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农村生产力现状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农村生产力现状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后,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小康社会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城乡二元化发展影响,我国农村地区小康社会的建设水平始终落后于城镇地区。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长远目标和“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其中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建党100周年,正处于“十三五”时期,使得这一时期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时间的紧迫更加剧了农村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难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是农村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农村地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才能缩小城乡差距,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包含三要素:劳动力、生产工具与生产对象。通过对当前农村生产力的全面梳理,寻找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根源并探究其解决办法是贯穿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推动农村发展的最佳途径。我国农村劳动力问题主要表现为转移不合理、生产效率低,这与其自身的教育素质紧密相关,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引导;我国农村生产工具主要存在更新速度慢、使用效率低的问题,这与农机制度的不完善紧密相关,政府应当完善相关制度,从生产工具的普及到日后养护形成常规化、制度化的科学体系;我国农村生产对象主要以土地为主,土地的利用效率低与土地资源破坏严重是当前农村生产对象面临的最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我国的土地政策还不完善,难以将我国土地资源进行可持续、高效益地利用,对此,政府需要立足农村实际,推行科学的土地政策。除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之外,以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代表的城镇先进生产力要素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生产力要素研究范畴。这些先进生产力要素以城镇高素质劳动力为载体贯穿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个阶段。目前,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要素还十分稀缺,农村自身缺乏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的教育资源;而城镇高素质劳动力在户籍制度约束下难以向农村地区转移。对此,亟需政府制定相应的制度政策予以解决。目前,农村生产力要素发展存在的最大瓶颈是制度不健全。加强制度建设,便可以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进而加快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通过对农村生产力的研究,能够探索改善农村生产力状况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缩小城乡二元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活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理论为工具,面对我国特有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中形成适合中国农村发展的理论,有利于探究不同要素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进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小康社会 农村生产力现状 改善途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3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7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
- 1.2.2 研究意义9-10
- 1.2.3 研究方法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10-1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2-15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15-17
- 2 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17-21
- 2.1 农村发展状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17-18
- 2.1.1 农村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17
- 2.1.2 农村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17-18
- 2.1.3 农村发展对社会公共服务的影响18
- 2.2 生产力水平对农村发展的影响18-20
- 2.2.1 生产力水平对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18-19
- 2.2.2 生产力水平对农村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的影响19
- 2.2.3 生产力水平对农村集体收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19-20
- 2.2.4 生产力水平对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剩余人口转移的影响20
- 2.3 本章小结20-21
- 3 我国农村生产力现状及其主要根源21-30
- 3.1 农村生产力现状21-25
- 3.1.1 农村劳动力发展的制约因素21-22
- 3.1.2 农村生产工具发展的制约因素22-23
- 3.1.3 农村生产对象发展的制约因素23-24
- 3.1.4 农村先进生产力要素发展的制约因素24-25
- 3.2 导致农村生产力现状的根源25-28
- 3.2.1 农村劳动力发展缺少教育资源25-26
- 3.2.2 农村生产工具发展缺乏制度规划26-27
- 3.2.3 农村生产对象利用缺乏科学引导27-28
- 3.2.4 城乡生产力要素缺乏自由流动28
- 3.3 本章小结28-30
- 4 我国农村生产力改善途径及其意义30-37
- 4.1 农村生产力改善途径30-34
- 4.1.1 加强农村劳动力发展宏观调控30-31
- 4.1.2 加快农村生产工具发展速度31-32
- 4.1.3 转变农村生产对象发展方式32-33
- 4.1.4 鼓励城乡生产力要素自由流动33-34
- 4.2 改善农村生产力的重要意义34-36
- 4.2.1 农村劳动力科学发展有利于增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质量34-35
- 4.2.2 农村生产工具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速度35
- 4.2.3 农村生产对象科学利用有利于提高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水平35
- 4.2.4 先进生产力要素进入农村有利于发掘农村小康社会发展潜力35-36
- 4.3 本章小结36-37
- 5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联英;浙江农村工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研究[J];浙江统计;2004年04期
2 谢家智;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分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3 贺定光,夏飞;论高速公路对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影响作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李建德;阮正福;陈浩;林小湖;;发展农村工业要以贸开路[J];赣江经济;1986年01期
5 徐其耀;更新观念在农村工业上来一个突破[J];经济纵横;1987年04期
6 管荣开;;农村工业发展与我国农村城市化[J];农业经济丛刊;1987年04期
7 ;我国农村工业法将行颁布[J];农村经济;1988年11期
8 周叔莲;;加强对农村工业的理论研究[J];农村经济与社会;1988年02期
9 杨宝强;对农村工业中的“五业”按加工费计算总产值的看法[J];中国统计;1990年06期
10 刘健钧;论农村工业城市化与乡镇软件建设[J];城市;199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科学发展观——农村现代化灵魂[A];“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吉林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2 梁淑贞;赵启茂;李斌;孔宏;李永鲜;吴泉生;李关会;张西瑜;;关于我市农村“资金紧缺、债务多、发展难”问题的调查报告[A];中国“三农”问题研究获奖优秀论文选编(2004)[C];2004年
3 王永作;刘宝祥;;江苏省农村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前景——1978—2008年江苏农村经济发展分析与出路[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熊华源;;论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及其时代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赵艳琼;邵建光;;建国以来农村现代化若干问题的历史考察[A];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杜亚萍;;关于推动农村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A];基于对接京津的科技创新与环首都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明贤;刘战平;;农村工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8 石慧琼;;着力解决农村工业化与环境污染的矛盾问题[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第十一章 地区农村劳动者结构的调整[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卷)[C];2000年
10 张文茂;;农村现代化和京郊社会结构转型——豫皖苏农村考察后的几点思考[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王雪梅 本报记者 梁菡;农村工业——农村经济的生力军[N];广西日报;2004年
2 ;关于农村专业协会的讨论(上)[N];吉林日报;2002年
3 李忠义 本报记者 张斌峰;农村工业缘何走了下坡路?[N];陕西日报;2002年
4 记者 许德忠;农村工业大发展 民营企业挑大梁[N];武威日报;2005年
5 金 钰;用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城镇化[N];中国信息报;2004年
6 李雪章 李贵日;蓝山农村工业撑起“半边天”[N];永州日报;2008年
7 曹海英;发展农村工业是西部地区工业化的必然选择[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叶家松;农村工业结构趋同分析[N];学习时报;2000年
9 罗承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农村全面进步[N];重庆日报;2006年
10 寿永年;以“一个提升、四个向农村”建设城乡融合型新农村[N];宁波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洪曙;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分析与改革路径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
2 李平;我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3 张伦方;中国区域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梁流涛;农村生态环境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洪非;中国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潘弘图;福建农村现代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7 李培文;中国西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8 王志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农村新型工业化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刘晓艳;新农村科技、经济、社会、环境耦合仿生及协同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东;农村发达地区人才集聚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启秀;中国农村城市化内生式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郭佳茵;基于乡村意象的河北省平原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张笑东;吉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4 席素亭;“农村自建型住区”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曰玲;越南太原省失地农村青年就业政策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6 薛子超;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农村生产力现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7 周彪;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提升的政府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8 刘维木;我国农村城市化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9 付玉华;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发展与对策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10 习亚哲;中国农村劳动者素质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9806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980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