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动态特征及其对水质安全的压力评估
本文关键词: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动态特征及其对水质安全的压力评估
更多相关文章: 三峡库区 土地开发 动态特征 水质安全 压力源 评估 预警
【摘要】:三峡水库是我国的特大型水库,亦是淡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生态功能极其关键。然而,库区人地矛盾突出水环境安全面临土地开发等常态型压力源的胁迫。本研究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分析、野外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评估数学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空间尺度的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分析流域土地开发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面向水质安全的土地开发压力源(预警)评估方法,并应用于三峡库区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旨在定量诊断土地开发对水质安全的压力风险,警示其不利的状态和变化,为三峡库区乃至其他类似区域土地开发过程中的水质安全保障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如下。三峡库区2000~2010年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分析显示,库区土地覆被以林地为主(61.63%~62.14%),耕地为辅(28.34%~24.70%),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相对较小,其中林地以高密度林为主,耕地以旱耕地为主;耕地向林地和建设用地的转化是库区最主要的土地流转方向,新增林地的来源主要是旱耕地,新增建设用地的来源主要是旱耕地和水耕田;库区发展仍以重庆主城区为中心,其中渝北区和长寿区是库区城镇扩张最迅速的地区。水域面积在2000~2010年有较为明显的上升态势,面积增加626.07平方千米,主要受三峡工程蓄水影响,但其面积所占比重仍然较低(2010年2.49%)。三峡库区土地开发的地理分布特征分析发现,土地覆被分布受区域地形(高程和坡度)、区位差异(与水系的距离)等因子影响较大。其中,高程与坡度具有相似影响规律,随着高程和坡度增加,建设用地呈减少趋势。此外,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空间分布对区位差异较为敏感,距线状水系1000m范围内集中了84.38%的建设用地和75.19%的耕地。据此,从直观的空间关系上,建设用地和耕地更易对附近的水体水质产生影响。典型子流域的4种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分布和水质监测数据的关联分析显示,TP适用于相对于面积/坡度/距离因子的线性相关分析;TP含量受城镇用地和草地面积的影响要大于耕地与林地。位于高坡度的林地较其他类型更能降低TP含量,河边的耕地能大幅增加水体中TP含量。基于上述分析,构建面向水质安全的土地开发压力源(预警)评估方法。所述方法首先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排污参数来确定敏感土地利用类型和不利转移方向,采用状态和趋势兼顾的原则筛选流域内敏感区县或单元,根据各区县的实际特征逐一确定预警指标,进行压力源自身的评估分析。以水质目标断面为预警保护对象,在区县和子流域尺度各尝试三种不同方式耦合迁移距离指标后,最终完成压力源的综合评估和警示级别划分。从区县和子流域两个空间尺度进行三峡库区案例研究,得到具有良好空间一致性的评估结果。结果显示,对于土地开发压力源本身,大渡口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江北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北碚区、涪陵区、长寿区共计9个区县属于重警区域,巴南区与忠县属于中警区域,江津市与丰都县属于轻警区域,其他区县属于无警区域。耦合迁移距离因素的条件下,巴南区、大渡口区等共计16区为重警区域,部分区县的预警级别和名次排序均有变化。研究认为,所提出的面向流域水质安全的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方法具有可操作性,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水环境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撑。
【关键词】:三峡库区 土地开发 动态特征 水质安全 压力源 评估 预警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4;X8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0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7
- 1.2.1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分析12-14
- 1.2.2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4-15
- 1.2.3 面向水质安全的土地开发评估15-17
- 1.3 研究目标17
- 1.4 研究内容17-18
- 1.4.1 三峡库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分析17-18
- 1.4.2 流域土地开发对水质安全的影响分析18
- 1.4.3 面向水质安全的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与分析18
- 1.5 技术路线18-20
- 第2章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20-32
- 2.1 研究区域概况20-29
- 2.1.1 三峡库区自然环境概况20-24
- 2.1.2 三峡库区社会经济概况24-26
- 2.1.3 三峡库区控制单元划分概况26-27
- 2.1.4 三峡库区澎溪河流域概况27-29
- 2.2 数据来源与处理29-32
- 第3章 三峡库区土地覆被时空变化特征32-62
- 3.1 引言32
- 3.2 统计分析方法32-34
- 3.2.1 单一动态度32-33
- 3.2.2 综合动态度33
- 3.2.3 土地转移矩阵33-34
- 3.3 土地覆被分布特征34-38
- 3.3.1 库区整体分布特征34-37
- 3.3.2 区域分布特征37-38
- 3.4 土地覆被时间变化特征38-44
- 3.4.1 变化幅度分析38-40
- 3.4.2 变化速度分析40-44
- 3.5 土地覆被空间变化特征44-60
- 3.5.1 库区整体转移分析44-45
- 3.5.2 重庆市辖区控制单元45-49
- 3.5.3 涪陵区万州区控制单元49-54
- 3.5.4 澎溪河开县控制单元54-55
- 3.5.5 云阳县巫山县控制单元55-57
- 3.5.6 恩施州宜昌市控制单元57-60
- 3.6 小结60-62
- 第4章 流域土地开发对水质安全的影响分析62-75
- 4.1 引言62
- 4.2 土地开发的地理分布特性及其对水质的影响62-68
- 4.2.1 数据提取和统计方法62-63
- 4.2.2 地形因素对土地利用分布的影响63-65
- 4.2.3 区位因素对土地利用分布的影响65-66
- 4.2.4 生态因素对土地利用分布的影响66-68
- 4.3 土地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方案设计68-73
- 4.3.1 试验区概况68-69
- 4.3.2 采样点流域划分69-71
- 4.3.3 线性回归方程71-72
- 4.3.4 结果与分析72-73
- 4.4 小结73-75
- 第5章 面向水质安全的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与分析75-114
- 5.1 引言75-76
- 5.2 方法构建76-81
- 5.2.1 敏感土地类型和不利转移方向确定方法76
- 5.2.2 敏感单元筛选方法76-77
- 5.2.3 预警评估指标确定原则77-78
- 5.2.4 迁移距离耦合方法78-81
- 5.2.5 预警级别划分方式81
- 5.3 基于区县尺度的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与分析81-97
- 5.3.1 三峡库区敏感土地类型和不利转移方向81-83
- 5.3.2 三峡库区敏感区域筛选83-87
- 5.3.3 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指标筛选87-88
- 5.3.4 三峡库区区域土地开发预警分级88-91
- 5.3.5 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压力源综合评估91-97
- 5.4 基于流域尺度的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与分析97-112
- 5.4.1 三峡库区子流域划分97-98
- 5.4.2 三峡库区敏感子流域筛选98-101
- 5.4.3 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压力源评估指标筛选101-103
- 5.4.4 三峡库区区域土地开发预警分级103-106
- 5.4.5 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压力源综合评估106-112
- 5.5 小结112-114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114-119
- 6.1 结论114-117
- 6.2 研究展望117-118
- 6.3 研究成果118-119
- 致谢119-120
- 参考文献120-1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向军;加快土地开发整理 促进西北开发建设[J];资源·产业;2000年05期
2 徐雪林,许建斌;首批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实践的几点经验与启示[J];资源·产业;2002年05期
3 徐雪林,许建斌;略谈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J];资源·产业;2003年03期
4 高世昌;;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监管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8年05期
5 施振斌;虞红兵;;探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评价——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8年05期
6 高世昌;王长江;;中国土地开发整理监管工作回顾与展望[J];资源与产业;2009年04期
7 罗岭东;;土地开发中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关联性分析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16期
8 ;临朐国家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建设初具规模[J];资源·产业;1999年10期
9 孟志军;开发整理求平衡——浙江省绍兴市全面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记略[J];资源·产业;2000年06期
10 李昌友,黄旭军,田心元;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权属调整的对策与建议[J];资源·产业;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以进;王洪;;模式因地制宜方式灵活多样——宜昌市土地开发整理情况调查[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杨晓红;;土地开发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马新民;王和根;刘湘茹;林涛;;新疆土地开发整理安全的探讨[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马龙泉;关国锋;高光辉;;土地开发整理的难点及对策研究[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5 张毅;;关于农垦土地开发的政策方向分析[A];福建农垦实践与探索[C];1998年
6 曾科;王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新增耕地测算方法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黄学舜;叶曙明;袁尚德;;土地开发整理运作机制及发展浅谈[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8 杜安才;;浅谈新时期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9 朱美平;;试论土地开发整理的市场化[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10 黄晓峰;;3S集成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应用[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004年各地区土地开发与购置增长情况[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2 刘军;湖南:首部土地开发整理地方性法规问世[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3 特约记者 李旺年 通讯员 奎绍明 王桂琼 尹学武;弥渡土地开发整理4年净增耕地6000亩[N];大理日报(汉);2006年
4 本报记者 贺正;立法规范土地开发整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5 王永红;确保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质量[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6 徐宪平;认真学法用法执法加快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事业[N];湖南日报;2007年
7 彭楚舒 通讯员 梁斌勋 路标;《湖南省土地开发整理条例》明起实施[N];湖南日报;2007年
8 山东省即墨市国土资源局 郭建红;认真规划土地开发整理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廊坊日报;2007年
9 镇江市国土资源局 巫少群邋司马珂;我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N];镇江日报;2008年
10 记者 王翔 实习生 郑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粮油基地倾斜[N];重庆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魏凤娟;湖北省土地综合承载力空间分异及土地开发空间优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聂英;吉林省西部地区土地开发整理区域效应及其综合效益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陈逸;区域土地开发度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杨华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肖光强;土地开发整理投资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6 杨明勋;土地开发价值因素、营销策略对经营绩效影响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鲍海君;土地开发整理的BOT项目融资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雷广海;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晓燕;昆明轨道交通集团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和对策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韩鹏;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开发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屠毅;土地开发整理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4 刘雨;我国地方政府土地开发债务审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5 方喻弘;三峡库区土地开发动态特征及其对水质安全的压力评估[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6 曾祥军;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分区与工程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谭志海;土地开发整理对湘南农村环境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8 马光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过程后评价探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9 桂林;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机制及效益评价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王旭;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评估模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36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36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