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东北地区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与乡村发展类型

发布时间:2021-11-23 13:45
  本文选取2001年、2008年和2015年3期截面数据,综合运用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法和非参数检验等数理统计法,对东北地区183个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耦合模式及其表征的乡村发展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2001—2015年东北地区总的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在2008年发生转折,2001—2008年为粮增劳减模式,2008—2015年为粮劳同增模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在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发生的退化。②县域层面,2008年前后两时段东北地区粮增劳减耦合模式的比例由45.90%下降为37.16%,同时粮减劳增与粮劳同减耦合模式的比例明显上升。从空间格局看,粮劳变化耦合模式转换的差异明显。③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可以较好的表征相应的乡村发展类型。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实际上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和结构演进规律。④东北地区各县域乡村发展类型所面临的约束和机遇不同,应有针对性的采取差别化的推进策略。 

【文章来源】:地理学报. 2020,75(10)北大核心CSSCIEICSCD

【文章页数】:15 页

【部分图文】:

东北地区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与乡村发展类型


粮劳变化耦合模式的驱动机制及其结果

位置,粮食,农业劳动力,总产量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以及内蒙古东部四盟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总面积124.42万km2(图2)。东北地区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地域单元和中国四大经济板块之一,在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都具有较强的内部完整性、综合性以及对外的相对一致性和独特性。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300~1000 mm);年均气温2.75~5.72℃,农作物以一年一熟的玉米、水稻、大豆为主。由于人均耕地面积大以及土壤肥沃,东北地区成为中国的“粮仓”和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另一方面,作为中国最大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区域问题与问题区域层见叠出,并呈现出反复难治的特征。2017年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4.04亩,是全国的2.78倍。东北地区粮食总产量2017年达到1638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13.05%大幅上升为24.77%,而同期东北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仅由2000年的10.06%微升为10.54%。2017年,东北地区农业劳动力总量为2308.58万人,占东北地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为35.58%,占全国农业劳动力比例由2000年的6.44%上升为11.02%。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15年人口抽样统计资料,2000—2015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二三产业从业人口的总体增长率分别为19.44%、12.28%、5.24%,远低于全国79.16%的水平[35]。可以看出,总体上东北地区农业农村发展高度依赖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业,农业劳动力转移乏力,县域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对乡村发展类型的表征性强,因此本文选题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典型性和实践应用价值。3.2 研究时段

农业劳动力,粮食,产量


2001—2015年东北地区总的粮劳变化耦合模式发生了变化(图3),2008年是转折点,2001—2008年为粮增劳减模式,2008—2015年为粮劳同增模式。笔者认为发生这一转折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需求下降,对中国依靠农业转移人口发展出口加工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产生深刻而持续的压力,农民工返乡潮一度出现,农业劳动力转移能力下降,中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年度平均增长率从2007—2012年的3.6%下降到2012—2017年的1.0%[27]。其次,产业结构的重型化和区域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进一步弱化了东北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能力[35]。最后,2008年国家出台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对东北地区农业种植结构、粮食产量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产生深远影响[36]。因此,本文选取2001年、2008年和2015年3期截面数据开展研究。为消除偶然因素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凸显其随时间变化的方向性和趋势性,本文采用三点平滑法对3个时间截面的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处理。3.3 数据来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 刘守英,王一鸽.  管理世界. 2018(10)
[2]农业劳动力转移潜力耗尽了吗?[J]. 蔡昉.  中国农村经济. 2018(09)
[3]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 龙花楼,屠爽爽.  地理科学进展. 2018(05)
[4]城镇化进程中我国粮食生产系统多功能转型时空格局研究——以黄淮海地区为例[J]. 戈大专,龙花楼,李裕瑞,张英男,屠爽爽.  经济地理. 2018(04)
[5]中国山区耕地利用边际化表现及其机理[J]. 李升发,李秀彬.  地理学报. 2018(05)
[6]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 刘彦随.  地理学报. 2018(04)
[7]四十年中国农业发展改革和未来政策选择[J]. 黄季焜.  农业技术经济. 2018(03)
[8]东北三省人口流失的测算及演化格局研究[J]. 戚伟,刘盛和,金凤君.  地理科学. 2017(12)
[9]中国县域粮食产量与农业劳动力变化的格局及其耦合关系[J]. 戈大专,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  地理学报. 2017(06)
[10]东北三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 于婷婷,宋玉祥,浩飞龙,阿荣.  地理科学. 2017(05)



本文编号:35140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5140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8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