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建设用地 年度变更调查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空间重合率
【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 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的迅速的发展,建设用地的面积也逐年增加,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侵占了大量优质的耕地,并且土地利用方式依然粗放,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不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耕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无序增长等问题促使建设用地增长和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内外学者在土地利用变化调查和建设用地增长驱动等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大部分的研究以及数据都表明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对耕地的侵占,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粮食安全,限制建设用地规模、增强对新增建设用地的管理刻不容缓。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在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与管理背景,分析近十年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征收土地面积等变化趋势,得到了我国建设用地增长的区域差异,即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增长趋势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建设用地增长速率较高;然后以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为例,由遥感影像提取年度新增建设用地信息,将确认后的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的新增建设用地图斑,与国土资源部数据库中提取的建设用地备案数据进行叠置分析,计算出每个新增建设用地图斑的与备案数据的空间重合率;对不同经济区的空间重合率聚类后进行方差分析,得到空间重合率在经济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了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三年的主要新增建设用地地类空间重合率的差异,新增村庄用地与备案数据的空间重合率最低,公路用地最高,而新增的建制镇和城市用地与备案数据的的空间重合率介于两者之间;再对“本年批准本年建设”类型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与空间重合率的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照分析,提出现行用于区分不同类型新增建设用地类型的压盖比例过大,并对新增建设用地面积进行了集中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建设用地增长速度仍然较快,并且区域差异明显;目前用于确定“本年批准本年建设”类型压盖比例较高;不同建设用地地类与备案数据的空间重合率存在明显差异。
【关键词】:建设用地 年度变更调查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 空间重合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P23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27
- 1.1 研究背景9-17
- 1.1.1 政策背景9-10
- 1.1.2 我国土地利用背景10-11
- 1.1.3 土地管理实践背景11-16
- 1.1.4 相关理论研究背景16-17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7-18
- 1.2.1 研究目的17
- 1.2.2 研究意义17-18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18-22
- 1.3.1 国外研究进展18-20
- 1.3.2 国内研究进展20-22
- 1.4 研究方法22-24
- 1.4.1 GIS方法22-23
- 1.4.2 统计学方法23-24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4-27
- 1.5.1 研究内容24-25
- 1.5.2 技术路线25-27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7-31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27-28
- 2.1.1 土地变更调查27
- 2.1.2 建设用地27-28
- 2.1.3 用地管理信息标注28
- 2.1.4 套合标注28
- 2.2 理论基础28-31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28-29
- 2.2.2 城市化理论29-31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31-35
- 3.1 研究区概况31-34
- 3.1.1 地理位置31-32
- 3.1.2 自然条件状况32-33
- 3.1.3 社会经济状况33
- 3.1.4 土地利用情况33-34
- 3.2 数据来源34-35
- 第四章 研究区建设用地增长分析35-43
- 4.1 城市建成区面积趋势分析35-40
- 4.1.1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建成区增长趋势36-37
- 4.1.2 全国建成区面积增长趋势37-38
- 4.1.3 全国建设用地增长差异分析38-40
- 4.2 建设用地与社会经济的关系40-43
- 第五章 新增建设用地空间重合率差异分析43-61
- 5.1 新增建设用地信息提取43-52
- 5.1.1 遥感影像的处理43-46
- 5.1.2 新增建设用地信息的提取46-49
- 5.1.3 变化信息外业调查和复核49-52
- 5.2 空间重合率的计算52-55
- 5.3 空间重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55-58
- 5.3.1 空间重合率聚类分析55-56
- 5.3.2 聚类中心的方差分析56-58
- 5.4 研究区空间重合率分析58-59
- 5.5 不同建设用地地类空间重合率分析59-61
- 第六章 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研究61-82
- 6.1 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建设用地压盖比例的研究61-68
- 6.1.1 用地管理信息标注61-62
- 6.1.2 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与压盖比例关系62-68
- 6.2 不同压盖比例比较研究68-71
- 6.2.1 压盖比例对新增建设用地类型面积的影响68-70
- 6.2.2 现行压盖比例过高原因分析70-71
- 6.3 研究区新增建设用地集中化程度分析71-82
- 6.3.1 集中化程度定性分析71-75
- 6.3.2 集中化程度定量分析75-76
- 6.3.3 集中化程度原因分析76-82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82-84
- 7.1 结论82
- 7.2 创新点82-83
- 7.3 不足与展望83-84
- 参考文献84-90
- 作者简介90-91
- 致谢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阿拉善盟新增建设用地供地率位居全区首位[J];西部资源;2013年06期
2 曹丹琦;;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问题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2年06期
3 喻建华;;强化两规融合,实施新增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武汉市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的探索和实践[J];国土资源;2012年06期
4 孙静静;师学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中县级政府间博弈分析——基于“公用地悲剧”和“囚徒困境”的视角[J];广东土地科学;2012年03期
5 张茜;刘顺喜;陈戈;王忠武;尤淑撑;;面向新增建设用地发现的地块特征构建[J];国土资源遥感;2013年04期
6 ;关于印发《实际耕地与新增建设用地面积确定办法》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7年Z1期
7 侯颖;许中芹;;菏泽市报批新增建设用地900余公顷[J];山东国土资源;2012年08期
8 陈志刚;蔡辉;;遥感监测技术在土地例行督察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情报;2009年02期
9 高振宇;吴学瑜;李宁;;天津市1999-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时空分析——以环城四区和滨海新区为例[J];华北国土资源;2014年03期
10 ;对人民负责 对民族负责 对历史负责(上)——解读《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的通知》[J];国土资源;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于少康;王珂;李芳颢;;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增建设用地供地问题研究[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沈子龙;秦涛;彭艳丽;张扬;;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和流转研究——基于排污权交易制度的类比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海珍;黎力;马泽忠;刘智华;周志跃;;“3S”技术在新增建设用地监测中的应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俊华;李世平;;区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思路与方法——以宝鸡市为例[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孙静静;师学义;;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的地方政府博弈分析——以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卫东;陈学龙;;荆州市新增建设用地征地补偿问题探讨[A];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土地资源的保障能力研究[C];2004年
7 方明;梁留科;吕可文;;开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8 吴慧;刘晓忠;;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实践探讨[A];华东六省一市测绘学会第十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邢云鹏 通讯员 王斌;太原专项清理新增建设用地[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2 记者 董沛;2011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违法7.5万宗[N];工人日报;2012年
3 杨燕蓉 游荣庄;力争获批新增建设用地3万亩以上[N];三明日报;2013年
4 记者 江潇 张月骄;预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252公顷[N];攀枝花日报;2013年
5 赵德章;苍山加强新增建设用地使用管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记者 陈岩 彭一苇 实习生 王奇奇 康梦婷;上半年新增建设用地同比降两成[N];湖北日报;2014年
7 本报记者 叶加;北京未来15年新增建设用地仅700平方公里[N];第一财经日报;2005年
8 记者 颜晓岩;新增建设用地费对房价影响不大[N];中国财经报;2006年
9 王云河;郑州:新增建设用地不再开发商品房[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费杨生;新增建设用地土地使用费明年翻番[N];中国证券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培培;百色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合理配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2 徐倩;基于主体功能区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3 郭晨晨;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
4 朱良元;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技术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郭珊珊;鹤峰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6 高艳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乡镇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亚静;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分配方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杨芫钦;基于Spot5的重庆市区新增建设用地监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刘华聪;基于ArcGIS的市县级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管理系统研究和开发[D];海南大学;2013年
10 陈如坚;温州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剖析[D];同济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19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619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