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06 16:06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14年

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研究

林娟  

【摘要】: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引领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时空演变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必将带来全新的格局。由于互联网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密切,其对区域经济及其收敛性的影响渐成为学者争论的焦点。 论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空间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以中国31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对互联网的时空演变特征、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及其收敛性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中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互联网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对中国31省市区从2000年到2011年期间的万人互联网用户数进行了详细考察,结果发现:中国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带差异大、差异逐渐缩小、空间集聚显著。通过泰尔指数对三大地带的差异进行二次分解,发现互联网发展初期地区的内部差才是差距产生的主要来源,但近十年来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逐渐赶超组内差异,并显现出越来越突出的趋势。三大地带内部差异分别体现出以下特征:互联网普及的内部差异的主要是由东部地区的差异引起的;中部地区互联网普及波动较大,但对整体影响不大;西部地区的差异贡献率逐渐增大,逐渐成为影响全国差异的主体。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国互联网扩散的类型,发现其空间自相关特征越来越显著。根据空间自相关性,结果将31省市区分为扩散效应区、过渡发展区、极化效应区、低速发展区四个类型。中国大部分省份的互联网发展都保持一个稳定的发展路径。 其次,本文使用中国2000-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互联网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进行了验证,并引入空间权重矩阵对互联网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模型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互联网的总体贡献率不高。对三大地区分别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互联网对各地区经济促进力度不同,依次是中部、东部和西部。同时,各地科学技术环境的差距又扩大地带差距。另外,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空间距离、经济水平相近、城市化水平相似的三个渠道产生空间溢出。 最后,为了验证互联网是扩大还是缩小了区域经济差异这个问题,本文建立了绝对收敛模型和条件收敛模型。研究表明:在2000-2011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呈现弱收敛性,但在互联网的作用下被消除。而在2000-2007年,互联网未广泛普及时,互联网对区域经济收敛性无明显影响。2007年以后,互联网对发达地区的促进作用远远大于落后地区,原本的经济收敛性被消除,呈现出制衡效应。总体上来看,互联网无形中扩大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中国中部、东部的经济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分别引入互联网变量后,东部地区的收敛性被消除,中部地区收敛度加深,但低水平的俱乐部收敛并不利于地带差异的缩小。西部地区经济没有明显的收敛或是扩散现象。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49;F1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彬;陈双;李潇;;我国数字鸿沟影响因素关系结构模型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汪明峰;宁越敏;胡萍;;中国城市的互联网发展类型与空间差异[J];城市规划;2007年10期

3 孙中伟;张兵;王杨;牛建强;;互联网资源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年03期

4 刘桂芳;;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5 汪明峰;邱娟;;中国互联网用户增长的省际差异及其收敛性分析[J];地理科学;2011年01期

6 汪明峰,宁越敏;互联网与中国信息网络城市的崛起[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7 汪明峰;宁越敏;;城市的网络优势——中国互联网骨干网络结构与节点可达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6年02期

8 邱娟;汪明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5期

9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03期

10 郎平;互联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许传阳;唐永;王巧玲;;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3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4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5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6 王荣莉;;安徽城乡居民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7 苗俊哲;姜炎鹏;;河北省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北方经济;2008年10期

8 曲鲁宁;;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及其发展态势分析[J];北方经济;2008年16期

9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10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于潇;;政府和市场对我国区域投资分布的影响分析[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8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9 翟青;甄峰;;信息革命及其在城市地理学的应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10 程葳;;网络管理与构建和谐城市社会的关系[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7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卢红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胡益鸣;企业家创业和创新精神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岩;中东伊斯兰国家现代化阻力的文化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胡晓鹏;中国区域信息化差异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3 周一星,于海波;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结构的重构(一)[J];城市规划;2004年06期

4 汪明峰;浮现中的网络城市的网络——互联网对全球城市体系的影响[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5 汪明峰;宁越敏;胡萍;;中国城市的互联网发展类型与空间差异[J];城市规划;2007年10期

6 孙中伟;侯春良;;环渤海区域信息化合作模式与框架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1期

7 孙中伟;金凤君;王杨;;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4期

8 阎小培;信息技术产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美国、英国、中国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5年02期

9 胡良民,苗长虹,乔家君;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时空格局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10 刘桂芳;;中国互联网区域差异的时空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民;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J];邮电企业管理;2000年04期

2 鲍宗豪;互联网给人类社会带来六大革命[J];开放导报;2000年08期

3 周民;美国的互联网产业区[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年12期

4 方军;互联网所面临的危险[J];中外企业文化;2000年16期

5 方兴东;企业下一步的商务模式[J];江苏纺织;2000年10期

6 ;谁妨碍我们致富?——互联网赢利3问[J];互联网周刊;2000年33期

7 禹刚;浮现中的互联网服务业——2000年中国主流互联网企业发展趋势透视[J];互联网周刊;2000年50期

8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六大隐患[J];市场观察;2000年05期

9 周文,吴新国;中国互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10 周文,吴新国;中国互联网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林青;;互联网在资源整合中的作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闫彦;;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探讨[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张先祥;;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综述[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邸菁;贺博;汤刚;;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A];宽带中国战略与创新学术研讨会(30)论文集[C];2012年

5 郑宏剑;;我国无线互联网发展策略探讨[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汪旭东;;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科普新模式研究[A];安徽首届科普产业博士科技论坛——暨社区科技传播体系与平台建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许泽聘;郑会颂;;一个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演变的系统动力学模型[A];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郗杰英;;深入研究“网络一代”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9 王红梅;;移动互联网现状与趋势浅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10 张思宁;;第二十一讲 青少年网络成瘾心理分析[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人民邮电;2000年

2 ;[N];人民邮电;2004年

3 ;[N];人民邮电;2004年

4 洪黎明;[N];人民邮电;2005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任克琴;[N];通信信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林琳;[N];通信信息报;2005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黄新彦;[N];通信信息报;2005年

8 信产部电信研究院政策研究所 续俊旗;[N];通信信息报;2005年

9 张聪;[N];中国经营报;2005年

10 季卫东;[N];中华新闻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茂红;中国互联网产业组织实证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胡志兵;互联网生产和消费三个模式的微观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3 王婷;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梁美妍;话语民主与微观权力:虚拟公民社会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王延青;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及其在我国互联网电话产业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杨庆丰;互联网骨干网互联互通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7 汪明峰;网络空间的生产与消费[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受;中国和韩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比较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2 李刚;互联网产业风险投资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3 李蕾;中国互联网吸引风险投资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4 曾建;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合作竞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5 范丽娜;中国手机市场移动互联网盈利模式探讨[D];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

6 吴蔚;我国互联网信息政策的发展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程安科;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移动互联网产业盈利及利益协调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8 张路菡;消费者选择移动互联网手机终端的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刘滨;基于中韩比较的移动互联网行业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10 梁国辉;中小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及其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20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320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5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