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建设的稳步推进,环境保护这一议题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注。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发展要求。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强调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土地资源是基本自然资源,土地的利用率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介于此,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城市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争取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能获得更多的土地产出收益,对所开发的土地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并加强土地的经营管理,保证科学高效的经营模式,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有三层含义:—是节约用地,二是集约用地,三是合理用地。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有四大基本原则:一是合理利用原则,二是区域性原则,三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四是以人为本原则。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应对耕地保护巨大压力的需要,是保护土地使用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需要,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协调性较差、可持续性不高、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主要是由政府治理模式存在缺陷、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完全深入、土地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创新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要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就必须转变政府治理模式,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协调性;健全法律法规建设,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规范性;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效益性;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科学性。
【关键词】:城市土地 土地利用 集约化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0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14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5
- 1.3.1 研究思路14-15
- 1.3.2 研究方法15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15-17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15-16
- 1.4.2 创新点16-17
- 第2章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理论分析17-23
- 2.1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内涵17-18
- 2.1.1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概念界定17
- 2.1.2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内在要求17
- 2.1.3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基本原则17-18
- 2.2 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基础理论18-20
- 2.2.1 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18-19
- 2.2.2 土地产权制度理论19
- 2.2.3 公共选择理论19-20
- 2.2.4 两型社会理论20
- 2.3 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必要性20-23
- 2.3.1 应对耕地保护巨大压力的需要20-21
- 2.3.2 保护土地使用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需要21-22
- 2.3.3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22-23
- 第3章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分析23-32
- 3.1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取得的成绩23-25
- 3.1.1 建立了集约节约型的新型土地使用管理制度23-24
- 3.1.2 提升了土地利用绩效24
- 3.1.3 创新了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模式24-25
- 3.2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25-29
- 3.2.1 土地利用协调性有待提升25-27
- 3.2.2 土地利用可持续性有待提升27-28
- 3.2.3 土地利用的市场配置机制有待健全28-29
- 3.3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问题的原因29-32
- 3.3.1 政府治理模式存在缺陷29-30
- 3.3.2 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30
- 3.3.3 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完全深入30
- 3.3.4 土地利用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创新30-32
- 第4章 加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32-39
- 4.1 转变政府治理模式,提升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的协调性32-33
- 4.1.1 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理念32
- 4.1.2 加强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32-33
- 4.1.3 建立地方政府协调机制33
- 4.2 健全法律法规建设,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规范性33-35
- 4.2.1 加强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立法工作33-34
- 4.2.2 保障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法律法规的执行34-35
- 4.2.3 实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问责机制35
- 4.3 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效益性35-37
- 4.3.1 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35-36
- 4.3.2 盘活现有城市土地存量36
- 4.3.3 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生态经济的研究36-37
- 4.4 完善土地利用管理机制,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科学性37-39
- 4.4.1 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信息沟通机制37
- 4.4.2 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规划--管理”机制37
- 4.4.3 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反馈机制37-39
- 参考文献39-42
- 致谢42-4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斌;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土地的集约化利用[J];小城镇建设;2004年02期
2 田代贵;罗伟;;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创新思路:重庆个案[J];改革;2010年07期
3 朱荣勤,,杨兴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J];国土经济;1996年04期
4 杜会杰;;城市化建设应保障土地集约化利用[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07年00期
5 孙钰;邹宗根;姚晓东;;天津市公共设施集约化利用的对策研究[J];城市;2011年02期
6 张华;保护耕地与城市化进程[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年07期
7 宋珂;;土地集约化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年01期
8 王新军,周彬,苏晓波;论城市建设土地的集约化利用[J];学术界;2005年06期
9 管亮亮;宫敏丽;;舟山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分析[J];北方经济;2014年02期
10 郑延敏;叶昌东;;广东省新兴产业园区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比较研究——基于增城汽车产业核心区与河源高新区的调查分析[J];城市观察;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顾志明;;集约化利用土地及其实现的途径[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2 杜会杰;;城市化建设应保障土地集约化利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涛;以土地集约化利用为突破 推进城乡各项事业发展[N];晋中日报;2013年
2 中共长宁县委书记 曾健 长宁县人民政府县长 何文毅;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的对策思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3 记者 吕苑鹃 于志忠;高度重视土地集约化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陈巍巍 通讯员 陈庆涛;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目标[N];国家电网报;2013年
5 记者 欧林邋通讯员 毋红志;嘉兴经开区集约化利用土地有实招[N];嘉兴日报;2008年
6 白云升 幸强国;小城镇建设应注重土地集约化利用[N];发展导报;2000年
7 金玲;武大吉奥深耕国土信息化助力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记者 陈莉;市政协委员陈忠辉建议——集约化利用土地 拓展发展新空间[N];郴州日报;2011年
9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马俊 王瑛 孙丹;城市化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途径[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10 记者李沛;不断提高集约化利用水平[N];平顶山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肖湘;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2 黄昊;进一步提高上海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的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3 周建永;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与对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4 陈诚;潍坊市寒亭区土地集约化利用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5 黄小芬;中国快速城镇化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化利用的评价与规划支撑体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574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5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