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问题研究
【摘要】:从现实情况来看,贫困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我国的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导致了贫困问题仍然存在,云南省的贫困人口占比仍然比较大,其中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所造成的生态性贫困,更是困扰着云南省当地的扶贫工作,也成为云南省贫困地区的主要形式之一。石漠化是云南省喀斯特地区的灾害和贫困的源头,云南省石漠化片区的贫困面比较大,而且贫困的程度比较深,贫困发生的概率比较高,这对于云南省石漠化片区的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云南省当地有着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当地的生态环境关系着整个中国生态体系的安全,因此由云南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引起的生态型贫困问题是值得人们重点关注的。生态型贫困作为贫困的一种主要类型,主要指的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引发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各种贫困现象,主要是人们对于生态资源的破坏,对于生态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生态环境不断的恶化,超过其承载能力,从而不能够满足区域内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要求,也不能够维持当地的再生产,由此所导致的地方性贫困。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的贫困现象十分严重,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也给政府部门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重重的困难。因此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结合人口承载力视角来分析云南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写作过程当中所使用到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通过对于这些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剖析,结合当前国内外扶贫攻坚的历史,了解到云南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人口承载力相关理论进一步分析人口承载力与地方的基础条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以及土地数量之间的关系,提出解决云南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贫困 云南省文山州 对策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8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3
- 1.2.1 国外研究动态10-12
- 1.2.2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12-13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3-14
- 1.4 论文的框架结构14-15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15-16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6-26
- 2.1 相关概念16-21
- 2.1.1 人口承载力16-18
- 2.1.2 扶贫攻坚18-19
- 2.1.3 生态恶化型贫困19-20
- 2.1.4 贫困的标准20-21
- 2.2 理论基础21-26
- 2.2.1 发展经济学理论21-22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22-23
- 2.2.3 比较优势理论23
- 2.2.4 适度人口理论23-24
- 2.2.5 发展经济与人口转变理论24-26
- 3 国内外扶贫攻坚的经验借鉴26-32
- 3.1 国外的反贫困经验26-28
- 3.2 国内的扶贫攻坚经验28-30
- 3.3 对比分析30-32
- 3.3.1 政府对贫困问题的介入与干预是消除与减少贫困的重要保障30
- 3.3.2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与减贫的关系30-31
- 3.3.3 政府提供直接面向贫困者的基本生存保障是贫困消除的基本前提31
- 3.3.4 注重人力资本投资31-32
- 4 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贫困问题分析32-49
- 4.1 概述32-37
- 4.2 现状37-40
- 4.2.1 开发措施37-38
- 4.2.2 开发成效38-40
- 4.3 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的SWOT分析40-49
- 4.3.1 优势40-43
- 4.3.2 劣势43-45
- 4.3.3 机遇45-47
- 4.3.4 挑战47-48
- 4.3.5 对策分析48-49
- 5 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的人口承载能力分析49-63
- 5.1 人口、粮食产量与农民纯收入预测49-52
- 5.2 人口承载力标准52
- 5.3 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人口承载能力52-57
- 5.4 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57-63
- 5.4.1 土地数量与人口承载力58-59
- 5.4.2 产业结构与人口承载力59-61
- 5.4.3 生态环境与人口承载力61
- 5.4.4 基础条件与人口承载力61-63
- 6 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片区扶贫攻坚对策建议63-75
- 6.1 主要政策措施63-64
- 6.1.1 完善财政政策63
- 6.1.2 实施精准扶贫政策63-64
- 6.2 完善扶贫机制64-66
- 6.2.1 创新扶贫机制64
- 6.2.2 建立开放的合作机制64-65
- 6.2.3 落实“挂包帮”“转走访”长效机制65
- 6.2.4 产业扶贫促进就业65-66
- 6.3 进行生态重建66-71
- 6.3.1 生态环境的恢复66-67
- 6.3.2 兼顾经济效益67-69
- 6.3.3 人口素质的提高69-70
- 6.3.4 环境保护措施70-71
- 6.4 考虑异地搬迁71-72
- 6.4.1 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居民自愿71-72
- 6.4.2 做好搬迁的善后工作72
- 6.5 科技措施72-73
- 6.6 人力资源措施73
- 6.7 其他产业带动73-75
- 7 结论与总结75-76
- 7.1 研究结论75
- 7.2 研究不足75
- 7.3 后续研究的展望75-76
- 参考文献76-79
- 附件:人口承载力分析的GM(1,1)模型79-100
- 致谢10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子铱;许桂荣;;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11期
2 李志明;;夺得千峰翠色来——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石漠化治理记实[J];中国经贸导刊;2011年11期
3 刘汉娟;;广西防治石漠化刻不容缓[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1年08期
4 毛洪江;;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五种模式及启示[J];时代金融;2012年02期
5 蒙家明;;浅析石漠化及防治措施[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年06期
6 丁莉;王燕;;黔西南州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对区域内石漠化治理的影响[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14期
7 曹清尧;潘红星;何绍明;;加快我国石漠化治理刻不容缓[J];林业经济;2002年04期
8 蒋升涌,农乐政;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2年12期
9 刘子富 ,黄勇;关注“南方沙漠”[J];生态经济;2004年08期
10 张菁;;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实践构想[J];市场论坛;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精心组织 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石漠化治理工作[A];中国西南石山地区第四次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罗娅;;石漠化治理—传统农耕文化的坚守与变迁[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曾庆良;郝菊海;;毕节生态试验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对策探讨[A];长江流域生态建设与区域科学发展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4 但文红;彭思涛;;农村生计模式变迁与石漠化治理政策调整研究——以紫云县为例[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罗桂湘;;广西石漠化及其气候因素初探[A];2006年广西气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建华;邓琴;丁卫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毕节试验区石漠化治理[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7 李克斌;;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讨——以贵州省六枝特区为例[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温远光;陈放;朱宏光;赖家业;刘京涛;吴庆标;;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A];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生态学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梁建平;许奇聪;;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A];2005年中国科协学术年会26分会场论文集(1)[C];2005年
10 唐明榜;杨元熙;;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国 毛朝敬;石漠化已成西南顽疾[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刘文国 毛朝敬;石漠化已成西南顽疾[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王成;大西南石漠化扩至11万平方公里[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郑北鹰;石漠化不容漠视[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李银雁 通讯员 蒋为民;石漠化:广西生态头号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景应忠;石漠化,谁给贵州出的难题[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7 李育材;关于我国西南部地区石漠化治理情况的调查报告[N];中国绿色时报;2001年
8 黄明政;贵州治理石漠化生态改善[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记者 雷隆隆;湖南石漠化成因摸清[N];中国矿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颜明华 实习生 刘宇;直面石漠化[N];重庆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德炉;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2 皇甫江云;西南岩溶地区草地石漠化动态监测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3 王德光;基于系统理论的小流域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张素红;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6 卢红梅;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7 谭秋;不同尺度下喀斯特石漠化的景观格局与空间因子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起伟;贵州岩溶地区石漠化时空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璞;广西壮族自治区红水河流域石漠化调查与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3 牛海波;基于遥感技术在广西忻城县石漠化调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4 赵丽苹;基于MODIS数据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王昆;典型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演变关键因子阈值研究与预警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廖娟;基于全极化SAR数据的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遥感监测技术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许t
本文编号:69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69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