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结构转型对全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06:31
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和消费需求结构的双重结构转型对粮食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分散的小规模粮食经营模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大规模的粮食经营模式又受限于地形地貌、基础设施以及技术装备等因素的制约,所以,粮食生产只能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土地规模和服务规模是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两大路径,其中服务规模是比土地规模更为重要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路径。而且,中国地形地貌复杂、耕作条件、要素配置以及主体发育等情况差异极大的现实情况决定了粮食生产经营不能"一刀切"地采取单一模式,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元化模式。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粮食生产经营基础设施,培育壮大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高粮食生产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政策。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1)耕地资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一方面,近年来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到2017年年末,全国共有耕地13488.12万公顷(20.23亿亩),虽然采取土地整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增加耕地资源,但在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耕地仍然净减少,且与2013年相比累计减少28.22万公顷(见图1)。(1)另一方面,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具体表现为:一是耕地退化严重,东北黑土地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北方土壤盐碱化现象突出,全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超过40%。二是污染现象严重,何才文指出我国耕地重金属点位超标率达19%以上。[1]三是有机含量偏低,目前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2.08%。四是土壤地力偏低,冯华指出我国土壤对农产品贡献率仅为20%,高标准农田仅占了30%,[2]九至十五等的中、低等地占比高达70.51%。(2)(2)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到201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66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6.77%,总抚养比高达40.4%。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区域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已经从“过剩”转变为“结构性短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形成了所谓的“386199部队”,但目前中青年妇女也成为打工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已经进入外出务工群体的代际替代期,老一代农民工开始返回农村,而且新生代农民的离农倾向有增无减,加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子女教育水平而随迁就读现象极为普遍,从而带动农村转移人口举家迁徙。因此,“3861”向城镇转移的趋势还在不断增强,而“99”的比重不断提高,因而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1)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见图2)。城镇化率的提高不仅改变了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同时对我国粮食消费的结构以及消费水平都有极大的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粮食(原粮)消费大幅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但是农村居民在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食品等方面的消费均低于城市居民(见表1)。农民进城后,其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也会慢慢跟城市居民接近,所以会增加除原粮以外的蛋类、肉类、奶类产品和其他产品的消费。(2)饮食结构变化: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的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2009年到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见图3),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消费者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不再是吃得饱,而是吃得健康,因而对粮食品质要求更高,对粮食的品种多元化需求提高。城乡居民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消费比重逐步提高,替代了部分直接粮食消费,从而使口粮消费比重逐渐下降;而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和以粮食作为原料制成的快餐、调味品、糖果等间接性食物需求的增加引致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加,在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量三大粮食消费结构,口粮占比从2012年的50.5%下降到2018年的35.9%。而且,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口粮消费还会趋于下降,而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还会增加,这要求我国粮食生产必须随之做出相适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产出与效益二维视角[J]. 罗丹,李文明,陈洁. 管理世界. 2017(01)
[2]关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J]. 贾蕾,甄瑞. 农业经济. 2015(11)
[3]我国耕地质量存在“两大两低”问题[J]. 四川农业科技. 2015(10)
[4]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J]. 张红宇. 农村经济. 2012(05)
本文编号:3421534
【文章来源】:农村经济. 2020,(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2005~2018年全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
(1)耕地资源减少,土地质量下降。一方面,近年来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到2017年年末,全国共有耕地13488.12万公顷(20.23亿亩),虽然采取土地整理、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增加耕地资源,但在建设占用、灾毁、生态退耕等多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耕地仍然净减少,且与2013年相比累计减少28.22万公顷(见图1)。(1)另一方面,耕地面积减少的同时,耕地质量也在下降。具体表现为:一是耕地退化严重,东北黑土地变薄、南方土壤酸化、北方土壤盐碱化现象突出,全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重超过40%。二是污染现象严重,何才文指出我国耕地重金属点位超标率达19%以上。[1]三是有机含量偏低,目前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2.08%。四是土壤地力偏低,冯华指出我国土壤对农产品贡献率仅为20%,高标准农田仅占了30%,[2]九至十五等的中、低等地占比高达70.51%。(2)(2)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到2018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366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6.77%,总抚养比高达40.4%。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区域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已经从“过剩”转变为“结构性短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形成了所谓的“386199部队”,但目前中青年妇女也成为打工大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已经进入外出务工群体的代际替代期,老一代农民工开始返回农村,而且新生代农民的离农倾向有增无减,加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子女教育水平而随迁就读现象极为普遍,从而带动农村转移人口举家迁徙。因此,“3861”向城镇转移的趋势还在不断增强,而“99”的比重不断提高,因而农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
(1)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高(见图2)。城镇化率的提高不仅改变了城市和农村人口比例,同时对我国粮食消费的结构以及消费水平都有极大的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粮食(原粮)消费大幅高于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但是农村居民在蔬菜及食用菌、肉类、禽类、水产品、蛋类、奶类食品等方面的消费均低于城市居民(见表1)。农民进城后,其生活方式包括饮食结构也会慢慢跟城市居民接近,所以会增加除原粮以外的蛋类、肉类、奶类产品和其他产品的消费。(2)饮食结构变化: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我国城乡居民的饮食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2009年到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见图3),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消费者对粮食消费的需求不再是吃得饱,而是吃得健康,因而对粮食品质要求更高,对粮食的品种多元化需求提高。城乡居民对肉、蛋、奶等动物性食物消费比重逐步提高,替代了部分直接粮食消费,从而使口粮消费比重逐渐下降;而肉、蛋、奶等动物性食品和以粮食作为原料制成的快餐、调味品、糖果等间接性食物需求的增加引致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增加,在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量三大粮食消费结构,口粮占比从2012年的50.5%下降到2018年的35.9%。而且,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我国口粮消费还会趋于下降,而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还会增加,这要求我国粮食生产必须随之做出相适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粮食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产出与效益二维视角[J]. 罗丹,李文明,陈洁. 管理世界. 2017(01)
[2]关于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J]. 贾蕾,甄瑞. 农业经济. 2015(11)
[3]我国耕地质量存在“两大两低”问题[J]. 四川农业科技. 2015(10)
[4]现代农业与适度规模经营[J]. 张红宇. 农村经济. 2012(05)
本文编号:34215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421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