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学对红里村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及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7 10:39
贫困问题一直是一项全球性的难题,世界各地区和国家都在致力于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也面临着贫困问题带来的巨大压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一直作为我国党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使命和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必然要求。从改革开放时期到2011年期间,我国在扶贫发展的道路上,历经了五大阶段,经过对扶贫政策和扶贫措施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发展,取得了显著地成效。虽然扶贫成绩斐然,但截至到2017年为止,我国仍有3046万人口还未摆脱贫困。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一些识别对象不到位、造成贫困的原因以及怎样有效的帮扶的等问题,已经不能用以往的扶贫方式来解决。为了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工作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这一理念。高校响应精准扶贫工作的号召,利用自身知识、人才、科技等优势,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围绕怎样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进行一系列帮扶活动。本文在全国进行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通过河南科技大学定点帮扶洛阳市红里村为例,运用理论与调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科技大学探索红里村的路径及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框架
二、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第四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人口
二、精准扶贫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权利贫困理论
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三、涓滴理论
第三章 红里村历史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第一节 红里村扶贫现状调查概况
一、数据来源
二、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红里村扶贫问题剖析
一、农户对识别工作较为排斥
二、村内农产品销售难
三、种养殖技术过于传统
四、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五、思想保守转变困难
六、宣传引导不够广泛深入
七、驻村结对帮扶效果不理想
第四章 河南科技大学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及具体模式
第一节 红里村精准扶贫的现实路径
一、建立和完善乡村居民信息档案、贫困村贫困户档案
二、依靠学校优势,提高农产品销量与经济效益
三、利用学科优势,优化与推广农业科研技术
四、强化教育帮扶,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第二节 红里村精准扶贫的具体模式
一、产业扶贫模式
二、文化教育扶贫模式
三、信息平台扶贫模式
四、精准医疗扶贫模式
第五章 高校精准扶贫模式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思想扶贫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落后思想
二、转变群众思想,鼓励人才下基层
第二节 注重文化脱贫
一、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二、提供教育文化知识指导
第三节 优化产业发展
一、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产业发展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地区带来收益
第四节 强化考核问效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高校精准扶贫情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J]. 程华东,尹晓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视角下福建精准扶贫的思考[J]. 郭黎霞.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3]涓滴效应[J]. 天津经济. 2017(12)
[4]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罗丽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0)
[5]高校精准扶贫实践探索[J]. 仲玲. 生活教育. 2017(04)
[6]民族地区农户贫困的逻辑再塑:贫困恶性循环的视角[J]. 张自强,伍国勇,徐平.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1)
[7]基于时间序列的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 田晋,石睿.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24)
[8]基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精准扶贫对策与思考——以四川省九寨沟县为例[J]. 唐莎,刘强. 农学学报. 2016(12)
[9]论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实践问题及应对[J]. 尧水根. 农业考古. 2016(03)
[10]乡村治理转型与农村精准扶贫[J]. 李博.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8)
博士论文
[1]贫困地区包容小农户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研究[D]. 许翔宇.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问题研究[D]. 成卓.西南财经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中国扶贫的积极影响[D]. 贺滟淋.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2]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困境研究[D]. 陈文文.安徽大学 2017
[3]晋陕两省扶贫移民村内搬迁模式研究[D]. 张茹.山西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94579
【文章来源】: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及框架
二、研究方法及可行性
第四节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贫困人口
二、精准扶贫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权利贫困理论
二、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三、涓滴理论
第三章 红里村历史发展现状及问题剖析
第一节 红里村扶贫现状调查概况
一、数据来源
二、问卷调查样本的基本概况
第二节 红里村扶贫问题剖析
一、农户对识别工作较为排斥
二、村内农产品销售难
三、种养殖技术过于传统
四、文化素质相对偏低
五、思想保守转变困难
六、宣传引导不够广泛深入
七、驻村结对帮扶效果不理想
第四章 河南科技大学精准扶贫实施路径及具体模式
第一节 红里村精准扶贫的现实路径
一、建立和完善乡村居民信息档案、贫困村贫困户档案
二、依靠学校优势,提高农产品销量与经济效益
三、利用学科优势,优化与推广农业科研技术
四、强化教育帮扶,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第二节 红里村精准扶贫的具体模式
一、产业扶贫模式
二、文化教育扶贫模式
三、信息平台扶贫模式
四、精准医疗扶贫模式
第五章 高校精准扶贫模式进一步完善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思想扶贫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落后思想
二、转变群众思想,鼓励人才下基层
第二节 注重文化脱贫
一、构建文化交流平台
二、提供教育文化知识指导
第三节 优化产业发展
一、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产业发展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为地区带来收益
第四节 强化考核问效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高校精准扶贫情况的调查问卷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J]. 程华东,尹晓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视角下福建精准扶贫的思考[J]. 郭黎霞.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3]涓滴效应[J]. 天津经济. 2017(12)
[4]我国农村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罗丽英. 现代农业科技. 2017(10)
[5]高校精准扶贫实践探索[J]. 仲玲. 生活教育. 2017(04)
[6]民族地区农户贫困的逻辑再塑:贫困恶性循环的视角[J]. 张自强,伍国勇,徐平. 贵州民族研究. 2017(01)
[7]基于时间序列的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 田晋,石睿.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24)
[8]基于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的精准扶贫对策与思考——以四川省九寨沟县为例[J]. 唐莎,刘强. 农学学报. 2016(12)
[9]论精准识别与精准帮扶实践问题及应对[J]. 尧水根. 农业考古. 2016(03)
[10]乡村治理转型与农村精准扶贫[J]. 李博.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8)
博士论文
[1]贫困地区包容小农户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研究[D]. 许翔宇.中国海洋大学 2013
[2]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发展问题研究[D]. 成卓.西南财经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改革开放以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中国扶贫的积极影响[D]. 贺滟淋.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2]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困境研究[D]. 陈文文.安徽大学 2017
[3]晋陕两省扶贫移民村内搬迁模式研究[D]. 张茹.山西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94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594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