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
本文关键词:藏粮于地战略与路径选择
更多相关文章: 藏粮于地 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耕地质量 粮食生产能力
【摘要】:针对长期实施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策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中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何为"藏粮于地"?实施"藏粮于地"有何益?实施"藏粮于地"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实施"藏粮于地"?对此,文章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述。我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粮食库存丰富,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近年国际粮食价格低廉,这些为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创造了条件。然而,实施"藏粮于地"并非易事,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耕地面积有可能再次大幅减少,耕地质量堪忧;水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难度越来越大;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自然灾害突出;规模化生产经营与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粮食生产调控能力弱;国内粮食生产大萎缩和世界粮食价格危机有可能再现,冲击"藏粮于地"行动计划。实施"藏粮于地",关键在"地",核心在"藏"。数量充足和高质量的耕地是基础,同时,还必须有完好的"养地"与"用地"机制。因此,应强化"护地"、"建地"、"养地"与"用地",即走护、建、养、用"四结合"之路。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关键词】: 藏粮于地 粮食安全 耕地保护 耕地质量 粮食生产能力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利益博弈视角的农村宅基地整理收益分享机制研究”(71303242) “十二五”农村领域国家科技计划课题“东北平原中低产田改良技术模式集成研究”(2012BAD05B01) 农业部2016年发展计划工作十大重点问题调研项目“黄淮海节水高效型耕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分类号】:F326.11
【正文快照】: 1藏粮于地”概念的提出及内涵1.1“藏粮于地”概念的提出经文献检索,在我国最早于2000年出现的是“藏粮于土”,出现于封志明、李香莲发表的“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1]”一文。文章针对我国耕地数量不足并且还在不断减少,耕地质量欠佳,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J];乡镇经济;2003年11期
2 ;依靠科技 稳定和提高我省粮食生产能力[J];四川农业科技;2004年01期
3 吴美林,魏殿君;怎样提高吉林粮食生产能力[J];中国合作经济;2005年08期
4 ;广东省采取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J];中国农业信息;2005年12期
5 李敏,卢同郦;加大农村投融资力度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J];武汉金融;2005年02期
6 ;本周数据看点[J];领导决策信息;2007年31期
7 卢川江;;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预测与影响因素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5期
8 段增强;宋静;黄秀兰;何玉凤;;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估算模型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9 程士玉,周立;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河南“九五”期间新增5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的实现[J];河南农业;1997年05期
10 赵玉春;;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J];吉林人大;200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健;沈鸿;田聪华;陶永红;;新疆粮食生产能力预测[A];建设我国现代化农业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白晓飞;李宪文;汪秀莲;毛振强;何禾;;区域粮食生产能力评估系统构建设想[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立祥;张永科;高茂盛;;关注旱区农业发展 提升我国粮食生产能力[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2008[C];2008年
4 叶安;;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大力实施单季稻“双百”工程[A];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及高产优质高效技术论文集[C];2004年
5 廖春光;;江西省粮食生产能力研究[A];2010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爱芝;殷志辉;;保护性耕作对碳减排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影响[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程春建;叶安;徐珊;严建立;方亚伟;管耀祖;葛常青;;杭州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研究[A];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研究与论证[C];2005年
8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评价[A];灾害风险管理与空间信息技术防灾减灾应用研讨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秦广才;;构建湘潭粮食高产创建长效机制的思考[A];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10 卜风贤;;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春喜 本报通讯员 王霞;周口“五重一转”提升粮食生产能力[N];河南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包志强;大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N];齐齐哈尔日报;2012年
3 李桂民邋记者 闫锐;2007年我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亿公斤[N];河北日报;2008年
4 李桂民邋闫锐;河北省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6亿公斤[N];农民日报;2008年
5 李秀中;四川省2012年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记者张可杰;切实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推进孝感农业持续稳定发展[N];孝感日报;2009年
7 本报评论员;采取综合措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N];农民日报;2003年
8 记者 胡彦殊 李宇;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推进扶贫连片开发[N];四川日报;2009年
9 特约记者 姜毓翔;讷河推进省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N];齐齐哈尔日报;2009年
10 郭少雅;四川力促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N];农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天凤;基于粮食生产能力的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吴全;内蒙古粮食生产能力与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伦;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2 SHIFIONA,Kaulinawa Theresia;纳米比亚谷物生产能力和国家食物安全分析—玉米和珍珠粟[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石淑芹;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4 黄种发;福建木本粮食生产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5 于洪婷;基于不同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差异的国家粮食安全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6 马帅;中东部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闫文收;不同农业资金投入渠道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李雪;农业基础设施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实证研究:吉林例证[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9 冯彬彬;河南省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姚慧敏;黄淮海平原区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300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30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