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利用效率及脱钩关系——以江苏省大丰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2-01-09 00:26
提升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镇高质量发展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以江苏大丰区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数据和驱动机制完成2025年滨海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预测模拟,构建了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实现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数量特征与时间过程的定量刻画,形成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建设用地扩张脱钩关系的地理区域变化规律的客观表达,提出了新时期大丰区应坚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建设用地利用基本策略。结果表明:(1) 2016—2025年大丰区耕地、沿海湿地和水域等生态用地继续减少,建设用地增长32.47 km2,侵占沿海湿地和水域以及向沿海扩张是主要特征;(2) 2000—2025年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持续增长,镇级平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先后由0.592(2000年)提升至0.665(2016年)和0.682(2025年),地区差别化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主体功能是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的主导因素。(3) 2000—2012年乡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建设用地扩张总体处于强脱钩关系,2012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利用效率提升均放缓,总体表现为复钩和负脱钩关系。滨...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大丰区位置
结果显示,2025年大丰区各主要地类的面积分别是:耕地1 410.84 km2,园林地81.6 km2,水域586.52 km2,建设用地402.52 km2,滩涂面积527 km2,与2016年进行对比可知,除建设用地面积保持增长,其余4种用地类型的数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建设用地增长了32.47 km2,增长率为8.77%;耕地、园林地、水域和滩涂分别减少了6.75 km2,0.57 km2,17.5 km2,7.49 km2。各地类变化幅度相比于2012年以前更加缓和,接近于2012—2016年这段时期的变化特点;农用地、滩涂等地类主要呈现非农化转变,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出现数量不等的双向互相转化,滩涂则主要是单向转化为建设用地,与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覆被主要变化特征相符合[27],对于滨海地区,相关研究指出,2000年以后长江三角洲湿地侵占的主要驱动力从农业行为变为城镇化运动[28],而大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模拟结果显示,大丰区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建设用地需求仍然较大,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区主要集中在大丰市中心和大丰港区域,其余小范围扩张发生在各建制镇中心,沿海滩涂、耕地等生态和农业用地的保护持续面临较大压力。3.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其演变过程
研究期内,虽然各建制镇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保持增长,但是各建制镇效率值的序列差异格局并未能得到改变。效率值从高到低的建制镇依次是,西团,新丰,草庙,白驹,三龙,刘庄,南阳,草堰,大中,小海,大桥,万盈。效率序列反映出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效率值排序靠后的都是大丰区优质耕地集中的农业强镇,如万盈,大桥,小海,草堰。这些乡镇的建设用地多是居住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生产性建设用地较少,产值主要来源是第一产业。其二,效率值排名靠前的主要是企业集聚,以工业、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乡镇,建设用地的单位产值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如紧邻市中心的新丰镇和西团镇。这说明,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其主体功能和产业特色高度关联,不同的产业模式和主导功能直接导致不同的用地策略和地均用地效益,而且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放大这种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大丰区产值较高的大中镇(城区中心)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低于平均水平,而相关研究指出高产值区通常被认为拥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土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更高,即某种程度上效率值的高低和经济产出的高低会有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29]。在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是大中镇长期以来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导致单位建设用地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因此大中须走转换经济发展动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道路,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行“旧城改造”、“棚改”等城镇更新方式增加存量建设土地以满足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为以侵占沿海湿地为代价的大丰港区配备优质人力资本和充足的物质资本,从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匹配其大丰区中心城镇的政治、经济中心功能定位。此外,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增长速率也存在差异: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作用下,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小者对效率较大者表现出明显的追赶效应,在此趋势下,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差异将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协调度将进一步提高。在空间上,效率高值镇形成近似“T”字型格局,大致由大丰区西部各乡镇和中部的西团、南阳、草庙三镇组成。除开市中心大中镇,“T”字型格局与大丰区建设用地集中区连成的空间轴线基本重合。如果与大丰区主要交通干线叠合观察,这些效率高值区的分布也基本符合大丰过境的高速公路和省道的空间走向,呈现显著的空间协同性,重要的交通干线可通过廊道效应促进人员、信息、物质、技术等优势要素以空间外溢的形式在核心城镇与一般城镇之间传递,进而影响乡镇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可见乡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规律也符合起源于大尺度空间下的点轴开发理论。随着时间发展,以此空间格局为基础,效率高值区的生产要素、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渐向外围的效率低值镇区扩散、集聚,从而带动周围乡镇的生产率的增长,大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不断减小,区域建设用地效率空间协调性不断提高。在此效率空间格局指导下,基于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大丰应优先利用近郊区居民点,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使农村宅基地用地有序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更加合理。促进人口向“城区、港城”和重点镇转移,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空间均衡性及格局演变特征[J]. 王耕,李素娟,马奇飞. 地理学报. 2018(11)
[2]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 杨奎,文琦,钟太洋. 资源科学. 2018(10)
[3]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特征[J]. 金贵,邓祥征,赵晓东,郭柏枢,杨俊. 地理学报. 2018(07)
[4]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J]. 林丽群,李娜,李国煜,伍世代,王强,林蕙灵,董政,黄玉娟.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6)
[5]基于DEA的广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 华吉庆,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6]山东半岛城市群高速交通优势度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系[J]. 崔学刚,方创琳,张蔷. 地理学报. 2018(06)
[7]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J]. 刘纪远,宁佳,匡文慧,徐新良,张树文,颜长珍,李仁东,吴世新,胡云锋,杜国明,迟文峰,潘涛,宁静. 地理学报. 2018(05)
[8]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效率测算与分析[J]. 金贵,吴锋,李兆华,郭柏枢,赵晓东. 生态学报. 2017(23)
[9]基于MCE-CA-Markov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演变模拟及预测[J]. 张晓娟,周启刚,王兆林,王福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9)
[10]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交互影响[J]. 何好俊,彭冲. 地理研究. 2017(07)
本文编号:3577570
【文章来源】:水土保持研究. 2020,27(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大丰区位置
结果显示,2025年大丰区各主要地类的面积分别是:耕地1 410.84 km2,园林地81.6 km2,水域586.52 km2,建设用地402.52 km2,滩涂面积527 km2,与2016年进行对比可知,除建设用地面积保持增长,其余4种用地类型的数量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建设用地增长了32.47 km2,增长率为8.77%;耕地、园林地、水域和滩涂分别减少了6.75 km2,0.57 km2,17.5 km2,7.49 km2。各地类变化幅度相比于2012年以前更加缓和,接近于2012—2016年这段时期的变化特点;农用地、滩涂等地类主要呈现非农化转变,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出现数量不等的双向互相转化,滩涂则主要是单向转化为建设用地,与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覆被主要变化特征相符合[27],对于滨海地区,相关研究指出,2000年以后长江三角洲湿地侵占的主要驱动力从农业行为变为城镇化运动[28],而大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模拟结果显示,大丰区仍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建设用地需求仍然较大,建设用地显著扩张区主要集中在大丰市中心和大丰港区域,其余小范围扩张发生在各建制镇中心,沿海滩涂、耕地等生态和农业用地的保护持续面临较大压力。3.2 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及其演变过程
研究期内,虽然各建制镇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保持增长,但是各建制镇效率值的序列差异格局并未能得到改变。效率值从高到低的建制镇依次是,西团,新丰,草庙,白驹,三龙,刘庄,南阳,草堰,大中,小海,大桥,万盈。效率序列反映出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效率值排序靠后的都是大丰区优质耕地集中的农业强镇,如万盈,大桥,小海,草堰。这些乡镇的建设用地多是居住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生产性建设用地较少,产值主要来源是第一产业。其二,效率值排名靠前的主要是企业集聚,以工业、服务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乡镇,建设用地的单位产值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如紧邻市中心的新丰镇和西团镇。这说明,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与其主体功能和产业特色高度关联,不同的产业模式和主导功能直接导致不同的用地策略和地均用地效益,而且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将进一步放大这种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大丰区产值较高的大中镇(城区中心)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低于平均水平,而相关研究指出高产值区通常被认为拥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土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率更高,即某种程度上效率值的高低和经济产出的高低会有相互增益的协同关系[29]。在这一反常现象背后是大中镇长期以来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导致单位建设用地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因此大中须走转换经济发展动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道路,一方面可以大力推行“旧城改造”、“棚改”等城镇更新方式增加存量建设土地以满足发展需求,另一方面也要为以侵占沿海湿地为代价的大丰港区配备优质人力资本和充足的物质资本,从而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匹配其大丰区中心城镇的政治、经济中心功能定位。此外,城镇建设用地效率增长速率也存在差异: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作用下,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较小者对效率较大者表现出明显的追赶效应,在此趋势下,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整体差异将进一步缩小,地区发展协调度将进一步提高。在空间上,效率高值镇形成近似“T”字型格局,大致由大丰区西部各乡镇和中部的西团、南阳、草庙三镇组成。除开市中心大中镇,“T”字型格局与大丰区建设用地集中区连成的空间轴线基本重合。如果与大丰区主要交通干线叠合观察,这些效率高值区的分布也基本符合大丰过境的高速公路和省道的空间走向,呈现显著的空间协同性,重要的交通干线可通过廊道效应促进人员、信息、物质、技术等优势要素以空间外溢的形式在核心城镇与一般城镇之间传递,进而影响乡镇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格局,可见乡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规律也符合起源于大尺度空间下的点轴开发理论。随着时间发展,以此空间格局为基础,效率高值区的生产要素、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渐向外围的效率低值镇区扩散、集聚,从而带动周围乡镇的生产率的增长,大丰区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差异不断减小,区域建设用地效率空间协调性不断提高。在此效率空间格局指导下,基于乡镇经济发展的实际,大丰应优先利用近郊区居民点,加大农村居民点整理力度,使农村宅基地用地有序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更加合理。促进人口向“城区、港城”和重点镇转移,引导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空间均衡性及格局演变特征[J]. 王耕,李素娟,马奇飞. 地理学报. 2018(11)
[2]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J]. 杨奎,文琦,钟太洋. 资源科学. 2018(10)
[3]2005-2014年长江经济带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特征[J]. 金贵,邓祥征,赵晓东,郭柏枢,杨俊. 地理学报. 2018(07)
[4]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J]. 林丽群,李娜,李国煜,伍世代,王强,林蕙灵,董政,黄玉娟. 自然资源学报. 2018(06)
[5]基于DEA的广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时空分异特征[J]. 华吉庆,叶长盛. 水土保持研究. 2018(04)
[6]山东半岛城市群高速交通优势度与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系[J]. 崔学刚,方创琳,张蔷. 地理学报. 2018(06)
[7]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J]. 刘纪远,宁佳,匡文慧,徐新良,张树文,颜长珍,李仁东,吴世新,胡云锋,杜国明,迟文峰,潘涛,宁静. 地理学报. 2018(05)
[8]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效率测算与分析[J]. 金贵,吴锋,李兆华,郭柏枢,赵晓东. 生态学报. 2017(23)
[9]基于MCE-CA-Markov的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演变模拟及预测[J]. 张晓娟,周启刚,王兆林,王福海. 农业工程学报. 2017(19)
[10]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及交互影响[J]. 何好俊,彭冲. 地理研究. 2017(07)
本文编号:35775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57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