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改善效应研究——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08 02:23
  使用2012年与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集,构建两期平衡面板数据,基于PSM-DID方法,就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改善效果进行测量与比较。结果表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家庭的贫困脆弱性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能够有效地降低低保家庭在未来继续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低保家庭的减贫效应存在显著的城乡与区域性差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减贫效应更加显著,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大于东、中部地区。应重视对于低保家庭贫困脆弱性的测量与识别,将其纳入城乡低保贫困判别条件,逐步建立起事前预测、事中监测、事后检测的覆盖全过程的动态贫困测量与识别机制,以有效化解低保家庭先脱贫后返贫的困局;应适度调整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乡及区域之间减贫效应的差异性,以确保其在城乡及区域之间均衡发展,实现城乡与区域的全面脱贫。 

【文章来源】:财贸研究. 2020,31(09)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贫困脆弱性的改善效应研究——基于PSM-DID方法的实证分析


匹配前倾向得分核密度分布

核密度,家庭,协变量


图1 匹配前倾向得分核密度分布其次,PSM平稳假设要求匹配之后的处理组与控制组在协变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而有效地校正样本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误。如表3所示,经过PSM匹配之后,标准化偏差与平均偏差均大幅缩小。因此,匹配后的各协变量在低保家庭组与非低保家庭组之间是平稳的。同时,通过观察可知,Logit回归后的LR统计值由匹配前的484.450降低到了4.150,不拒绝各协变量没有联合效应的假设。因此,通过PSM匹配以及控制城乡、地区间固定效应,实现了低保家庭与非低保家庭在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贫困脆弱性方面不存在差异性,使得匹配之后的低保家庭与非低保家庭在贫困程度上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城市低保制度存在“福利污名”效应吗?——基于倾向值匹配(PSM)的反事实估计[J]. 程中培.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4)
[2]城乡低保对象认定标准中增加支出标准的合理性分析——基于悬崖效应的视角[J]. 刘央央,钟仁耀.  社会保障研究. 2019(01)
[3]中国扶贫现状与演进以及2020年后的扶贫愿景和战略重点[J]. 陈志钢,毕洁颖,吴国宝,何晓军,王子妹一.  中国农村经济. 2019(01)
[4]新时代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优化路径:提升标准与精准识别[J]. 关信平.  社会保障评论. 2019(01)
[5]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瞄准效率与减贫效果分析——基于北京、河南、山西三地的调查[J]. 宋扬,杨乃祺.  社会保障研究. 2018(04)
[6]减负、整合、创新: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调整[J]. 韩克庆.  江淮论坛. 2018(03)
[7]中国城市低保瞄准困境:资格障碍、技术难题,还是政治影响?[J]. 姚建平.  社会科学. 2018(03)
[8]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支出型贫困问题研究[J]. 谢宇,谢建社.  学习与探索. 2017(03)
[9]中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瞄准效率及消费效应[J]. 解垩.  经济管理. 2016(09)
[10]贫困地区农户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杨龙,汪三贵.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10)



本文编号:34232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4232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b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