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发布时间:2016-09-25 09:25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论文发表 >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

发布日期: 2015-01-10 发布:  

  2014年8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4年8期

  摘 要:区域经济差异和极化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却是区域经济的失衡。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不仅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相悖,而且可能危害到整体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化分析进行了探讨。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区域经济 差异与极化 时空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术界采用一些新的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构成与来源进行分析。但不同学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仍存在较大的分歧。究其原因,,除了采用的分析方法、统计指标和考察问题的角度有所不同以外,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的时空间尺度不同。
  1、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高增长是与工业部门的空间集聚现象相伴发生的。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在空间布局上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使得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对就业密度具有正的弹性系数,从而导致非农产业在空间上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特征,规模报酬递增通过循环累积机制使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发生极化效应,导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劳动生产率与人均收入差异不断扩大。由于历史、地理和政策的原因,8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技术创新活动和工业化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省市,从而扩大了地区间不平衡的工业化进程。反过来,工业生产活动的集聚推动了思想和技术知识的交流,进一步提高了集聚地区的技术创新水平。
  2、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差异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及生产实践均表明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在长期经济增长中居于中心地位。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研究开发投入、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强调技术进步重要性的学者普遍认为,技术进步能够改善投入产出的关系,并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来推动经济增长,而非依靠增加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和能源消耗使产出增加。中国尽管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这样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能源等要素投入的不断增加,而非更有效率的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并且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因素。生产率的差异是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消除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关键。全要素生产率在地区劳动产出差异中的贡献份额在75%左右,是中国地区差距的主要决定因素。
  3、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差异
  改革开放以后资源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再配置是生产率进步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该地区在全国经济联系中的区际分工和相对地位,而且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差异具有重大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能使一个地区形成较少的专业化部门,容易建立相对分工优势,如果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会对该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还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后发展战略从重工业优先向劳动力比较优势产业的转移推动了要素资源配置的改善,制度变革带来的劳动力再配置进一步导致了资本要素的再配置,从而放大对生产率增长的效应,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动明显推动了经济增长。同时,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也提高了产出和效率。结构变动对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的贡献。结构变动促进了整个工业的生产率增长。
  4、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区域经济差异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成功经验已经充分表明FDI对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观点认为,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一国的资本存量,提高了人均资本水平,进而会提高本国的人均投资率,而投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水平效应必然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而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单纯的资本积累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是短期的,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主要集中体现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方面,主要通过溢出效应促进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一是FDI加快了东道国采用新技术的速度;二是FDI本身包含东道国所没有的新技术和专业技术;三是FDI给东道国带来了新的竞争,迫使东道国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现有资源利用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吸引FDI流入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国内外学者对FDI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IMF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FDI平均每年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提高3%,其中约有80%来自于FDI的技术外溢所导致的东
  道国整体生产效率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是导致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和西部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和收入不平等的最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二元经济结构与外商投资分布密切相关。
  5、贸易开放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
  新增长理论认为贸易开放度通过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贸易开放还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促进资本形成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等。开放国家有更强的吸收先进国家技术进步的能力,贸易的开展促进了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对外开放度、参与全球化的程度、市场化程度以及城市化进程等是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显著原因。非均衡区域开放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6、比较优势、自生能力与区域发展差距
  由于建国以来推行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与各省市的比较优势相违背,导致大量的企业缺乏自生能力。为了实现赶超战略目标,政府就要扶持这些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而各种各样的扶持措施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转,使这些省区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效率非常低下,而且会使各种寻租、腐败行为盛行,进而使得这些地区的人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受到制约,其经济增长绩效就很差。
  7、地区发展战略与区域发展差距
  地区优惠政策主要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影响经济增长,而地理要素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乡镇企业两个途径影响经济增长。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形下,外商直接投资会倾向于海运较为便利的地区,而以出口为主的乡镇企业也会在沿海省份立足发展,这些企业产生的聚集效应以及上游产业联系效应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到同一地区发展,从而使沿海地区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带。
  参考文献:
  [1]欧向军.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与极化比较[J].经济地理,2012.
  [2]马国霞.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J].经济地理,2010.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极化的时空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2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22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3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