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UCC的太行山淇河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2-09-17 13:38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全球变化的深入研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被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太行山淇河流域位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是典型又复杂的山区生态系统脆弱区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淇河流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显著增加,人类活动开始向山区无序扩展,土地利用的强度和范围逐渐扩大,对生态系统的生境质量产生极大影响,并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土地利用系统与生态系统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在对淇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变化对流域生境质量的影响,可以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决策部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的基础,同时也对保持自然系统平衡及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太行山淇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淇河流域2005-2015年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首先从数量、动态度、空间及转移矩阵等方面对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而后从海拔、坡度、地形起伏度、河流水体、人口经济密度、道路交通和农村居民点等方面深入分析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淇河流域土地利用/覆...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3.1 数据来源
1.3.2 数据处理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2.1.2 生境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2.3.2 生境质量研究进展
3 淇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
3.1.4 生态环境
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2.1 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变化分析
3.2.2 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
3.2.3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矩阵分析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
4.1 自然驱动因素
4.1.1 海拔
4.1.2 坡度
4.1.3 地形起伏度
4.1.4 河流水体
4.2 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4.2.1 人口密度
4.2.2 GDP密度
4.2.3 道路交通
4.2.4 农村居民点
5 淇河流域生境质量评估
5.1 InVEST模型与HabitatQuality模块
5.2 参数处理与模块运行
5.2.1 模型参数处理
5.2.2 模块运行过程
5.3 淇河流域生境质量分析
5.2.1 生境退化度分析
5.2.2 生境质量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679325
【文章页数】:8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1.3.1 数据来源
1.3.2 数据处理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1.1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2.1.2 生境质量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
2.3.2 生境质量研究进展
3 淇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
3.1.4 生态环境
3.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
3.2.1 土地利用/覆被结构变化分析
3.2.2 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
3.2.3 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矩阵分析
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分析
4.1 自然驱动因素
4.1.1 海拔
4.1.2 坡度
4.1.3 地形起伏度
4.1.4 河流水体
4.2 社会经济驱动因素
4.2.1 人口密度
4.2.2 GDP密度
4.2.3 道路交通
4.2.4 农村居民点
5 淇河流域生境质量评估
5.1 InVEST模型与HabitatQuality模块
5.2 参数处理与模块运行
5.2.1 模型参数处理
5.2.2 模块运行过程
5.3 淇河流域生境质量分析
5.2.1 生境退化度分析
5.2.2 生境质量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679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679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