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县地貌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苍溪县地貌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研究
【摘要】: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整体上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是人地关系中重要的一环。地貌的差异决定着人类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活动方式的差异,同时人类活动又对不同地貌的生态环境造成改变和破坏,所以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土地利用是自然基础上人类活动的直接反映,是在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也是自然与社会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通过不同地貌区中土地利用格局特征可以分析出人类活动的方向和强度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不同地貌区自然资源的干扰程度,为更好处理人地关系提供依据。本文以以苍溪县为例,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分布指数,利用Fragstats4.2、ArcGIS等软件对研究区不同地形地貌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在分析研究区地貌与土地利用格局之间影响情况的同时,为苍溪县人地关系优化提供参考建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对苍溪县土地利用进行整体上进行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将苍溪县土地利用类型分成7类,按照高程、坡度和坡向三类地形因子进行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主要以耕地林地为主,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以及园地,最后是草地和未利用地。耕地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斜坡和缓陡坡地区,主要以阳坡和半阳坡为主,研究区域耕地在高程第1等级上优势并不明显,甚至低于第5等级,建议加强低海拔地区的耕地种植;而高海拔地区采取适当退耕还林或者还草,提高种植效率的同时降低水土流失风险,同时耕地在25°的陡坡仍有分布,建议研究区加强平地和缓坡地的耕作,在坡地及缓陡坡地地区进行坡改梯工程,将不利于保土、保水、保肥的山坡,改造成梯田种植作物,在陡坡处应退耕还林或草。建设用地分布离不开林地,并对林地的破坏程度较大,同时未利用地的分布随建设用地的分布变化而变化,建议加强建设规划程度,对建设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提高关注。(2)将研究区分为浅丘区、深丘区和低山区三种地貌单元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分析。土地利用破碎程度总体来说深丘区低山区浅丘区;在浅丘区,集约与未集约用地所产生的土地利用面积两极分化程度更严重;低山区由于地势起伏度变化程度高于深丘区,其土地利用面积差异程度较深丘区更大,仅次于浅丘区。随着地貌类型从浅丘区向低山区转变,林地的破碎程度增加,但破坏程度减少,建议在浅丘区高海拔地区加强退耕还林以及对林地保护程度。浅丘区斑块形状受人类活动干扰最大,规划程度和集约利用程度更高,其次是深丘区,最后是低山区。(3)耕地、林地和草地破碎程度表现为深丘区低山区浅丘区,园地和未利用地破碎程度表现为深丘区浅丘区低山区,水域用地表现为浅丘区深丘区低山区,建设用地表现为低山区深丘区浅丘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平均斑块面积波动程度表现为浅丘区深丘区低山区,林地表现为低山区深丘区浅丘区,园地表现为浅丘区低山区深丘区,草地和未利用地表现为低山区浅丘区深丘区,水域用地表现为深丘区低山区浅丘区。浅丘区林地形状最规律,破碎度最小但破坏程度最大,浅丘区应加强林地保护、退耕还林以及退园还林程度;园地在研究区种植是最优先选择,但耕地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基础保障之一,在研究区存在广种薄收的思想,适当减少园地的种植,增加高标准农田的面积也是优化研究区人地关系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苍溪县 地貌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指数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P93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1.1 选题背景11
- 1.1.2 研究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2-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14-16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4-16
- 第2章 研究基本理论概况16-21
- 2.1 景观生态学方法16-19
- 2.2 土地利用研究方法19-21
- 第3章 研究区域概括21-31
- 3.1 自然地理21-22
- 3.2 地层22-24
- 3.3 矿产24
- 3.4 地貌24-31
- 3.4.1 地貌类型24-26
- 3.4.2 山脉26-28
- 3.4.3 河流28-31
- 第4章 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31-47
- 4.1 数据获取及处理31-33
- 4.1.1 数据来源31
- 4.1.2 土地利用分类31-33
- 4.2 不同地形因子的土地利用特征33-45
- 4.2.1 土地利用分布特征33-34
- 4.2.2 基于高程等级的土地利用特征34-37
- 4.2.3 基于坡度等级的土地利用特征37-41
- 4.2.4 基于坡向等级的土地利用特征41-45
- 4.3 本章小结45-47
- 第5章 地貌与土地利用格局分析47-77
- 5.1 不同地貌形态的划分47-49
- 5.1.1 不同地貌形态划分指标47-48
- 5.1.2 研究区基本地貌类型划分48-49
- 5.2 不同地貌的土地利用格局分析49-69
- 5.2.1 土地利用格局综合分析50-54
- 5.2.2 浅丘区土地利用格局分析54-59
- 5.2.3 深丘区土地利用格局分析59-64
- 5.2.4 低山区土地利用格局分析64-69
- 5.3 不同地类的土地利用格局分析69-76
- 5.4 本章小结76-77
- 结论77-79
- 致谢79-80
- 参考文献80-84
- 附图 1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霞,王静爱,贾海坤,高琼;内蒙中部地区不同生态区土地利用格局分布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05年03期
2 张永民;周成虎;郑纯辉;李立伟;;沽源县土地利用格局的多尺度模拟与分析[J];资源科学;2006年02期
3 史同广;张明亮;郑国强;翟荣新;;采煤沉陷区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及复垦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3期
4 宋乃平;张凤荣;;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年12期
5 邓祥征;林英志;战金艳;何书金;;基于栅格数据的土地利用格局解释模型及应用[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6 刘宗群;四川万县市郊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5期
7 蒙吉军,李正国;河西走廊土地利用格局及影响因子研究——以张掖绿洲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郭丽英,刘彦随,任志远;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陕西榆林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5年02期
9 苏伟;陈云浩;武永峰;李京;张锦水;;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模拟研究——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J];自然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10 王根绪;刘进其;陈玲;;黑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影响比较[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琴;董玉祥;;广州土地利用格局与效益耦合关系探讨[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2 邵一希;李满春;陈振杰;杨康;;地理加权回归在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模拟中的应用——以常州市孟河镇为例[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3 卫伟;陈利顶;傅伯杰;;降雨和土地利用格局演变下的水蚀过程:挑战与解决途径[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吴菊;郑林;;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驱动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赵峥;石培基;陈颖;许晓霞;刘英英;;甘州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生态服务价值变化评价[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德林;黄土高原上黄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与生态功能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2 谭晓雨;基于道路交通环境负荷因素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3 傅瓦利;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优化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1年
4 章戈;基于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的雨洪管理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阳柏苏;景区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垠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土地利用格局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张淑君;基于生态环境稳定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潘倩;清代中期江苏省土地利用格局网格化重建[D];南京大学;2014年
4 范晓锋;基于ANN-CA模型的珲春市土地利用格局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沈明燮;黄土丘陵矿区土地利用格局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王腾;苍溪县地貌对土地利用格局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丽娜;山东省土地利用格局及其驱动因素[D];山东大学;2008年
8 王灵芝;长白山不同坡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荣;哈巴河县土地利用格局多尺度空间自相关分析与模拟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10 杨霞;奈曼旗大沟头小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15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15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