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1-13 20:32

  本文关键词:产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的立体化建构

                             胡钦太

[摘要]学术话语权是知识生产与传播的结果,是学术话语权利与学术话语权力的统一,而学术质量、学术评价和学术平台是构建学术国际话语权的三大基本要素。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明显提升,国内各界人士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中,然而热闹的“引进来”并没有带来相应程度的“走出去”,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总体上仍处于弱势地位。由于当代中国的传统学术资源和根基已被边缘化,而外来的西方学术核心精神又未被完全领会和制度化,这使得中国“亦步亦趋”的学术国际化模式出现一系列问题:质量与数量的结构性失衡;评价体系错位及学术标准功利化偏移;国际化传播平台建设的滞后。要改变这种困境,全面提升中国国际学术话语权,应采取立体化、系统化的策略,从三个要素着手:一是构建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学术论文质量管理体系;二是设置中国文化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三是打造数字化的国际学术传播平台。

 

       现代性“正义”进程中的十个“逆”向量

                             余乃忠

    [摘要]作为历史进程中的一种“进步”,现代性在确立“正义”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一种不可抗拒的“逆”量。正是这“正”与“反”的对峙、抵抗、辩解与合谋,演绎出现代文明的奇迹。而“去存在”的存在、“负增长”的增长、“隐结构”的结构、“潜规则”的规则、“反文化”的文化、“无意识”的意识、“伪道德”的道德、“拟真实”的真实、“亚稳定”的稳定、“不公正”的公正,则绘就了现代性“正义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反动图式。它揭秘了现代性成就的黯然与失落,映现了人类智慧的宽度与限度。现代性中的“逆”既是对现代性的强化,亦是对现代性的消解。如果说现代性的“正”是神圣的,那么其“逆”则是越轨的,但最终回归为现代性。现代性的“逆”向既是先天的,也是后生的;既是古老的,也是萌动的。

 

       西方比较法学研究范式的后现代转向及其限度

                          朱淑丽

 

                马克思辩证法的三个维度

               ——英美马克思主义学者关于辩证法形态争论的启示

                                   付文忠

             “马恩对立论”之根源何在

 

    [摘要]如何把握存在一直是哲学史上难以解决的问题。现象学沟通了现象与本体,从而为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可能。但胡塞尔现象学的主题是意识,现象成为纯粹意识的构造,因此未能真正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海德格尔将现象学建立在生存论的基础上,使其成为获得存在意义的方法论。但海德格尔的此在现象学因其主体性和时间性而不能领会存在的意义。后期海德格尔对此在现象学进行了改造,建立了本有现象学,揭示了存在的主体间性和超越性。他将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范畴直观”、“先天”概念以及自己前期现象学的对应概念“在世的操心”、“此在的领会”、“死亡”,转换成对应的概念“栖居”、“道说”与“本有”,让存在显现自身。但后期海德格尔现象学由于杂糅了审美主义、信仰主义和自然主义,而没有彻底解决存在的意义问题。

                 享受:在元素之中存在

 

           产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傅允生

 

              公民财产权利、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

                                 程民选

    [摘要]公民财产权利的确立对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具有积极作用,理论分析所揭示的二者之间的关系能够联系转型期中国的现实接受检验。既然社会资本的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那么在理论逻辑上,确立公民财产权利也就会通过社会资本而影响经济增长。从微观层面看,公民财产权利的确立促进个人社会资本的积累,关键在于个人财产权利的明晰和依法得到保护,使之获得追求自身利益的激励并产生稳定的预期,为追求收入与财富的增长,个人会产生投资社会资本的愿望并积极行动起来。从中观层面看,公民财产权利的确立促进社区或组织的社会资本的积累,社区或组织内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合作共事,无疑会增进经济活动的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从宏观层面看,公民财产权利的确立意味着有效产权制度的建构,由此而促进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推动一国(地区)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质量价值判断体系的逻辑探究及其构建

    [摘要]中国经济增长要实现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的转变,经济增长质量是对经济增长优劣程度的价值判断,这就需要构建经济增长的价值判断体系。数量型经济增长关注经济系统本身的运行,考察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运用实证主义方法论对经济进行客观描述,不涉及价值判断问题。质量型经济增长则以经济增长的结果、前景和持续性为视角,基于规范主义方法论,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和基础,提出行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处理经济问题和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探讨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基于社会伦理原则、文化观念和哲学观点的经济增长质量的价值判断,是经济增长质量的终极价值判断与现实价值判断的统一。经济增长质量的终极价值判断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是基于人本主义经济发展观的判断标准;经济增长质量的现实价值判断则是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实现经济高效增长的判断标准。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评价时,应当同时结合终极价值判断与现实性价值判断进行综合考量,从而来实现经济增长数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收入再分配的理论基础:基于社会效率的原则

                                 朱富强

    [摘要]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市场竞争中的初始分配收入是有效率的,而收入再分配则是对有效市场的破坏。但实际上,纯粹市场机制往往会抑制效率:一方面,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和有限认知以及自然利益冲突,一些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变和博弈领域很难实现最大化的合作租金;另一方面,由于路径依赖效应以及马太效应,一些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情形实际上也无法有效推进。相反,通过引入收入再分配机制,这两种情形中的行为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协调与合作,从而也更有效率。显然,这就从社会效率的角度为收入再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而收入再分配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在于,促进利益更为均等的帕累托改进和增进个体间进行合作最大化机会。因此,收入再分配不仅仅属于道德范畴,而且具有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意义。

 

               中国总部经济的过度竞争与治理

                                      刘志阳

    [摘要]地方政府竞相出台财税等优惠政策吸引总部企业入驻,人为造成了总部经济的过度竞争。具体表现在,从成本收益标准看,过度竞争抬高了吸引总部入驻的政府支出,降低了总部经济的实际收益;从可行性标准看,许多地区并不具备发展总部经济的客观条件;从趋同度标准看,各地在发展总部经济上的目标定位大多相同。地方政府在总部经济上的过度竞争,引发了地方税收无序竞争,社会资源有效配置失衡、市场秩序破坏和区域差距加大等诸多问题。究其根源,在于中国财政分权背景下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当前,为规避地方政府在总部经济上的过度竞争,迫切需要加强总部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切实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完善政府权力运行机制和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建立总部经济错位竞争和联动发展机制。

                论汉语新文学传统中的科学因素

                                   朱寿桐

                       (澳门大学中文系,中国澳门)

    [摘要]科学在新文化初潮之中对于立意改革的精英阶层而言就是一种“理想类型”,甚至沉淀为一种观念伦理。科学作为“理想类型”介入新文化,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必然性。首先是近代以来的改革精英,如梁启超、黄遵宪等,都将西方的文明与强盛同科学联系在一起。其次,包括达尔文进化论在内的西方科学思想确实引领着最先进的文化理念,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科学又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艺术、文学的认知和把握。再次,新文化倡导之初中国社会充斥着各种迷信现象,《新青年》等新文化阵地在破除这种种迷信陋习之际,当然须倚重于科学。由于科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理想类型”,处在新文化潮流中的人们往往不再去考究科学的内涵,而是将各种正面的价值和肯定的理念都往科学概念上黏附,这造成了科学权威话语甚至至尊地位的成立。然而科学在很多方面与艺术和文学是相悖离的,科学因素严重地削弱了文学中人物的情感之美和人情之真,具有以心理学甚至生理学意义上的人性之真替代人情之美的学术倾向。文学的内在规律和根本理论显然会排斥讲求实用、实利和严酷拘泥的真实性的科学理念,鼓励想象、幻想与情感的汉语新文学从核心理念上更容易构成对科学的悖离。这样的关系体现了汉语新文学自身发展的一脉规律,也是文学与科学之关系的必然结果。

                               寇鹏程

 

              东亚贵族时代的曲水宴与曲水文学

                                  林晓光

 

                  再论南宋车船及其历史命运

                                       黄纯艳

    [摘要]车船的技术特点是以人踏车、以轮激水,据此可确知的文献记载的最早车船是唐李皋车船。南宋车船源自李皋遗制。文献所载车船大小的“车”是指轮,而非踏车人、轮楫或车轴。车船基本上仅用作战船,其制造、维修和航行成本远大于一般船舶,因而未能运用于社会经济。宋孝宗以后官方车战船也转而制造小型车船和车桨合用船。由于中国古代技术的超轻结构和缺乏激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以人力为动力、以木材为原料的车船不可能实现动力和原料的变革,发展为机械动力的轮船,从而也不可能成为给造船技术带来质的飞跃的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革命”。车船的历史命运只有在技术史和经济史结合的视野中才能得到完整认识。

 

                    近代报刊与士林格局

                       ——以戊戌湖南“新旧”分野为例

                                     朱至刚

    [摘要]在戊戌时期,士绅阶层在维新建设中至关重要。在士林中的既有地位高下,决定着参与者选择的优先次序。从事报业等文化建设,能给当事人带来的收益主要是名望而非经济收益,而且对名望的提升度亦有上限。但当学堂、学会、报刊渐次开办,连贯一气后,却又在士林中形成了新的人脉体系和交往网络,对既有的交往秩序、利益分配形成了潜在却强劲的冲击,进而引起了“新”与“旧”、“前辈”与“后辈”之间的纠葛。湖南的维新建设属公共事业,举凡湘绅,都有资格来干预。所以,在士林的交往规则中,两派之间的争执并无明显的是非曲直,只能是以势相抗,愈演愈烈,,最后两败俱伤,从整体上折损了湖南绅界影响公共事务的资格与能力。在此过程中,《湘报》既是“新派”掌握的斗争利器,又是促使矛盾不断升级、再无回旋的诱因。

 

                   拿破仑“三戴绿头巾”

                  ——民国初期都市传播文化的女权与民主倾向

                                 陈建华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中国香港)

 


  本文关键词:产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3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37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3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