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非农化视角下地票交易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农地非农化视角下地票交易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经济 地票制度 农地非农化 激励机制 空间效应 重庆市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农地非农化模型,从农户与区县政府两个层面,考察指标供给侧的激励机制及空间效应,以期为地票交易供给侧激励效率的完善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法和模型分析法;研究结果:空间上的"指标漂移"受到区域差异的影响,导致农户和区县政府层面上空间激励低效的问题。研究结论:(1)在农户层面,地票增值收益的返还,忽视了宅基地资源价值的空间差异,造成了宅基地退出的空间低效和耕地保护效果的大打折扣;(2)区县政府层面,地票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双重身份,指标漂移过程中发展权的损失使其缺乏持续供给地票的积极性。(3)供给侧激励的改善需结合地票增值收益的形成和宅基地区位、功能差异,把握地票供给决策的影响因素,形成空间上层次分明、各有侧重的地票供给激励。
【作者单位】: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东营市国土资源局;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地票制度 农地非农化 激励机制 空间效应 重庆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1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0900206296) 中国不动产市场研究中心开放课题(201601)
【分类号】:F321.1
【正文快照】: 3.东营市国土资源局,山东东营257091)1引言城市扩张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通过积累土地资本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伴随城市飞速扩张,城郊优质的耕地资源不可避免地被大量占用,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催生出更加严格的建设用地指标控制。与此同时,农村宅基地的无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仲素梅;;日本“农地非农化”对江苏省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1期
2 谭荣;;荷兰农地非农化中政府的强势角色及启示[J];中国土地科学;2009年12期
3 许德林;欧名豪;肖霖;;1997—2008年青岛市农地非农化过程与效果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0年01期
4 万胜超;王良健;刘敏;;基于空间的省际农地非农化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地理;2012年07期
5 陈秋锋;;农地非农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6 李振荣,白国雄;集体农地非农化转换应建立“征购制”[J];中国土地;1995年03期
7 李玉恒;胡智超;刘彦随;;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益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年02期
8 曲福田,陈江龙;两岸经济成长阶段农地非农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1年06期
9 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陈志刚;;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J];经济学(季刊);2004年04期
10 韩冰华;战后日本农地非农化之启示[J];江汉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鸿辉;邓凌云;;多智能体农地非农化时空配置模型[A];规划引领下的新型城市化研究——2009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09年
2 曲福田;冯淑怡;诸培新;陈志刚;;制度安排、价格机制与农地非农化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1期(总第14期)[C];2004年
3 简新华;张国胜;;日本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农地非农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发展与人文关怀专辑[C];2006年
4 杨永芳;艾少伟;;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生态补偿缺失的经济学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新时期河南土地供需态势与城乡统筹发展”论坛文集[C];2008年
5 钟水映;李魁;;东亚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协动性研究[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杨俊;李争;;湖北省农地非农化空间效率衡量[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江龙;曲福田;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王玲;;农地非农化与失地农民权益研究——以湖北省为例[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9 党国英;;可疑的农地非农化“制度创新”[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10 陈莹;;农地非农化与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以南昌市青云谱区为例[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曲福田 田光明 姜海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治理结构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刘剑;关于农地非农化后的增值问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3 周立群 张红星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最优转让权安排是农地治理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金晶;中国农地非农化的公共政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胡伟艳;城乡转型与农地非农化的互动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许恒周;市场失灵与农地非农化过度性损失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诸培新;农地非农化配置:公平、效率与公共福利[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5 姜海;转型时期农地非农化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张飞;中国农地非农化中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7 王荧;我国农地非农化配置效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德林;农地非农化调控的市场机制与政府管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陈兴雷;城市扩展过程中的农地非农化:代价性消耗与过度性消耗[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玲;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关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2 冯卫星;城镇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邹坚引;农地非农化增值来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燕姗姗;基于SEM的农地非农化后农户福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解奎;农村土地非农化过程中收益分配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6 高航;城市化中农地非农化效率测算[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7 祁凌云;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农地非农化收益测算及其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8 夏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9 崔福生;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地非农化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10 贾后辉;基于非市场价值的农地非农化优化配置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91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79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