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现状下农业技术选择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现状下农业技术选择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流入城市。然而土地流转一直受到制度上的限制,与劳动力流动的程度不相匹配。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客观上造成土地细碎化的小农经营模式,在缺乏健全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情况下,可能阻碍现代化农业技术的采用,影响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升。根据要素稀缺诱致技术选择理论,土地和劳动两种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决定了农业技术的选择。中国学者林毅夫(1991)曾利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转型期的数据验证了,即使在土地要素及劳动力要素的市场交换禁止下,要素稀缺性诱致技术选择的假说也同样成立。那么,在土地市场相对不完善的情况下,要素稀缺性诱致技术选择的理论假说是否依然成立,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本论文搜集了全国三十个省市的农业数据,并结合了全国土地流转情况、劳动力转移情况及农业技术采用情况,以及针对各省土地与劳动赋予情况进行了分析。本论文的实证分析建立在要素稀缺性诱致技术选择理论以及农户行为理论之上,并借鉴了林毅夫关于农业技术选择的一篇经典文献,构建了四个实证模型,并运用固定效应回归进行计量分析,检验土地和劳动的相对稀缺性,以及农业收入、非农收入、教育水平等变量对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结论:一.对土地节约型技术(化肥)采用的实证结果符合要素稀缺性诱致技术选择理论的假说;二.对劳动节约型技术(机械)采用的实证结果不完全符合要素稀缺性诱致技术选择理论的假说;三.农业收入增加对两种技术的采用都有促进作用,而非农收入增加对两种技术的采用都有负面作用。说明农村当前普遍存在的兼业状态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四.教育水平对技术采用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我们的实证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对机械技术的影响为负,对化肥技术采用的影响为正。我们认为这是源于两种技术本身的特性区别。最后,我们结合实证结果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并且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词】:农业技术 土地流转 要素稀缺性 劳动力转移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3;F321.1;F32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研究背景10-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研究目的12-13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3-14
- 1.3.1 研究内容13
- 1.3.2 研究方法13-14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14-25
- 2.1 基本概念14-16
- 2.1.1 农村土地的概念14
- 2.1.2 土地流转的概念14
- 2.1.3 农业技术的概念和分类14-16
- 2.1.3.1 农业技术的概念14-15
- 2.1.3.2 农业技术的分类15-16
- 2.1.4 劳动力转移概念16
- 2.2 相关理论16-18
- 2.2.1 农户行为理论16-17
- 2.2.2 诱致性技术选择理论17-18
- 2.2.2.1 要素稀缺性诱致技术选择理论17-18
- 2.2.2.2 市场需求性诱致技术选择理论18
- 2.3 文献综述18-23
- 2.3.1 农业技术采用与推广的相关文献18-20
- 2.3.2 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文献20-21
- 2.3.3 土地流转的相关文献21-23
- 2.4 本章小结23-25
- 第三章 全国主要省份相关情况概述25-33
- 3.1 全国主要省份农业发展概况25-26
- 3.2 全国主要省份劳动力转移概况26-27
- 3.3 全国主要省份土地流转概况27-28
- 3.4 全国主要省份农业技术采用情况的的概述28-32
- 3.4.1 全国与全国主要农业大省不同年度两种技术施用水平进行比较28-30
- 3.4.2 全国主要区域之间不同年度两种技术施用水平进行比较30-32
- 3.5 本章小结32-33
- 第四章 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对农业技术采用影响的实证分析33-52
- 4.1 劳动力转移与土地流转对农户农业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途径33-34
- 4.2 各省土地与劳动赋予及两种技术采用情况34-37
- 4.2.1 各省土地与劳动赋予情况34-36
- 4.2.2 两种农业技术(机械和化肥技术)采用情况36-37
- 4.3 技术采用模型的构建37-42
- 4.4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42-43
- 4.5 描述性统计分析43-45
- 4.6 估计结果与讨论45-50
- 4.6.1 农户采用劳动节约型技术的模型估计结果45-48
- 4.6.2 农户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的模型估计结果48-50
- 4.7 本章总结50-52
- 第五章 总结52-55
- 5.1 结论52
- 5.2 政策建议52-54
-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54-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60
- 附录60-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怀忠;提高认识 强化组织 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J];乡镇经济;2001年02期
2 范小玉;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比重为7.74%[J];调研世界;2001年06期
3 李玉山;;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J];学理论;2002年06期
4 薛国琴;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J];农业经济;2002年03期
5 韩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2年05期
6 肖立新;新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7 孟文,王健;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势及思路[J];发展论坛;2002年09期
8 游鹄;云关乡农民增收与富余劳动力转移刍议[J];农村经济与技术;2002年03期
9 周广森;抓好五大工程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J];苏南乡镇企业;2002年03期
10 陆慧;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时间特征[J];经济论坛;2002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昭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和推进措施[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春华;;对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A];中国流通业与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泽敏;杨晓红;;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及其效果分析[A];坚持科学发展观 推进自主创新 促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国炳;黄大学;;湖北省农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及解决途径[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李勋来;;制度变迁及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秀芝;尹继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西的实证[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朝晖;陈琳;;基于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农村教育发展思考[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文明;;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研究[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永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流向及特点[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8年
10 张随榜;李博;张之峰;;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与农民工组织管理[A];陕西省农业科技与人才开发论坛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红萱 孙昂;江苏发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券[N];中国财经报;2006年
2 田逢春;去年云南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实习生 董瑶 本报记者 代乐;我省去年转移培训12.7万农村劳动力[N];贵州日报;2006年
4 张晓红;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协会成立[N];黑龙江经济报;2007年
5 省十届人大代表 彭曼君;推进贫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N];湖南日报;2007年
6 崔传义;为什么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N];人民日报;2006年
7 记者 任平;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质的飞跃[N];山西科技报;2006年
8 郭雄伟;我市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始[N];商洛日报;2007年
9 谷嫦瑜;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技能型转变力度[N];渭南日报;2007年
10 田逢春;全省600余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N];云南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许晓红;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国强;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马华泉;城市化中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5 申鹏;基于中国人口转变视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程名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机理、动因与障碍[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0 马红梅;贵州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资本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许碧;贵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3 谢希俐;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欣;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生态位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5 李总;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薛从彬;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财政作用[D];四川大学;2006年
7 张成玉;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地位和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2006年
8 陈琳;江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教育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魏晓柳;新疆少数民族劳动力转移及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薛锋;江苏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现状下农业技术选择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22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482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