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开发地农民贫困的产权解释
发布时间:2017-08-20 03:01
本文关键词:矿产资源开发地农民贫困的产权解释
【摘要】:我国矿产资源,尤其煤炭资源,广泛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矿区农民如同一项外部变量,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征用、基础设施建设和矿山企业建设,而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往往被工业所取代。但长期以来,矿产资源禀赋并不能带动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增长。相反,资源开发往往使农村经济陷于泥淖,农民陷入“生存困境”,出现“资源富裕”与“农民贫困”间的强烈反差。究其原因在于现行资源产权制度安排将农民权益排除在外的同时,却留下了巨大的成本给农民承担。本文将与农民生存直接相关的资源分为矿产资源、矿地资源和环境资源,对应矿产资源产权、矿地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通过构建“产权残缺——产权公共域——农民贫困”的分析框架,分别分析三类产权制度缺陷形成的产权公共域,并分析这些公共域如何引发农民贫困。在产权公共域的前提下,提出以“土地资源入股”、“矿农协商”等方式改善农民贫困的产权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资源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资源产权残缺 公共域 农民贫困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1;F323.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6
- 1、研究概述6-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6-9
- 1.1.1 研究的背景6-7
- 1.1.2 研究的意义7-9
- 1.2 文献综述与回顾9-13
- 1.2.1 产权残缺与公共域理论9-11
- 1.2.2 制度安排与“资源诅咒”假说11-13
-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13-16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13-14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14-16
- 2 分析框架:资源产权残缺——公共域——农民贫困16-24
- 2.1 资源产权残缺的经济学分析16-18
- 2.1.1 资源产权的价值与价格背离16-17
- 2.1.2 资源产权的行政化配置与市场化配置冲突17
- 2.1.3 环境资源产权市场失灵但缺乏政府干预17-18
- 2.2 资源产权的公共域分析18-24
- 2.2.1 资源的公共域类型18-19
- 2.2.2 公共域与资源租金分析19-21
- 2.2.3 寻租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机制21-24
- 3 矿产资源产权与农民贫困分析24-33
- 3.1 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变迁24-26
- 3.1.1 矿产资源产权“无偿开采”阶段24
- 3.1.2 矿产资源产权“有水快流”阶段24-25
- 3.1.3 矿产资源产权“市场化改革”阶段25-26
- 3.2 矿产资源产权制度残缺分析26-28
- 3.2.1 矿产资源一元所有权制度主体虚置26-27
- 3.2.2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不能反映产权价值27-28
- 3.3 矿产资源产权公共域与农民贫困分析28-33
- 3.3.1 矿产资源产权公共域分析28-29
- 3.3.2 矿产资源产权公共域的致贫模式29-30
- 3.3.3 矿产资源产权致贫模式的案例分析30-33
- 4 矿地资源产权与农民贫困分析33-42
- 4.1 矿地资源产权制度变迁33-35
- 4.1.1 无偿划拨、无偿收回为主阶段33-34
- 4.1.2 有偿供应、定期退出为主阶段34-35
- 4.2 矿地资源产权残缺分析35-37
- 4.2.1 矿业用地出让与矿业权出让程序相互独立35-36
- 4.2.2 矿业用地使用权与矿业权退出关系相互独立36-37
- 4.3 矿地资源产权公共域与农民贫困分析37-42
- 4.3.1 矿地资源产权公共域分析37-38
- 4.3.2 矿地资源产权公共域致贫模式分析38-40
- 4.3.3 矿地资源产权致贫模式的案例分析40-42
- 5 环境资源产权与农民贫困分析42-49
- 5.1 我国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变迁42-43
- 5.1.1 我国“土地复垦”补偿制度变迁42-43
- 5.1.2 我国其他环境资源产权制度变迁43
- 5.2 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残缺分析43-44
- 5.2.1 矿产开发者的权利与环保责任不对等43-44
- 5.2.2 环境资源使用权主体缺失44
- 5.3 环境资源产权公共域与农民贫困分析44-49
- 5.3.1 矿产资源产权公共域分析45-46
- 5.3.2 环境资源产权公共域致贫模式分析46-47
- 5.3.3 环境资源产权致贫模式的案例分析47-49
- 6 提高矿区农民权益的产权建议49-52
- 6.1 公共域I与建立侵权责任补偿机制49
- 6.2 公共域Ⅱ与出台处理矿农问题的政策法规49-50
- 6.3 公共域Ⅲ与建立“土地股份制”利益分享机制50
- 6.4 公共域Ⅳ与建立矿农协商机制50-52
- 7 结论与展望52-54
- 7.1 结论52
- 7.2 展望与不足之处52-54
- 致谢54-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58-59
本文编号:704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04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