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方工业大学》 2001年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
张友国
【摘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日益成为各国政府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 主要任务之一。在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日趋扩大,这已严重影响我国国民 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历史的与国际的经验都清楚的表明,我国 的区域经济发展必须得到妥善解诀,因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进入世界性经济增长的进 程,影响国家的盛衰。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和探索,并进而形成一个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体系,试图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提供一些决策支持。 本文采用了从个别到整体的研究思路,注重结合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定性与 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突出了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文章首先界定了研究范围和基 本概念,然后从基本的理论分析入手,寻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再通过实 证分析,来验证这些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然后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 成测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体系,最后作出本文结论。 本文先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史,有关本文研究内容的一些重要的区域经济学,如 区域、区域经济发展等概念加以阐述,,并为以后的工作铺垫了基础。接下来的工作主要 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着重分析了本文立论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关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经济学理 论可为纷繁芜杂,至今尚未见对这些理论系统的分析和整理。笔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思 考,大胆的将这些理论进行归类、总结,构造成一个可用于对区域经济研究进行系统分 析的理论框架,从而形成本文的理论体系。这一框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区域结 构变动的理论──地域分工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化发展规律──区域经济非均衡增 长理论;关于单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静态研究理论,主要指经济增长理论。其中重点分 析了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地域分工理论和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口。 第二,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王要突出了区域开放度、 北方工业大学学位论文 城市化进程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这可算笔者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 我国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实证分析的一点新的尝试。通过这一系列分析研究,笔者形成了 如下见解: 其一,由于进出口基本保持平衡,使区域外贸依存度这一指标的取值太小,所以外 贸依存度、(参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内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与此同时, 我国国内总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小,因此,引进外资虽然增加了投资力度,使供给 水平得以保证,但这些供给却没有相应的需求来吸收,以至引进的外资未能发挥应有的 作用。再加之引进外资也存在成本支出问题,如向国际贷款就必须支付利息,这使得外 资的引进反而造成额外的负担。于是外资总投资比重A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甚 至二者呈现负相关趋势。 其二,各地区的城市规模和数量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东部 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要比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得多,这也部分解释了两大地区经 济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因此,要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一个有效的 措施就是积极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要加速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把城市作 为培育和发展新生产力的增长点放到区域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来加以安排,充 分发挥城市产生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推动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演进和进步,同时 刺激市场需求以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点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尤显重要。 第三,对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体系的研究。以本文的理论体系为根据,作为 对专题研究的一个归纳总结,同时在广泛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从指标体系 建立的原则分析入手,选取了一系列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指标,先初步形成了一个 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应用主成份分析法进一步改进该指标指标体系,最后运用层次分析 ;法对改进后的指标体系进行赋权,从而形成一个能够比较客观衡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并具有量化块策意义的指标体系。这是本文比较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一个方面,也构成 了本文的重点。 最后,笔者结合前面的研究和思考,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所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 些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F061.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官敬芝;;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10年14期
2 胡乃武,韦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3 储祥好;;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收敛性分析[J];学术界;2006年05期
4 左继宏;区域经济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4年02期
5 王梅元;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差距的成因[J];北方经贸;2004年03期
6 张建升;;区域物流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赵永涛;缩小地区差距促进产业协调发展[J];经济问题;1998年S1期
8 刘立平;孔繁嵩;;河南省城市发展差异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于光军;乐晨宇;李绍强;;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刘芳;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世英;;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研究[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山东经济学院与会人员论文汇编[C];2006年
2 付承伟;潘峰华;;我国交通网络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1995—2005)[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管镇滨;马锦郁;;西北部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4 张玲;张晓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启示[A];陕西省社会科学理论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付晓东;;影响循环经济的区域因素[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生全;冯静;高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各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静态评判模型[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冯拾松;;论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8 吴翠玲;蔡国友;李培进;张传本;吴曙霞;;区域经济竞争力与生物医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9 成海霞;;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性分析[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10 李琪;张越;;互联网因素对我国省区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A];信息经济学与电子商务:第十三届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许开峰;[N];北大荒日报;2011年
2 记者 左文辉;[N];宁波日报;2005年
3 严娜;[N];现代物流报;2007年
4 通讯员 田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5 ;[N];哈密报(汉);2008年
6 CUBN记者 陈文喜;[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杨心平;[N];乐山日报;2009年
8 记者 韩浩 章梅 实习生 洪毅彬 蒲亮 通讯员 关雨;[N];南方日报;2009年
9 记者 王炤坤;[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10 本报驻住交会特派记者 朱以师;[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茗;投资银行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毕乐强;区域经济外部效应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李晶;辽宁港口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谢风媛;省域旅游业发展差异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林矗;外源性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6 宋璇涛;基于协调发展的区域特色经济与区域经济布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7 黄宏亮;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8 张聚华;区域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9 程玉春;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组织合理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丁纪岗;区域视野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友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1年
2 朱金玲;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3 罗丽英;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新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4 张鹏;中国区域经济转型路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海英;我国区域经济演化过程中的财政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孙磊;区域经济宏观调控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7 石志恒;陕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与协调发展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8 杨建;成都城市边缘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9 赵子健;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吴燕;我国区域产业集群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指标体系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35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43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