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梅州市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05:02

  本文关键词:梅州市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旅游 SWOT分析法 发展建议 梅县区


【摘要】:梅州市梅县区作为客家历史文化悠久的山区县,该地区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有着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梅县区将乡村旅游发展计划纳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中,鼓励农村地区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乡村旅游产品,旅游人数逐年上升,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带动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同时也改变了传统农村的面貌。本文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切入点,采用实地调查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SWOT分析法等相关研究方法,全面研究和分析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明确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最后,在研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有一定理论高度的研究结论,对梅县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本篇论文主要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等,通过归纳、总结了目前学术界出现的关于乡村旅游基本概念的相关研究成果,列出了本文所应用的相关理论。第二,评述梅县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动因、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梅县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然后介绍了较为成型的旅游产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给梅县区带来的成效,结合SWOT的分析,明确梅县区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优势、劣势以及存在的机遇、挑战。第三,研究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中梅县区值得借鉴的发展经验。通过这些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乡村旅游要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实际,围绕本地特色,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其中。第四,探讨梅县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该部分对梅县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期望能够为梅县区在定位乡村旅游发展目标和战略需求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乡村旅游 SWOT分析法 发展建议 梅县区
【学位授予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7;F3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11-13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研究目的12
  • 1.1.3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3-17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3-14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4-16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16-17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7-19
  • 1.3.1 研究方法17-18
  • 1.3.2 研究材料18
  • 1.3.3 技术路线18-19
  • 1.4 内容概述与主要创新点19-21
  • 1.4.1 基本内容概述19-20
  • 1.4.2 重点解决的问题20
  • 1.4.3 主要的创新点20
  • 1.4.4 待弥补的不足20-21
  • 第二章 乡村旅游相关基础理论21-25
  • 2.1 基本概念界定21-22
  • 2.1.1 乡村21
  • 2.1.2 乡村旅游21-22
  • 2.1.3 乡村旅游规范22
  • 2.2 相关基础理论22-25
  • 2.2.1 传统农业改造理论22-23
  • 2.2.2 产业融合理论23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23
  •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23-25
  • 第三章 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25-42
  • 3.1 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概况25-27
  • 3.1.1 基本区情25-26
  • 3.1.2 基本农情26
  • 3.1.3 周边环境26-27
  • 3.2 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因27-28
  • 3.2.1 乡村旅游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和带动潜力27
  • 3.2.2 发展乡村旅游能增加乡村人口的经济收入27
  • 3.2.3 发展乡村旅游能提升休闲居民的幸福指数27-28
  • 3.3 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28-29
  • 3.3.1 起步发展阶段(1997年-2004年)28
  • 3.3.2 倡导发展阶段(2005年-2012年)28
  • 3.3.3 大力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28-29
  • 3.4 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29-30
  • 3.4.1 休闲度假旅游型29
  • 3.4.2 特色产业带动型29-30
  • 3.4.3 村落乡镇旅游型30
  • 3.4.4 红色旅游结合型30
  • 3.5 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案例30-32
  • 3.5.1 雁南飞茶田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30-31
  • 3.5.2 雁鸣湖景区兴建“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31
  • 3.5.3 雁洋镇创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镇”31-32
  • 3.5.4 水车镇茶山村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32
  • 3.6 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成效32-34
  • 3.6.1 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32
  • 3.6.2 美化了乡村生态环境32-33
  • 3.6.3 扩大了就业创业机会33
  • 3.6.4 促进了农民收入增长33
  • 3.6.5 满足了民众旅游需求33-34
  • 3.7 梅县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调查分析34-42
  • 3.7.1 调查分析的目的34
  • 3.7.2 问卷的设计与处理34-35
  • 3.7.3 游客基本信息的分析35-37
  • 3.7.4 游客对旅游地的需求分析37-39
  • 3.7.5 游客在旅游地的其他相关分析39-41
  • 3.7.6 小结41-42
  • 第四章 梅县区乡村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42-47
  • 4.1 内在的优势(Strength)42-43
  • 4.2 内在的劣势(Weakness)43-44
  • 4.3 外在的机遇(Opportunity)44-45
  • 4.4 外在的挑战(Threat)45
  • 4.5 小结45-47
  • 第五章 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及经验借鉴47-54
  • 5.1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实践47-49
  • 5.1.1 法国“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整合”乡村旅游模式47
  • 5.1.2 日本“生产、研发、休闲”农园农业模式47-48
  • 5.1.3 韩国“政府主导、村庄开发”乡村旅游模式48-49
  • 5.2 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经验49-50
  • 5.2.1 健全乡村旅游法规体系49
  • 5.2.2 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49
  • 5.2.3 深挖乡村旅游内在文化49-50
  • 5.2.4 实施多元乡村旅游营销50
  • 5.3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实践50-51
  • 5.3.1 台湾苗栗观光农业显特色50-51
  • 5.3.2 浙江安吉美丽乡村结硕果51
  • 5.3.3 北京房山旅游强镇助三农51
  • 5.4 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经验51-54
  • 5.4.1 乡村旅游与农业产业升级同步推进52
  • 5.4.2 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创建互动发展52
  • 5.4.3 乡村旅游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52-53
  • 5.4.4 乡村旅游景区建设与统筹规划协调53-54
  • 第六章 促进梅县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54-58
  • 6.1 切实做好乡村旅游布局规划54
  • 6.2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条件54-55
  • 6.3 深度开发特色乡村旅游项目55-56
  • 6.4 创新营销工具提升品牌知名度56-58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前景展望58-59
  • 7.1 研究结论58
  • 7.2 前景展望58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3-64
  • 调查附录64-66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逡逑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旅游科学》编委介绍[J];旅游科学;2006年02期

2 罗明东;;为旅游研究创建新的平台——《旅游研究》创刊始末[J];旅游研究;2009年02期

3 ;《旅游科学》改版启事[J];旅游科学;2010年01期

4 陈道山;;旅游的本质再探讨[J];旅游论坛;2011年01期

5 马丽丽;;试论旅游概论课程教学设计思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09期

6 王少华;;郑州古都旅游形象调查与研究[J];河南农业;2012年02期

7 韦力;;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2年07期

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5期

9 ;浙江省旅游科学研究所[J];旅游学刊;2000年06期

10 吴必虎,唐子颖,蔡利平;美国大学中的旅游研究(二)——旅游及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J];旅游学刊;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嘉龙;;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辨析[A];浙江旅游业创新与发展论文集[C];2008年

2 曹诗图;刘晗;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A];生态·旅游·发展——第二届中国西部生态旅游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戴斌;唐晓云;杜晓姗;;2010年我国旅游研究评述——基于国内18种旅游专业及相关期刊的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杨立;;完善旅游购物店诚信服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6 杨龙;;尊重科学规律,避开旅游开发的“误区”——以贵州省为例[A];区域旅游开发与黔中旅游经济发展[C];2000年

7 石培华;;支撑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十大科研课题[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8 张凌云;崔秀娟;;2007~2009年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现状与展望——对我国四种旅游学术期刊的论文统计分析[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9 ;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征集通知[A];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王敬武;;对旅游世界前提的追问与反思[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春弦;我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改革报;2007年

2 曹诗图 刘晗 阚如良;试论科学的旅游发展观[N];中国旅游报;2004年

3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N];云南日报;2004年

4 魏晓霞;全国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王小润;红色旅游框架初步建立[N];光明日报;2007年

6 朱东国;《湖南省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通过评审[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在全国红色旅游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旅游报;2008年

8 记者 付丹 实习生 刘亦陈;全力推进我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N];团结报;2009年

9 国家旅游局局长 邵琪伟;努力推动红色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N];经济日报;2009年

10 岳西县毛尖山乡王畈村 张红卫;发展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N];安庆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革军;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邱扶东;心理学范式的旅游决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薛婧;旅游怀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袁国宏;旅游系统管理及其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5 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永生;以旅游发展为动力的旧城改造[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龙天);我国旅游需求侧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段兆雯;乡村旅游发展动力系统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九位;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信辉;唐代帝王旅游活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徐炜;上海城隍庙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感知差异研究及其营销策略[D];复旦大学;2013年

3 楚晓;互助旅游法律问题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4 孙诚;涉外游轮口译—个人实践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5 宋友;西双版纳望天树生态保护型景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崔叶青;城市智慧旅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4年

7 林芝;旅游市场监管体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8 王芳;基于百度指数的中国大陆5A级景区旅游信息流网络空间格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9 蒋亚珍;区域旅游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10 吴娇;基于符号学的乡村旅游真实性感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46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046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f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