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时空动态分析
发布时间:2021-12-22 14:53
[目的]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目前针对农业隐含碳的时空动态研究较为缺乏,导致对于区域减排目标的设定缺乏全面的考虑,无法实现农业碳减排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因此,有必要分析农业隐含碳排放在不同省域的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为制定体现地区间公平性且有效率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3年的投入产出表估算我国各省(市、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根据Kaya恒等关系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农业技术进步和低碳农业技术进步4类影响因素,并利用LMDI分解分析法对这4类影响因素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2002—2012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经济规模效应在各省份均呈正向驱动,且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后劲较强的地区驱动效应逐渐增强;经济结构效应在大部分省份呈负向驱动,且在重型工业的聚集区域负向效应逐渐增强;一般农业技术因素正向驱动区域逐渐扩散,且在农业大省正向驱动效应逐渐增强;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在东部发达地区负向的驱动效应较强,在西部驱动效应较弱...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08)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变化趋势
到2012年我国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空间分异更加明显(图2c)。属于超重型的省份数量明显增多,超过60%的省份属于重型及超重型,主要分布于沿海及边陲地区。与2007年相比,新疆、内蒙古、黑龙江3地也进入超重型范围内; 山西、浙江两省逐渐演变为了重型区域其余重型省份则与2007年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中型主要位于西部和中部地区; 轻型的省份数量减少为5个,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根据重心的计算方法[35],计算得出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我国农业隐含碳排放的重心并绘制出重心移动的轨迹图(图3),根据根据轨迹图可以发现,我国农业隐含碳排放的重心先向南偏移后向西北偏移,说明我国西部及北部区域农业隐含碳排放相对其他区域有显著增加。
从总体而言,(1)我国90%省份农业隐含碳排放均持续增长,排放量逐年增高,但是安徽省与浙江省农业隐含碳排放在考察期间则呈现负向变化。(2)环渤海地区、西南及北部边陲的地区农业隐含碳排放增长速率较快,而青海、甘肃、宁夏、贵州、陕西、江西以及4个直辖市农业隐含碳排放类型在考察期间保持为轻型或中型,河北、山东和江苏始终属于超重型地区。(3)2002—2012年隐含碳排放量呈现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农业隐含碳排放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等农业生产大省以及内蒙古、黑龙江等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高值区具有逐渐向西部及北部游移动的变化趋势,低值区主要分布于传统种植业占比较低的西部地区。(4)我国农业隐含碳排放的省域间分异程度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3个时间点省域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63、0.71和0.70。2.2 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变动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IPAT-LMDI扩展模型的日本家庭碳排放因素分析及启示[J]. 胡振,何晶晶,王玥. 资源科学. 2018(09)
[2]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龚利,屠红洲,龚存. 工业技术经济. 2018(08)
[3]中国省域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机理时空演变分析[J]. 崔盼盼,张艳平,张丽君,孙莹莹,郑智成,王伟,徐晓霞.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5)
[4]中国省域工业烟粉尘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域减排控制[J]. 苏攀达,曾克峰,刁贝娣,李小凡,丁镭,刘超.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8(05)
[5]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动态研究[J]. 何艳秋,陈柔,吴昊玥,徐杰,宋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9)
[6]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价及随机性收敛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与面板单位根检验[J]. 吴昊玥,何艳秋,陈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9)
[7]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增长主导效应与减排退耦效应[J]. 吴贤荣,张俊飚. 农业技术经济. 2017(05)
[8]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流向与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汤维祺,周夷,孙可哿. 环境经济研究. 2016(01)
[9]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结构分析[J]. 戴育琴,冯中朝,李谷成. 中国科技论坛. 2016(01)
[10]2002—2010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核算及变化趋势[J]. 马晓微,李彬,张梦莹,石秀庆. 中国能源. 2015(11)
本文编号:3546583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41(08)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2 页
【部分图文】:
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变化趋势
到2012年我国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空间分异更加明显(图2c)。属于超重型的省份数量明显增多,超过60%的省份属于重型及超重型,主要分布于沿海及边陲地区。与2007年相比,新疆、内蒙古、黑龙江3地也进入超重型范围内; 山西、浙江两省逐渐演变为了重型区域其余重型省份则与2007年的分布格局基本一致; 中型主要位于西部和中部地区; 轻型的省份数量减少为5个,主要位于西部地区和沿海地区。根据重心的计算方法[35],计算得出2002年、2007年和2012年我国农业隐含碳排放的重心并绘制出重心移动的轨迹图(图3),根据根据轨迹图可以发现,我国农业隐含碳排放的重心先向南偏移后向西北偏移,说明我国西部及北部区域农业隐含碳排放相对其他区域有显著增加。
从总体而言,(1)我国90%省份农业隐含碳排放均持续增长,排放量逐年增高,但是安徽省与浙江省农业隐含碳排放在考察期间则呈现负向变化。(2)环渤海地区、西南及北部边陲的地区农业隐含碳排放增长速率较快,而青海、甘肃、宁夏、贵州、陕西、江西以及4个直辖市农业隐含碳排放类型在考察期间保持为轻型或中型,河北、山东和江苏始终属于超重型地区。(3)2002—2012年隐含碳排放量呈现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农业隐含碳排放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等农业生产大省以及内蒙古、黑龙江等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高值区具有逐渐向西部及北部游移动的变化趋势,低值区主要分布于传统种植业占比较低的西部地区。(4)我国农业隐含碳排放的省域间分异程度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3个时间点省域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63、0.71和0.70。2.2 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变动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IPAT-LMDI扩展模型的日本家庭碳排放因素分析及启示[J]. 胡振,何晶晶,王玥. 资源科学. 2018(09)
[2]基于STIRPAT模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 龚利,屠红洲,龚存. 工业技术经济. 2018(08)
[3]中国省域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机理时空演变分析[J]. 崔盼盼,张艳平,张丽君,孙莹莹,郑智成,王伟,徐晓霞.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5)
[4]中国省域工业烟粉尘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域减排控制[J]. 苏攀达,曾克峰,刁贝娣,李小凡,丁镭,刘超.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8(05)
[5]中国农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动态研究[J]. 何艳秋,陈柔,吴昊玥,徐杰,宋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09)
[6]中国农业碳排放绩效评价及随机性收敛研究——基于SBM-Undesirable模型与面板单位根检验[J]. 吴昊玥,何艳秋,陈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09)
[7]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增长主导效应与减排退耦效应[J]. 吴贤荣,张俊飚. 农业技术经济. 2017(05)
[8]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流向与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 汤维祺,周夷,孙可哿. 环境经济研究. 2016(01)
[9]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结构分析[J]. 戴育琴,冯中朝,李谷成. 中国科技论坛. 2016(01)
[10]2002—2010年间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核算及变化趋势[J]. 马晓微,李彬,张梦莹,石秀庆. 中国能源. 2015(11)
本文编号:3546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54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