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知识创新的空间分布、空间溢出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06 18:17

  本文选题:知识创新 切入点:空间集聚 出处:《东南学术》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Herfindahl指数和Moran指数分别考察知识创新及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度和空间相关性,发现知识创新和经济活动都存在地域空间集聚现象,创新的集聚度高于经济活动集聚度,两者的空间分布高度一致。对此,新经济地理学的知识溢出双增长模型的解释是,区际经济开放度、工业品消费份额、工业品替代弹性、劳动力规模以及资本贴现率和折旧率等内生因素决定知识创新的空间分布和溢出,进而决定资本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基于中国省域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理论预期基本相符,但知识的省际空间溢出并不显著,知识创新的空间集聚已经使我国形成东部为中心、中西部为外围的核心-边缘结构,是我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促进省际知识与技术流动,在中西部局部地区形成创新集聚是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Abstract]:By using Herfindahl index and Moran index,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and spatial correl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are investigated respectively.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s a phenomenon of regional spatial concentration in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activity, and the convergence degree of innovation is higher than that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is highly consistent. For this reason,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double growth model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s explained by the inter-regional economic openness, the consumption share of industrial products, the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pillover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re determined by endogenous factors such as labor force size and capital discount rate and discount rate. The conclusion of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province is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e theoretical expectation, but the inter-provincial spatial spillover of knowledge is not significan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has made our country form the core-edge structure of the east and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refore, it promotes the flow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among provinces. I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choice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China to form innovative agglomeration in som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我国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空间溢出及其对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影响”( 项目编号: NCET-13-0806) 华侨大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团队项目(项目编号:12SKGC-QT10)
【分类号】:F204;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玉鸣;何建坤;;研发溢出、区域创新集群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2 符淼;;地理距离和技术外溢效应——对技术和经济集聚现象的空间计量学解释[J];经济学(季刊);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姝;刘殿和;;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06期

2 张庆昌;;工资、出口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1979-2009[J];财经研究;2011年04期

3 李平;李淑云;许家云;;收入差距、有效需求与自主创新[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4 李小平;;国际贸易与技术溢出:途径及测算研究综述[J];财贸经济;2008年05期

5 史卫;黄新飞;;基于面板协整分析的中国省区ELG假说检验[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6 孙颖;;城市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与空间分布——对江苏省13地市的实证分析[J];西部论坛;2012年02期

7 周慧;曹广喜;;经济集聚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来自江苏的证据[J];当代财经;2010年09期

8 张浩然;衣保中;;地理距离与城市间溢出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经验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03期

9 张战仁;杜德斌;;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投资集聚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区位决定因素——基于中国省市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J];地理科学;2010年01期

10 崔鑫生;;我国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情况研究[J];电子知识产权;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郭庆宾;许泱;;国外R&D溢出的动态效果:基于我国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赵立雨;师萍;;基于空间计量的R&D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刘胜;;知识溢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的证据[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4 施晓丽;;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施晓丽;;区域间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基于空间计量模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高凌云;王洛林;;进口贸易与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7 李皓;;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发展理论及其对西部大开发的启示[A];西部发展评论(2014)[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其刚;我国贸易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葛小寒;进口贸易R&D溢出中人力资本的角色[D];浙江大学;2010年

3 方平;科技创新对我国渔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张战仁;地理空间视角下我国区域创新非均衡发展的时空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建吉;全球技术网络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津汝;制度变迁下的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增长[D];兰州大学;2011年

7 颜克益;知识溢出视角下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邹武鹰;贸易开放、链接溢出与中国经济增长[D];湖南大学;2009年

9 任晓红;交通基础设施、要素流动与制造业区位[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吴萍;农村土地流转:基于现代经济学范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文晶;国际进口、外国直接投资、外国专利申请与我国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京;高技术虚拟产业集群准入退出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于霞;我国知识生产函数估计及应用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1年

5 赵艳;企业迁移区位选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阎丽芬;次贷危机爆发后出口贸易减少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兆阳;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程永毅;贸易和制度因素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9 郑素珍;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集群创新网络形成及演化机理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10 李秀婷;对外贸易对技术创新促进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毕克新,吴勃英,冯英浚;测算高校R&D综合实力的二次相对评价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2 易余胤,肖条军,盛昭瀚;合作研发中机会主义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3 杨m8,雷加殨;国外创新集群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1994年06期

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5 李小平;朱钟棣;;国际贸易、R&D溢出和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6年02期

6 舒元;才国伟;;我国省际技术进步及其空间扩散分析[J];经济研究;2007年06期

7 宁钟;创新集群与知识溢出集中化问题分析[J];科研管理;2005年02期

8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丽娜;;产业差异与中小企业空间集聚[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7期

2 郭嘉仪;张庆霖;;省际知识溢出与区域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2年06期

3 徐敏;姜勇;;中国保险排除度空间集聚与差异:空间计量经济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13年11期

4 刘斯敖;王君;;浙江地理网络空间集聚创新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10期

5 宋迎昌,武伟;北京市外来人口空间集聚特点、形成机制及其调控对策[J];经济地理;1997年04期

6 阮学金,张军;乡镇企业的社区性格和空间集聚[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1期

7 杞如福;;对外贸易空间集聚的理论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8 梁琦;空间集聚的基本因素考察[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9 李江;贺传皎;;深圳工业空间集聚的动力机制分析[J];珠江经济;2006年12期

10 江激宇;张士云;;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倪外;李娟文;;基于新产业区理论的小商品市场空间集聚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娜;石敏俊;;中国制造业空间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杨叶;孟浩程;;科技创新的空间集聚作用[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4 赵泰合;;浙江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的均衡性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5 郑长德;;集聚与空间不平等——来自中国的证据[A];《中国区域经济》2012年第4期(总第19期)[C];2012年

6 曾昭法;左杰;;中国省域城镇化的空间集聚与驱动机制研究——基于空问面板数据模型[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7 陈修颖;于涛方;;长江三角洲空间结构最新发展及空间集聚合理度判断[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于树江;戴大双;王云峰;;区域产业创新的集群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杜德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活动的发展态势及空间集聚[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叶玉瑶;张虹鸥;陈绍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特征及其量化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袁华明 区委报道组 范建荣;空间集聚 产业集群 技术集约[N];浙江日报;2014年

2 刘建民 王蓓 吴金光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优化财税政策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N];光明日报;2012年

3 陆铭;上海人口密度偏低 人口规模偏小[N];上海证券报;2008年

4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周其仁;如何应对改革触发的深层风险?[N];经济观察报;2013年

5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 贾若祥;新区圈地再热 建设亟待规范[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冯现学;城市规划与城市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7 首席记者 崔晓农;长沙50个重点招商项目向园区集中[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吴继华;大连市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其组织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2 朱希伟;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间专业化[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李政新;物品空间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4 盛垒;外资在华研发空间集聚及知识溢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陶永亮;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4年

6 张勇;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7 覃一冬;集聚、增长与福利:理论和实证[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盖翊中;IT业空间集聚、产业网络与厂商行为的关联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时展;基于多层面的中国空间集聚态势及其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D];新疆财经大学;2008年

2 陈冬冬;高新技术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D];山东大学;2014年

3 黄晓峰;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溢出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光平;人力资本空间集聚与产业集群发展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柳青;制造业型专业村空间集聚机理研究[D];河南大学;2014年

6 宗茗;中部省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集聚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7 王宏艳;人力资本空间集聚过程、机理及效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段艳梅;汽车工业研发机构空间集聚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根;增长极与创新的空间集聚[D];广西大学;2002年

10 曹灿;广东省外商直接投资空间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759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759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7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