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及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及对策研究
【摘要】: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从事甘蔗生产农民有2600万人,甘蔗收获机械化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广西糖产业的成本和效益,决定了我国糖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着广大蔗农的利益。因此,研究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及对策,对广西糖业的持续、稳定和高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层次不同的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甘蔗种植情况及收获机械化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从自然条件、人均种植面积、代表性收获机、收获模式、收获成本和含杂率等方面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联合整杆式、联合切段式、分段式等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的主要模式。然后,分析了广西发展甘蔗收获机械化的优势和劣势。针对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水平的现状,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农机农艺结合、政府决策、甘蔗生产规模、糖厂与蔗农利益、蔗田小而分散等自然、技术和社会等方面分析了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广西甘蔗机械化发展情况进行优劣势分析,探讨其发展战略方案。根据广西这些甘蔗收获自身发展条件、竞争力及存在的问题,借鉴收获水平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从甘蔗机械制造业、培养机械化的高级人才、克服土地规模小的因素、发挥蔗糖业的推进作用和政府政策等方面阐述了广西收获机械化的推进机制。并根据广西甘蔗机械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广西 甘蔗 收获机械化 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233.75;F323.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前言9-13
- 1.1 研究的背景9-10
- 1.2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10-11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11-13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11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11-13
- 2 国内外主要蔗区甘蔗种植及收获机械化发展现状13-27
- 2.1 国内外主要蔗区的甘蔗种植概况13-16
- 2.2 国内外主要蔗区的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现状16-27
- 2.2.1 主要发达国家的甘蔗收获机械化现状18-20
- 2.2.2 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甘蔗收获机械化现状20-27
- 3 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现状27-37
- 3.1 广西甘蔗生产基本情况27-29
- 3.2 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的三个阶段29-32
- 3.3 广西三种主要收获机械化发展模式介绍32-37
- 3.3.1 分段式机械化收获模式33-34
- 3.3.2 整杆式机械化收获模式34-35
- 3.3.3 切段式机械化收获模式35-37
- 4 广西发展甘蔗收获机械化的优势37-43
- 4.1 广西甘蔗生产具有自然条件优势38
- 4.2 降低成本和提高收获机械化的迫切需求38-39
- 4.3 广西“双高”基地全程机械化水平国内领先39-40
- 4.4 较大科研力量的支撑40-41
- 4.5 国家和区政府对推进甘蔗收获机械化大力支持41-42
- 4.6 劳动力人口的短缺造成的催化作用42-43
- 5 制约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的因素43-49
- 5.1 自然因素的制约43-44
- 5.2 技术因素的制约44-47
- 5.2.1 农机不够完善44-46
- 5.2.2 与农机配套的农艺不够完善46
- 5.2.3 甘蔗种植行距不适宜机械收获46-47
- 5.3 社会因素的制约47-49
- 5.3.1 蔗农观念素质相对落后47
- 5.3.2 甘蔗种植规模小的限制因素47-48
- 5.3.3 糖厂和蔗农之间的目标利益不一致48-49
- 5.3.4 宣传力度和政府的政策不足49
- 6 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对策49-55
- 6.1 加强国内甘蔗收获机械的自主生产49-50
- 6.2 培养机械化的高级人才50-51
- 6.3 加快土地流转承包,扩大蔗田规模51-52
- 6.4 发挥制糖业的推进作用52-53
- 6.5 发挥政府政策的推进作用53-55
- 6.5.1 政策保障机制53
- 6.5.2 制度保障机制53
- 6.5.3 技术保障机制53-54
- 6.5.4 融资保障机制54
- 6.5.5 大力宣传甘蔗机械化,政府、技术、企业和蔗农的统一认识54
- 6.5.6 加强开展甘蔗机械化试验示范工作54-55
- 7 讨论与结论55-58
- 7.1 讨论55-56
- 7.2 结论56-58
- 参考文献58-61
- 致谢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小民,邹漳;90年代中后期我国收获机械化快速发展探因[J];农业机械学报;2000年03期
2 李长龙;实施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农机化;2001年05期
3 吴鉴津;贺州地区水稻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1年03期
4 汤合;关于发展玉林市水稻收获机械化的探讨[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1年06期
5 王永,申庆双,陈延昭;黑龙江省水稻收获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2004年01期
6 吴燕光;推广机收分段作业 实现收割机械化——对广西水稻收获机械化推广应用的一些思考[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4年01期
7 胡亚玲;果蔬收获机械化[J];四川农机;2004年04期
8 江宝庆,陆建富;建立粮食收获机械化服务体系 提高粮食收获机械化水平[J];浙江农村机电;2005年02期
9 ;破解粮食收获机械化最后一道难题[J];农机质量与监督;2006年05期
10 王玉霞;秦洪彬;;水稻收获机械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盛;;论桂林市水稻收获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对策[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臧英;罗锡文;周志艳;;加速南方水稻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对策[A];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罗锡文;臧英;周志艳;;加速南方水稻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对策[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黄海东;周勇;;我国棉花收获机械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A];《农业机械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5 王谦昌;陶振清;;深入细致地做好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A];全国玉米收获保护性耕作机械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周亚立;李生军;刘向新;闫向辉;;兵团棉花收获机械化应用研究及推广[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7 石宝成;张德科;王兰安;;山东省马铃薯收获机械化发展现状与对策[A];现代农业装备与新农村建设——山东农业工程学会、山东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侯方安;燕晓辉;;玉米栽培与收获机械化的农机农艺适应性问题研究[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兰玲玲;收获机械化,,“省”出40天[N];兵团日报(汉);2013年
2 记者 孙红梅 通讯员 王南方;山东省举办棉花收获机械化现场会[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3年
3 记者 王洪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棉花收获机械化水平突破15%[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8年
4 王庆法;玉米联合收获机械化大有可为[N];中国机电日报;2002年
5 农信;甘蔗生产水平低下 广西加快推进收获机械化[N];新农村商报;2010年
6 任洪珍;青岛大蒜收获机械化示范基地建成[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罗兵前 王燕波;小麦收获机械化市场日趋饱和[N];江苏农业科技报;2006年
8 张艳;半喂入联合收割机将引领机收作业潮流[N];山西科技报;2003年
9 记者 汪春林 通讯员 高磊;我区农作物收获机械化率达72%[N];塔城日报(汉);2010年
10 王庆莹;青饲料收获机械化技术[N];中国农机化导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二鹏;广西甘蔗收获机械化发展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2 杨秀霞;牧草收获机械化技术试验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8年
3 王生;苜蓿收获机械化与草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92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89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