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RCEP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中国的对策

发布时间:2016-10-24 19:25

  本文关键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与中国的FTA策略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财经大学》 2014年

RCEP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中国的对策

吴爽爽  

【摘要】:2009年,美国高调宣布加入TPP谈判,打乱了原本由东盟主导、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应对TPP带来的新变化,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巩固东盟在东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主导地位,继续保持东盟的完整性不被破坏,2012年,东盟首次提出了构建RCEP的草案。而中国避免在新一代区域一体化浪潮中,被孤立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之外,在TPP与日本主导的“10+6”合作框架的压力之下,被迫选择转变态度由支持“10+3”合作机制转而支持RCEP的构建。各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量,2012年11月一致同意启动新一轮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目前,东盟10+6国家正忙于RCEP组建的谈判,已经进行了5轮谈判。但RCEP谈判国家多样化、涉及领域广泛化、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在2015年底保质保量地完成谈判,仍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本文对RCEP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从中国的角度该如何推进RCEP的谈判进程进行研究,这即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完善,也有利于政府在制定政策进行改革时用作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在全面介绍RCEP的基础上重点分析RCEP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然后对中国如何推进RCEP的构建提出几点政策建议。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本文的写作框架分七个部分:第一部绪论和第二部分理论分析是对整个文章研究基础的铺垫和概括,包括本文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研究该问题的理论基础等,并对文章的总体框架、创新与不足点作了简单的介绍。第三部分介绍构建RCEP的背景、重要意义和各个经济体对RCEP的态度。第四部分析构建RCEP的主要内容,以及RCEP的机制特征。在此基础之上,第五部分重点研究RCEP构建过程中面对的挑战。结果发现1)现存自由贸易协定与RCEP的谈判标准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2)未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之间谈判困难;3)TPP的规则竞争对RCEP存在着威胁。第六部分对中国如何在RCEP谈判过程中发挥作用给出几点政策建议。最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 本文的创新点是,本文选题较新,并从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尝试对RCEP构建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中国如何推进RCEP的谈判进行论述。首先结合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对RCEP的构建背景和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推进RCEP的组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对东亚地区各经济体都具有重要性。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对RCEP组建中的挑战进行论述。最后,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对中国该如何推进RCEP的进展展开分析,给出几点政策建议。由于RCEP作为一个新兴事物,涉及到很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而本文主要从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该课题进行分析,难免有认识和研究的缺失。另外,目前RCEP尚处于谈判之中,谈判结果尚未达成,而本文的影响分析均建立在一定的假设之上,研究结果难免稍显理论化。因此笔者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将结合RCEP的最新进展不断进行修正,力求弥补这一不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52;F74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蕴岭;沈铭辉;刘德伟;;FTA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基于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2 李光辉;袁波;;东盟FTA战略的新进展及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0年01期

3 许宁宁;;中国与东盟关系现状、趋势、对策[J];东南亚纵横;2012年03期

4 匡增杰;;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与中国的FTA策略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3年02期

5 王君;;RCEP的构建及中国应对策略研究[J];东南亚纵横;2013年04期

6 贺平;沈陈;;RCEP与中国的亚太FTA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7 许宁宁;;RCEP: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J];东南亚纵横;2012年10期

8 赵亮;陈淑梅;陈敏;;广域一体化趋势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发展研究[J];国际贸易;2013年05期

9 卢冠锋;李磊;李荣林;;RCEP与TTP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4年01期

10 郑学党;庄芮;;RCEP的动因、内容、挑战及中国对策[J];东南亚研究;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荣艳;;亚洲区域合作的演化、发展与未来——评《中国与亚洲区域主义》[J];当代亚太;2011年02期

2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3 沈铭辉;王玉主;;企业利用FTA的影响因素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4 沈铭辉;;中国参与双边FTA:历程与前瞻[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04期

5 王玉主;沈铭辉;;中国—东盟FTA的实施效果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09期

6 沈铭辉;;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学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03期

7 王勇;;台湾寻求加入TPP的动机、路径选择及前景[J];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08期

8 刘重力;杨宏;;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东亚地区FTA战略的影响——基于TPP合作视角的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2年05期

9 李松寒;王森;;与大国共舞—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J];东南亚纵横;2012年09期

10 刘乐;;美国强推TPP的政治、经济动因及中国的对策[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韦红;;中国在东南亚经济外交面临的制约和挑战及对策思考[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罗莎;;中国自贸区战略实施进展与展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C];2015年

3 刘英奎;;2014年全球自由贸易区进展与展望[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宇;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2 康学芹;穗港澳增长三角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曹广伟;新世纪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程的平台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曲文娜;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范斐;世界海洋运输格局时空演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6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7 李静秋;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8 赵亚南;基于贸易效应视角的美国TPP发展前景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9 张婷玉;美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D];辽宁大学;2014年

10 匡增杰;中日韩自贸区的贸易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清;河南省出口企业利用FTA优惠政策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王睿婷;东亚地区主义分析[D];辽宁大学;2011年

3 董波;东亚货币合作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刘东虎;我国东亚FTA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曾磊;区域经济一体化对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D];青岛大学;2010年

6 杨玥;中国与东盟双向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克山;论TPP的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措施[D];外交学院;2012年

8 李佩含;论美国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D];外交学院;2012年

9 刘刚;澳大利亚对华FTA策略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段艳文;“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进程及其对东亚区域合作的挑战[D];山东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昌黎;;TPP的内容、特点与日本参加的难题[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2 张蕴岭;沈铭辉;刘德伟;;FTA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基于对中国企业的问卷调查[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3 许祥云;;东亚FTA体系中的原产地规则与东亚生产体系[J];当代亚太;2010年01期

4 李巍;;东亚经济地区主义的终结?——制度过剩与经济整合的困境[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5 万璐;;美国TPP战略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GTAP模拟的分析[J];当代亚太;2011年04期

6 刘中伟;沈家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研究前沿与架构[J];当代亚太;2012年01期

7 张耀光,刘岩,王艳;中国海疆地理格局形成、演变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3期

8 李光辉;袁波;;东盟FTA战略的新进展及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0年01期

9 马为民;;美国因素介入南海争端的用意及影响[J];东南亚纵横;2011年01期

10 孙晓玲;;印度—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缘起、现状及影响[J];东南亚研究;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贾宇;[N];中国海洋报;2009年

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张建;[N];中国海洋报;2012年

3 陈凤英;[N];人民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栾鹤;[N];中国贸易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芮秉焕;韩国FTA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崇伯;香港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探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马勇;走向复苏的东盟国家经济[J];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徐长文;双赢前景——中国与东盟在经贸合作中的期待与忧虑[J];国际贸易;2001年12期

4 唐世平,周小兵;东盟—中国—日本的合作及东亚的未来[J];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Z6期

5 曹卫平;试论东盟国家吸引外资的得失[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3期

6 黎鹏,黄艳芳;如何更好地发展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关系[J];广西经贸;2002年10期

7 周群;东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首选目的地[J];广西经贸;2002年11期

8 廖少廉;东盟国家当前经济形势及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2年04期

9 赵洪;日本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03期

10 ;东盟 重庆的好伙伴[J];山区开发;200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秦忠;;东盟新四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A];2011装备制造业绿色创造 节能减排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秦忠;;东盟四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徐庭娅;[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王婧;[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徐庭娅;[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4 ;[N];证券日报;2003年

5 鹤鹏;[N];中国旅游报;2001年

6 陈富钢;[N];中国旅游报;2002年

7 邝伟楠;[N];中国旅游报;2004年

8 仲欣;[N];中国旅游报;2004年

9 吕文;[N];中国旅游报;2005年

10 广西记者站 邝伟楠;[N];中国旅游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3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5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8 王作成;马来西亚与东盟:外交政策与地区主义[D];复旦大学;2004年

9 徐善宝;建构共同利益:中国—东盟关系研究的新视角[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浩;东盟地区主义下的中国—东盟关系及其延展[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勇;冷战结束前后日本与东盟国家合作特点之比较[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彦;东盟认同建构和变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4 刘江韵;论东盟对中美的对冲战略(1997~2008)[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5 朱晓莹;冷战后日本对东盟政策的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黄钺;东盟安全共同体的建设及其制约因素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7 杨永红;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产业内分工探讨[D];广西大学;2005年

8 樊核力;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关系的现状与前景[D];延边大学;2006年

9 李镜池;减免东盟关税对中国宏观经济和产业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6年

10 刘志强;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与作用[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与中国的FTA策略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0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20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b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