盐渍化等3类因子共11项指标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采取单因子评价法和多因子综合评价法,测算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敏感性。[结果]根据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可将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和高度敏感区域。综合来看,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约91.32%面积存在生态敏感性问题,其中以轻度敏感性为主;从单因子角度看,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的水土流失问题最为突出,敏感性面积比例超过96%,其次为土地沙漠化,敏感性面积达到65.50%, 1.77%的区域对土壤盐渍化存在敏感性。[结论]根据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为保证耕地占补平衡以及降低生态风险,提出对策建议:应着重对于敏感性高的区域实施更为科学的保护和开发...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04)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分布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空间分布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J]. 任亚,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2]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 周浩,雷国平,路昌,张康康.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05)
[3]干旱半干旱区不稳定耕地分析及退耕可行性评估[J]. 赵爱栋,许实,曾薇,曲福田,马贤磊.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7)
[4]基于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的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 叶达,吴克宁,刘霈珈.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6)
[5]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任君临,方斌,许实. 中国土地科学. 2016(05)
[6]新形势下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J]. 方婷婷,程久苗,费罗成,鲁帆,陈振,周翼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2)
[7]基于空间聚类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模型[J]. 杨永侠,施彦如,孙婷,孟丹,卜春燕,王旭.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4)
[8]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J]. 肖林林,杨小唤,陈思旭,蔡红艳. 资源科学. 2015(10)
[9]县域耕地后备资源与规划期内数量质量并重的占补平衡分析[J]. 高星,吴克宁,郧文聚,唐程杰,许实,麻战洪.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2)
[10]严控与激励并存: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脉络及地方实施[J]. 谭明智.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7)
本文编号:3407390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04)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分布
土地沙漠化敏感性空间分布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J]. 任亚,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1)
[2]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 周浩,雷国平,路昌,张康康.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6(05)
[3]干旱半干旱区不稳定耕地分析及退耕可行性评估[J]. 赵爱栋,许实,曾薇,曲福田,马贤磊. 农业工程学报. 2016(17)
[4]基于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的景泰县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J]. 叶达,吴克宁,刘霈珈.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6)
[5]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 任君临,方斌,许实. 中国土地科学. 2016(05)
[6]新形势下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J]. 方婷婷,程久苗,费罗成,鲁帆,陈振,周翼虎.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02)
[7]基于空间聚类的西藏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组合模型[J]. 杨永侠,施彦如,孙婷,孟丹,卜春燕,王旭. 农业机械学报. 2016(04)
[8]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J]. 肖林林,杨小唤,陈思旭,蔡红艳. 资源科学. 2015(10)
[9]县域耕地后备资源与规划期内数量质量并重的占补平衡分析[J]. 高星,吴克宁,郧文聚,唐程杰,许实,麻战洪. 农业工程学报. 2015(12)
[10]严控与激励并存:土地增减挂钩的政策脉络及地方实施[J]. 谭明智. 中国社会科学. 2014(07)
本文编号:3407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407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