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16-07-21 23:11

  本文关键词: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DOI:10.13246/j.cnki.iae.2013.11.009

田维明等: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

□田维明

张宁宁

*

*

内容提要: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保持着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业产业结构根

但同时也出现了贸易赤字急剧增加的局面,意味着国内供求平衡日益趋据市场需求得到了优化,

紧。梳理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可以识别出以下问题: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农业比较优势

国内农产品需求总量持续增长,消费结构急剧变化,进口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农业和农急剧弱化,

产品贸易发展日益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我国的农业支持水平演变趋势严重偏离现行多边规则

要求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贸易;国际市场;国内需求

入世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均发

不仅按照入世协议逐步履行了承诺生了重大改变,

的各方面政策改革,而且还在推进区域经济贸易合

国家制定作的过程中扩大了市场开放。与此同时,和实施了一系列对农业的国内支持措施,缓解了扩大市场开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预期造成的不

利影响。这些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到我国农业

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本文利用有关统计资料对我国入世以来的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进行了描述,在此基础上识别出目前我国农业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据国家统计局(2012)发布的数据,入世以来

我国的农业部门成功地经受住入世的考验,在市场

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檯

能就业、可创业。二要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待遇。三要建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进城落户农民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要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以保障他们在农村缴纳的时间能够延续计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基本社会保障,要对农业转移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同城镇居民相同的基本住房保障服务,在子女就学、公共卫生等方面享有同城镇居民相同

分担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对推进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的资金投入,以常住人口而不是户籍人口作为财政分成和转移支付的依据,财政转移支付要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相适应,对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予以较多支

增强城镇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和吸纳农业转移人持,口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100017)北京,

责任编辑:李玉勤

*

“中国加入WTO对农业和农村发展影响的事后评估”(编号:70973122)。高颖系本文通讯作者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3—

开放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不仅总产出实现持续和

而且产业结构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得稳定的增长,

到优化。2002—2011年,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农业

总产值年均增长5%,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6.1%、5.4%、5.7%。总产值分别年均增长4.5%、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的优化显著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利用结构开始呈现出以下变化:(1)随着农业生产向集约化模式转变,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的吸纳能力总体上趋于缩小;(2)务农劳动力加快由粮棉油糖等传统大宗农作物生产向园艺作物和林牧渔业生产转移;(3)农村劳动力加快向城镇转移。劳动力配置结构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市场经济中要素由边际生产率低的用途向边际生产率高的用途转移这一内在机制,其效应同时体现在要素收益的提高和经济增长上。

入世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优化配置已经在逐

表1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入世显著地加快了这一进程。根据国家统步推进,

我国务农劳动力于1991年达到34186计局数据,

2001年为32451万人的峰值,其后开始缓慢下降,

万人,比峰值减少1735万人,仍占农村社会劳动力的2/3。2011年务农劳动力下降到27355万人,比2001年减少5096万人,占农村社会劳动力的比例下降到一半左右。

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优化带来收入水平的提高。入世后,以不变价格计算的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8%,比入世前10年的平均增幅高

2011年非出3.1个百分点。从收入结构变化看,农业生产性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非

农业收入)所占比重为52.5%,比2001年提高4.4个百分点,同期家庭经营农业收入所占比重由45.9%下降到36.1%(见表1)。非农业收入已经

其占增量部分成为农村居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的比重仍在不断提高。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变化

家庭经营非农业收入

333.45351.55345.69347.95375.0049409.659448.55489.71538.61601.7881702.068

(元)

工资性收入771.9840.22918.38998.461174.5281374.81596.221853.732061.252431.052963.43

其他收入134.87148.87162.58192.15235.87281.28350.47471.32565.15655.17791.89

家庭经营农业收入

1126.551134.991195.591398.051469.531521.3031745.121945.851988.172231.0122519.91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

然而在农村居民收入快速提高的同时,我国的

城乡收入差距却显现扩大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城乡收入比值由2001年的2.90增大

2011年时仍高到2009年的3.33,其后出现下降,达3.13。迄今我国仍未系统地公布农村内部收入

差距数据,国家统计局过去曾报告农村居民的基尼

2008年上升到0.38;用省级系数2001年为0.3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计算得出的最高与最低

2006年上升到4.60的峰值,比值2001年为4.18,

2010年为4.08,2011年为4.11,其后也转为下降,

即地区间收入差距在入世后也呈现先上升后下降

的变化态势。

—14—

二、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

入世显著改变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内外

部环境。从内部看,履行入世承诺推进了市场化改革,生产者和消费者可以在更大程度上自主决定生产、消费的数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随之提高,由此带来的经济增长加速和居民收入提高拉动国内市场农产品需求,供应链也得到逐步发育和不断延伸。从外部看,中国加入WTO使得过去面临的种种歧视得以消除,进入海外市场的壁垒降低,国内商务环境改善也有助于吸引海外投资和技术转让,从而为经济增长增添了动力。这些变化是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得以扩大的重要原因。

入世前,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主要从属于保障国内供给和稳定市场价格的需要,丰年出口增加,歉

农产品出口额年进口扩大。在入世前的10年中,

2001年为160亿虽然呈现增长态势但增幅较小,

美元;同期进口额随国内市场供求状态和国际市场1995年国际市场价格暴涨导致价格变化而波动,

1999年跌达到122亿美元,进口额急剧增长70%,

2001年又增长到118亿美落到82亿美元的低谷,

元。这期间农产品贸易仍是我国外贸盈余的重要来源。

入世后,我国的农业贸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仅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出现短期下跌(见表2)。2002—2011年,出口额从181.5亿美元上升到607.7亿美元,进口额从124.5亿美元上升到948.9亿美元。根据WTO统计,将欧盟27

表3

地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2000年93.63.32.7-20.4-18.9-16.0

国视为一个整体,到2011年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

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①。表2反映出,我国从2004年起转变为农产品

2011年达净进口国,贸易逆差呈现快速增大趋势,到341亿美元。从贸易盈余的地理分布看(见表

3),我国与亚洲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贸易保持高额盈余,其中最大的盈余来源地有日本、韩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与东盟的贸易则为赤字。我国与欧洲和非洲的贸易也保持小额盈余,与南北美洲和大洋

其中与南美洲的贸洲的农产品贸易则一直为赤字,易赤字增长最快。

表2

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入世前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亿美元)

出口额157.0160.7181.5214.3233.9275.8314.0370.1405.0395.9494.2607.7628.0

进口额112.5118.4124.5189.3280.3287.1320.8410.9586.6525.5725.7948.81164.0

赤字-44.5-42.3-57.0-25.046.411.36.840.8181.6129.6231.4341.1536.0

数据来源:农业部农业贸易办公室,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2012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

我国农产品贸易余额地理分布的变化

2002年104.26.91.7-13.6-25.5-16.7

2004年104.38.4-3.2-64.5-62.1-29.3

(亿美元)2005年124.811.5-4.1-45.6-70.3-27.8

2007年121.825.52.0-54.3-106.9-28.9

2009年121.122.13.9-113.3-131.8-31.6

2001年92.47.02.4-21.3-22.3-15.9

我国农业贸易从净出口转变为净进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国大量增加进口土地密集型大宗

WTO(2012),Internationaltradestatistics2012.上述WTO统计数据口径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农业协定》与按HS体系

定义的农产品存在差异

—15—

农作物产品,其中最主要的是油籽、植物油和棉花。

2011年我国油籽、植物油和棉花的贸易赤字分别100亿美元和96亿美元。总体高达300亿美元、看,我国在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作物产品上的比较优势逐渐下降,贸易赤字呈现急剧增加态势。我国畜牧业传统的小农户分散饲养模式虽然相对劳动集约、生产成本较低,但质量监控难、交易成本高,竞争力也趋于弱化。此外我国还需要大量进口工业加工用的生皮、动物毛等原料产品,致使初级动物产品贸易赤字快速增大。初加工产品贸易情况与初级动物产品贸易非常类似。我国在相对劳动密水产品和深加工产品上仍具有一定集的园艺产品、

竞争优势,这些产品在东亚、美国和欧洲等主要出因而贸易盈余有所口市场上也有较强的需求,增加。

由于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到边境口岸的距离不同、涉农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不同,这使得不同省份的农业部门有不同的市场定位,参与国

吉林、黑际市场的程度也呈现显著差别。除辽宁、新疆等少数省份外,各地的农业贸易开放度龙江、

在入世后普遍有所提高,但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别。一般而言,沿海地区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业贸易开放度较高。实际上,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高度集中在很少几个沿海省份,如山东、广东、江苏、福建、辽宁、浙江等,其中山东、福建、辽宁和浙江迄

“大进大出”今仍保持模式,广东和江苏则已经呈

天津和上海三个现进口远大于出口的格局。北京、

老直辖市的贸易开放度处于前列,不仅是由于其进

口快速增加,而且还由于其农业的相对萎缩。上述地区间贸易开放度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意味着,开放农产品市场对不同地区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甚至不同性质的影响。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

农业生产结构不同,因而农业贸易资源禀赋不同、

结构也不同。开放贸易后,沿海地区更有条件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优化本地区的农业发

展模式,扩大高价值农产品生产和出口,从而提高但同时也使农业直接面临国际农业资源的回报率,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并且还面临更具优势的非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的竞争。内陆地区仍以生产大宗农作物为主,而扩大开放后国内主要消费市场可使内陆地区的生产者以用进口产品替代本国产品,面临竞争压力。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向内陆市场传导需要一个过程,这造成时间上的滞

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可能导后和程度上的扭曲,

考虑到商品结构变化,大宗农致错误决策。此外,

作物主产地区更可能蒙受不利影响,而农产品主销区和进口原料加工出口较集中的地区则会受益。这一情况的政策含义是,农业贸易自由化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主体的利益分配效应比国家层面的净福利变化更应受到关注。

三、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出,入世后我国农业和农

产品贸易保持着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但同时出现贸易赤字急剧增加的局面,意味着国内供求平衡日益趋紧。梳理这一时期的发展情况可以定性地识别出以下突出问题:

1.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农业比较优势急剧调整。我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在土地

这一点早已得密集型农作物生产上缺乏比较优势,

到普遍认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和水资源越来越多地转用于非农业用途更是一个难以逆转的

趋势。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其驱动机制不仅有要素向高回报率用途流转,而且还涉及产权变换过程创造出的寻租机会,因而更难受到抑制。其后果则是农业比较优势持续下降,进而影响到农业综—16—

合生产能力的增长前景。考虑到这一背景,我国大

量进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实质上等同于“进口”土地和水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我国在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也

并且入世后的农业生产结构变曾经得到广泛认同,

化和农业贸易商品结构变化都揭示出这一特征。

然而,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收入水平提高必然意味着劳动成本上升,尽管劳动生产率也会相应变化。从我国入世后的实践看,尽管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不断提高,但限于资源条件和经营规模,务农劳动力的收益仍远低于非农业劳动力。在我国各地农村都可以观察到,年轻并且受到较好教育的农民大量流入城镇从事

非农业生产,留在农村务农的则是老、幼、妇、残。这样的劳动力配置变化虽然有助于增加农户收入,但却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开放的贸易环境下,小农户经营模式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不足日益

“大市场”显现,与连接的交易成本高昂更是这种经营模式的致命缺陷。可以预见,随着农业劳动机

会成本快速上升,我国在部分农产品上目前仍具有的竞争优势势必会不断削弱。如何吸引高素质劳动力从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我国农业比较优势的弱化还与宏观经济失衡有关,其突出表现是我国持续积累高额的外汇盈由此导致人民币逐步升值,而人民币升值则使余,

传统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受到侵蚀,进口产品价。与格竞争力得到提高,即发生所谓的“荷兰病”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进口投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比,

而农产品加工业则可以形成“大进大入品较少,

出”的模式,这些特征使得人民币升值常常导致农并且诱使加工业产值下降幅度大于成本下降幅度,企业用进口原料替代国产品,从而使农业部门蒙受严重损害。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宏观经济失衡既有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解决问题不能只靠我国自己的努力。

2.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也导致国内市场农产品需求总量持续增长和结构急剧变化。入世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得到稳步提高。尽管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较低,但人均收入快速增长仍有力地拉动了需求,并引起农业贸易格局的调整。统计数据表明,经济增长对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拉动作用并非主要体现在直接用于消费的食品上,而是主要体现在工业部门对农产原料的需求上。

对于直接用于消费的食品,我国城乡居民的粮食和蔬菜等传统主副食消费量出现下降,而食用油、肉类、乳制品、水产品等高价值食品的消费量呈现不同幅度的增长。此外,居民的户外食品消费也显著增加。总体上看,入世以来居民食物消费模式变化突出表现为食品消费结构的升级,由此带来农产品供给如何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

与直接食用消费相比,用于转化加工的农产品

其中既包括食品工业使用的食用原需求增长更快,

也包括其他工业使用的非食用原料。造成高额料,

贸易赤字的农产品有油籽、植物油、棉麻纤维和动物皮毛,前两者主要用于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后两者则涉及到出口国际市场的加工产品。

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赤字不断增大,既有国内需求总量持续和快速增长的因素,也有国内供给在品种和质量上未能很好地适应消费者偏好变化

部分农产品的自给率的因素。正是在上述背景下,

出现急剧下跌现象,如何防范粮食安全风险成为热

这种受长期因素决定的趋势不可能点议题。然而,

靠短期措施(例如农业补贴)来逆转。

3.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越来越强地受到国际市场状况的影响。履行入世承诺有效地压缩了我国政府干预农产品市场的政策空间,强化了国内外市场的联系,这使得国际市场波动能够迅速

同时国内市场供求变化和政策地向国内市场传导,

“中国因素”。调整也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市场的

与国际市场接轨带来的另一方面的问题是跨

国公司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深入渗透和控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吸引外资促进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升级,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虽然投资于农业生产的外资不多,但跨国公司在全球农业供应链上却占有主导地位,而我国外向型的涉农企业不得不借助于这些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出售或购买产品,在供应链上处于从属地位。入世后,我国开始按照入世承诺逐步放宽外资企业参与国内市场农产品和生产资料购销的限制,这使得本国企业直接面对跨国巨头的竞争。

4.我国的农业支持水平演变趋势严重偏离现行多边规则要求的改革方向。乌拉圭回合谈判在全面削减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从而减少市场扭曲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多哈回合谈判试图按照这一方向继续推进全球农业政策改革。尽管在实践中存在部分国家利用WTO规则不够完善之处规避规则约束或采取变相措施维持对国内市场的保护等情况,但名义上均履行了承诺的减让义务。根据OECD利用生产者等值(PSE)指标做的监测,发达国家的政策扭曲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尽管部分年份出现过反弹,有部分国家的扭曲程度仍维持在非常高的水平(见表4)。2010年我国的PSE指标为

—17—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教学研究、表格模板、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初中教育、行业论文、计划方案以及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_田维明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入世以来我国农业和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4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4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1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