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25卷第4期 地 理 科 学Vol.25 No.4
2005年08月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Aug.,2005
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鲁 凤,徐建华
1
2
(1.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通226007;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开放实验室,上海200062)
摘要:用锡尔系数对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三大地带———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区(市、区、自治州)三级结构的地域行政单元,运用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将中国地区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的差异以及各省区的省内差异,发现省内差异对于中国整体区域差异的影响较三大地带间差异和三大地带内省间差异显著得多,是构成全国整体区域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关 键 词:区域经济差异;锡尔系数;中国
中图分类号:F1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5)04-0401-07
中国的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就中国区域发展差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26]
济的非均质性。
本文采用的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实际上是对前面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扩展。以收
敛性理论为理论背景,使用地级这一更为微观的地域单元作为基本空间单元,不仅能够分析地带间的差异、地带内的省间差异以及对整体区域差异的贡献,而且还能分析对省内差异的贡献,这对于进行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25]
,利用各种统计方
法和统计指标来考察中国地区差异的现有格局及其动态演变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近年来,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正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俱乐部趋同”和“条件趋同”理论已经开始应用于区域经济差距的研究中。
[6~8]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的定量化指标很多,如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Gini)系数和锡尔(Theil)系数等,主要表现为描述和分析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中锡尔系数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分解为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从而便于考察和揭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各自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以及各自在总差异中的重要性及其影响。鉴于此,笔者在进行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时采用锡尔系数作为定量指标。
当前绝大部分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基于省级及以上的行政单元,仅有少数研究使用了全国或局部区域的县级数据
[3,24]
[16~20]
1 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的空间单元和数据样本
区域发展差异研究存在着一个空间尺度问题,包括了东中西地带间的大尺度区域差异和省级之间的中尺度和省内小尺度的区域差异。在实际研究中究竟应该选择何种空间尺度这就需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具体对象而定。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省内差异、省间差异、地带差异变化,并揭示差异变化的区域构成原因。所以在空间单元划分上本文对中国大陆采用三级划分:即首先选择地(市)级行政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然后选择省(直辖市、自治区)级行政区域为中等尺度的空间单元,最后再以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作为更为宏观的空间单元。考虑到与以往的资料和研究成果的衔接和对比,按照“七五”规划
。研究中一般使用的锡
尔系数是基于省级空间单元进行测度,虽然较好地展示了中国区域经济大格局变化,但由于停留在省级单元的空间尺度,不能将差异进一步分解至省内差异水平上,在研究中或多或少忽略了省内区域经
收稿日期:2003-11-24;修订日期:2004-12-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3BJL027)。作者简介:鲁 凤(1978-),女,安徽桐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GIS。E-mail:lufeng011@sohu.com.
地 理 科 学 25卷402
时期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进行地域单元的划分。本文选择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下简称省区)及其下辖的各地(州、市、区,以下简称地市)的GDP、人口及人均GDP等指标。基础数据包括经济指标已按1978年不变价格进行折算的1978~2001年间省级数据,其中横截面数据选取“八五”末期的1995,1997,1999,2001这4个年份的地级单元相关数据(现价)。选取这几个年份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中国由低收入国家首次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01年是国家经济发展出现重要转机的其后一年。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1)以及相应年份的各省统计年鉴和经济年鉴。
1.2 锡尔系数及其二阶段分解方法
锡尔(Theil)系数又称锡尔熵,最早是由锡尔等人于1967年首先提出。锡尔系数包括两个锡尔系数分解指标(T和L),两者的不同在于锡尔T指标以GDP比重加权,锡尔L指标以人口比重加权,一般研究中大多采用锡尔T指标,下面的锡尔系数分解也是就锡尔T指标展开的。其中锡尔T的计算公式为:
yi
(1)
pii=1
式中,N为地区数,yi为i地区GDP占全国的份额,Pi为i地区的人口数占全国的份额。锡尔T
T=∑yilog
指标越大,就表示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反之,锡尔T指标越小,就表示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越小。
对锡尔系数进行一阶段分解,就可以将全国总体差异分解为东中西三大地带间的差异和三大地带内各省之间的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3
yi
Td=TBR+TWR=∑yilog+
pii=1
N
yijkyijkY/ij
Tij=∑)log)
kYijnijkN/ij
则Td可进一步分解为:
Yi
Td=∑Yi
Yi
i
Yij
)Tij+Tpi+∑Yij
Yi/Y
)/iN
∑Y)logN
YijYi
=∑∑)Tij+∑)Tpi+
YYiji
YiYiY/)log)∑iYNiN/=Twp+TBP+TBR
(3)
式中,yijk为第i地带第j省第k地区的GDP,Y为全国所有地区的GDP总和,nijk为第i地带第j省第k地区的人口,N为全国所有地区的总人口。
2 结果与讨论
2.1 锡尔系数及其一阶段分解结果
计算1978~2001年间全国及三大地带的锡尔系数如图1所示,直观地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历年来各地区收入差异水平的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1990年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1980年代整体差异相对的变化趋势呈缓步下降;1990年以来则呈上升趋势,且增长的幅度较大,至2000年有小幅波动。易见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差异自1990年以来渐渐扩大。东部省间经济差异水平在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的差异中,位居最高,且呈现出明显的缩小趋势;中部和西部省间经济差异水平相对较低,也呈较为平缓的下降趋势。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异在1980年代趋于缓慢上升,在1990年代则持续上扬,说明三大地带间的经济差异一直在扩大,尤其1990年以来快速拉大。
由分解结果知中国整体差异的扩大,很大程度上源于三大地带间的不均衡发展。东部各省区间
∑y[∑y
i=1
i
j
3
ij
log
yij
]pij
(2)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较大,对于全国整体差异的影响较为显著,而中西部则较东部均衡,其影响相对来说并不明显。
考察全国整体差异变动趋势的成因,认为1980年中国的经济改革主要在农村领域内展开,各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长,因此全国整体经济差异趋于下降;而自1990年以来,由于各生产要素流向东部地区,得到优化配置,以及东西部地区间在经济效率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使得东部沿海
对锡尔系数进行二阶段嵌套分解,则可以将全
国整体的区域差异分解为省内差异(TWP),省间差异(TBP)和地带间差异(TBR)。具体分解公式如下:
yijkyijkY/
Td=∑∑∑)log)
ijkYnijkN/
YijYijY/i
定义 Tpi=∑)log),
i
4期 鲁 凤等: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403
图1 1978~2001年全国及三大地带的锡尔系数
Fig.1 TheilindicesofthethreebeltsandthewholeChinafrom1978to2001
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差距扩大非常明显。
通过上述直观的图示及分析,不难发现三大地带典型的“俱乐部趋同”倾向,即东、中、西部的经济逐渐拉开距离,分别形成彼此可以识别的俱乐部,并在内部形成趋同趋势。具体观察东中西内部和地带间的差异变化过程和形式发现,东部地区的内部趋同,呈现出改革以前较发达省区变化比较稳定而相对落后省区的发展速度后来者居上的特征,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改革以前经济基础较好的省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向落后的省区靠拢的特征。这体现了中国三大地带的区域经济增长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2.2 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结果2.2.1 1995、1997、1999、2001年度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分解分析
考虑到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公式的特点和数据处理的一致性,将海南归入广东省,各直辖市归并入省区,即京、津归入河北省,上海归入江苏
省,重庆归入四川省,都作为其中基本的地级单元。利用上述数据分别计算1995、1997、1999、2001年全国整体区域差异及其各分解组分的锡尔T和锡尔L指标(表1,表2)。需要指明的是,1995和1997两年西藏的数据未能搜集到,需要在进行解释时注意可比性。
由表1和2可知,基于地级单元计算出的中国整体差异远超过基于省级单元。通过将全国整体区域经济差异分解为三大地带间的差异、三大地带内的省间差异和各省区的省内差异,可知省内差异对于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很高,均达到50%以上,三大地带间差异次之,省间差异最低。显然,省内差异对于中国整体区域差异的影响较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显著得多,是构成整体差异的重要组分。比较三大地带中衡量省间差异的锡尔指标,四年中,东部地区位居最高,贡献率也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则最低,这说明东部各省区经济差异较大,发展不平衡,而中西部的发展相对均衡一些,这和一阶段锡尔系数分解结果一致。
表1 1995、1997年中国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结果(贡献率单位:%)
Table1 Two-stagenestedinequalitydecompositionforChinain1995and1997
1995
锡尔T值
省内差异省间差异
东部中部西部地带间差异0.1490.0280.0280.0280.0240.061贡献率62.711.67.03.21.425.6值0.1290.028
0.0300.0280.0210.061锡尔L
贡献率59.212.6
5.84.72.128.1值0.1520.025
0.0270.0210.0220.063锡尔T
贡献率63.410.46.62.51.226.3值0.1290.025
0.0300.0200.0240.0651997
锡尔L
贡献率59.011.5
5.63.32.529.5
地 理 科 学 25卷404
表2 1999、2001年中国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结果(贡献率单位:%)
Table2 Two-stagenestedinequalitydecompositionforChinain1999and2001
1999
锡尔T值
省内差异省间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带间差异整体差异
0.1900.0300.0370.0210.0190.0600.280
贡献率67.810.98.02.00.921.4100
值0.1680.0290.0410.0200.0210.0610.258
锡尔L
贡献率65.011.36.82.71.823.7100
值0.1820.0340.0400.0290.020.0770.293
锡尔T
贡献率62.011.78.22.61.026.3100
值0.1500.0340.0470.0280.0220.0790.2632001
锡尔L
贡献率57.013.07.43.82.030.0100
TakahiroAkita(2003年)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分解研究中,对中国大陆采用了“四分法”,即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其中除将辽、黑、吉、内蒙另外归并为东北地区外,东中西部地区的省份构成及空间层次与“三分法”一致,因此研究结论可与之进行比较及印证。其计算结果为:以锡尔T指标衡量,1997年省内差异贡献率63.8%,省间差异为10.5%,地带间为25.7%。考虑到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在全国占有显著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将其剔除重新考察,发现对省内差异贡献率变化的影响不大。如剔除京津沪后,2001年省内差异的贡献率为64.2%,省间差异为12.8%,地带间为23%。表明划分方法不同或剔除京津沪,各分解组分的贡献率差距微小。这些分析结果一致凸显出省内差异对全国整体差异有着重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向沿海倾斜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失衡,带来日益明显的沿海和内地之间的经济差异。然而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的结果来看,地带内差异包括了省内差异和省间差异,比地带间差异对于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高得多;省内差异的变化对于全国整体差异变化的影响,较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显著得多,对其推动起着主导作用,是构成全国整体区域差异的重要组分。由此,当前不仅要重视全国整体差异中的三大地带间差异和省间差异,更要重视省内差异的存在。2.2.2 中国区域差异空间格局分析
图2~图5分别直观地显示了1995、1997、1999、2001年衡量中国各省区省内差异的锡尔T指标的计算结果。沿海地区内部,仍有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集聚区;西部也有经济相对发达的地
区。锡尔T指标较大揭示了省内各地市贫富不均
[25]
的发展不均衡状况,较小则揭示了“均贫富”的较
均衡发展状况。
图2 1995年全国各省区省内差异锡尔系数
Fig.2 Within-provinceinequalitiesinChinainthe1995
图3 1997年全国各省区省内差异锡尔系数
Fig.3 Within-provinceinequalitiesinChinainthe1997
不难发现共同之处,东部广东、江苏的锡尔T指标较高,浙江则较低,其它各省区多居于中间水平;中部各省区的锡尔T指标大多较低;西部云南、新疆、甘肃、宁夏的锡尔T指标较高,其它各省
4期 鲁 凤等: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405
2001年的测度结果(如表3所示)进行具体分析。
发现三大地带中,东部的省间差异及其贡献率均为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小,这揭示出东部各省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最为显著。需要指明的是,由于中西部省区的GDP所占份额普遍较低,因此即使其省内差异较大,从整体上来说对全国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并不高。
表3 2001年中国省内差异的锡尔系数及其贡献率
Table3 Within-provinceinequalitiesinChinain2001各省
锡尔T0.03960.06250.10550.10980.11680.15220.16540.22620.48870.02920.07730.08160.08240.08970.09630.09850.10690.11560.25530.02040.12320.13480.14880.15370.17260.20440.22960.2670.3322
贡献率(%)8.21.40.83.61.64.62.610.118.72.61.30.61.00.50.60.51.01.73.01.00.72.60.50.10.10.21.50.91.6
锡尔L0.0470.0680.09650.1119
0.10710.16260.19580.24050.40280.02790.07250.08340.07960.08860.08450.09770.10550.10840.19660.0220.11740.1190.12420.13710.14380.25710.20570.25160.2895
贡献率(%)7.40.91.43.1
1.14.52.56.210.03.82.10.71.60.91.10.72.02.02.22.11.34.21.40.10.20.42.62.01.8
图4 1999年全国各省区省内差异锡尔系数
Fig.4 Within-provinceinequalitiesinChinain1999
东部浙江广西河北福建山东辽宁江苏广东中部河南吉林湖南山西江西内蒙古安徽
图5 2001年全国各省区省内差异锡尔系数
Fig.5 Within-provinceinequalitiesinChinain2001
湖北黑龙江西部陕西四川贵州西藏青海宁夏云南甘肃新疆
居中。这说明东部的广东和江苏省内各地市发展很不均衡,彼此间经济水平差距很大,而浙江省内则发展较为均衡。相比之下,中部省区各地市均发展得比较均衡。在西部,云南、新疆、甘肃和宁夏的省内发展不均衡相对表现得比较突出。
4幅图中全国各省区的锡尔T指标变化不大,1995~1997年,江苏、福建、贵州、陕西略升,内蒙古和河北略降。1999~2001年,黑龙江、安徽、广西略升。其中,江苏、贵州、黑龙江上升的幅度相对较大。不难在实际中发现原因,江苏苏南地区的外向型经济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苏中、苏北的发展与之难以比拟,省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则较为突出。黑龙江和贵州由于各地区域条件和经济结构的效率差异,省内经济发展的集中程度增加,导致省内发达地市与落后地市的差距进一步增大。
总体来说,从1995年至今,全国各省区的发展, 从锡尔T指标看,东部地区中,广东远高出其它省区,其次江苏;最低的是浙江,其次是广西。从贡献率上看,广东和江苏远高于其它省区;广西最低,其次浙江。这说明广东和江苏省内各地市经济发展很不均衡,对整体差异影响显著,而浙江和广西发展比较均衡。
中部地区中,黑龙江最高,其它各省区之间则差距不大。这说明黑龙江省内各地市发展不均衡,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自然科学、出国留学、教学研究、计划方案、党团工作、农林牧渔、求职职场、经管营销以及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_鲁凤_图文等内容。
本文共2页12
本文关键词:基于二阶段嵌套锡尔系数分解方法的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2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2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