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收敛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06:28

  本文关键词: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收敛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农业技术创新效率 绝对收敛 条件收敛 时间序列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而当下庞大的人口压力和有限的水土资源,使得农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逐渐替代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成为我国农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驱动力是农业技术创新,但仅通过增加创新及研发投入来保证农业生产仍是粗放、不可持续的。因此,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效率,优化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既定投入下农业产出最大化才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佳路径。可以说,效率问题比投入问题更值得关注,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高低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本论文围绕农业技术创新效率,拟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内涵是什么?如何测度衡量?全国及各地的效率情况如何,处于哪个发展状态?全国及区域效率是否随时间趋同?如果没有趋同,那发展趋势又是如何?论文按照“提出问题---理论解析---研究方法比较选优---实证分析---结论总结”的逻辑框架,以相关基本理论为研究基础,借助实证分析、文献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是详细阐明了什么是农业技术创新效率。二是建立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模型。计算得到我国31个省市农业技术创新效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比较分析和状态评估。三是对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收敛性进行详尽研究。以不同视角全面分析我国及各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发展趋势和收敛性。四是依据实证研究结果,针对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一是:现阶段国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多集中于问题分析与能力评价,而对于其效率的测评也主要集中于多种效率评价方法下粮食生产等农业生产方面的考察,而针对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价与探讨则较为有限。本篇论文评估了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收敛性检验,得到我国及区域间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特征和发展状况。充实了现阶段有关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论文的研究深度。二是:在收敛性研究中,不仅采用了传统的事先划分区域的收敛研究方法,还应用了时间序列法,以新的视角对全国俱乐部成员重新归类划分,排除了传统研究方法造成的部分省份跨区域收敛的可能性,不仅弥补了前文研究的不足,而且更加系统全面的了解到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发展现状及收敛路径。确保了论文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为我国及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切实有益的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农业技术创新效率在2004-2014年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现年均增长率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2)技术进步是制约我国及大多数省市农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3)农业技术创新效率发展速度主要与地区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初始情况及发展阶段相关。地区经济实力仅影响发展环境,而无法决定发展趋势。(4)我国及三大地区只存在条件收敛。(5)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状态基本沿着“向全国均值——向先进省份——向更高的平均稳态水平”的收敛路径不断发展。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效率 绝对收敛 条件收敛 时间序列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17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11-12
  • 1.2.1 研究思路11
  • 1.2.2 研究框架11-12
  • 1.3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12-13
  • 1.3.1 研究方法12-13
  • 1.3.2 可能的创新13
  • 1.4 研究综述13-17
  • 1.4.1 国外文献评述14
  • 1.4.2 国内文献评述14-17
  • 2 基本理论17-21
  • 2.1 农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17-19
  • 2.1.1 农业技术创新的内涵17-18
  • 2.1.2 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科技创新的比较18-19
  • 2.2 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基本理论19-21
  • 2.2.1 效率的内涵19-20
  • 2.2.2 农业技术创新效率20-21
  • 3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算与评价21-38
  • 3.1 效率测算的方法21-25
  • 3.1.1 随机前沿法21-22
  • 3.1.2 数据包络分析法22
  • 3.1.3 两种方法的比较22-23
  • 3.1.4 Malmquist指数法23-25
  • 3.2 评价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25-28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25-26
  • 3.2.2 指标体系的选择说明26-27
  • 3.2.3 数据说明27-28
  • 3.3 实证结果与分析28-38
  • 3.3.1 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总体分析28-30
  • 3.3.2 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比较分析30-36
  • 3.3.3 小结36-38
  • 4 中国区域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收敛性分析38-52
  • 4.1 收敛性研究理论基础38-39
  • 4.2 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收敛性研究39-50
  • 4.2.1 经典收敛研究39-42
  • 4.2.2 俱乐部收敛42-50
  • 4.3 本章小结50-52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52-56
  • 5.1 研究结论52-54
  • 5.2 政策建议54-56
  • 参考文献56-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容;结构调整条件下的农业技术创新[J];农业技术经济;2000年02期

2 李国祥;加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J];南方农村;2000年02期

3 解宗方,李海现;强化农业技术创新的对策思考[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年05期

4 许世卫;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分析[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0年01期

5 赵家凤;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技术创新轨道的重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年01期

6 陈会英,周衍平;中国农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08期

7 张小兰;加快农业技术创新的解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05期

8 刘时香,李立生;试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瓶颈与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2年03期

9 邵建成;论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特征、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J];中国农学通报;2002年02期

10 李哲敏;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发展战略[J];科学管理研究;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艳华;;浅论农民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蔡立湘;;中部崛起与农业技术创新[A];湖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大会交流论文集[C];2006年

3 韦艳;孔迪;;浅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因素及对策[A];济宁市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5年

4 黄钢;徐玖平;李颖;张景林;龙厚蓉;贾廷灿;;转型期我国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路径选择[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陈秀芝;;我国私营部门农业技术创新外部环境之优化[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6 高纯阳;高启杰;;试析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企业家人力资源[A];黑龙江省生产力学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简介[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8 朱希刚;;序[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9 陈多闻;陈凡;;技术创新视阈下的农业产业化及其公共政策[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臧文如;;合作与不合作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博弈分析[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盛利;四川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破茧新生”[N];科技日报;2012年

2 李晓明;构建安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N];安徽日报;2001年

3 王元 刘冬梅;谁是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4 记者 夏斐;要尽快建立农业技术创新体系[N];光明日报;2001年

5 加华;以色列的农业技术创新[N];湖北科技报;2000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李成贵;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与趋势[N];农民日报;2005年

7 向光明;程文农业技术创新打造绿色产业[N];中国企业报;2007年

8 金乡县科技局局长 宋成栋;坚持科技创新 引领跨越发展[N];济宁日报;2008年

9 实习生 彭瑶邋记者 王小普;依靠科技 加强农业技术创新[N];眉山日报;2007年

10 本报通讯员 黄少平 张仁干 本报记者 金伟忻;看东台怎样推进农业技术创新[N];新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景翠;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刘辉;农业技术创新的产权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3 邵建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4 肖树忠;地市级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5 鲁柏祥;基于知识的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剑飞;农业技术创新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7 陶佩君;社会化小农户的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8 郑林;中国近代农业技术创新三元结构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沈宇丹;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10 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俊杰;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组织形式变革[D];天津商业大学;2010年

2 来敏;关于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供求互动关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丹;构建河北省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对策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4 王满;农业技术创新对湖北省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婷;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收敛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6 李昕杰;农民参与式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方式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8年

7 袁军棋;基于我国粮食安全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8 邱昌颖;福建省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李才智;东北黑土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肖瑞鹏;河北省农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029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6029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c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