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与政策建议
摘 要: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由于历史规律与客观条件的制约,当前区域经济的差异仍然显著。本文立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以西方区域经济学经典理论为依据,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状与特征,进而提出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 差异 政策
我国各代领导集体历来注重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一代领导集体强调沿海建设与内陆工业间发展均衡的重要性;第二代领导集体确立了先求沿海地区发展,带动国家整体经济繁荣后再逐渐向西推移的思路;第三和第四代领导集体则指出:“应当在国家统一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即,既要保持东部地区良好发展势头,又要促进中西部地区加速发展,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然而,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深,加之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中“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基本现状与特征
1、区域总体竞争力差距巨大
通过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历史趋势的观察,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基础设施条件、人力素质、市场经济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各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总体竞争力指针远大于其他各区域。就全国整体经济成长贡献度而言,沿海地区经济成长率指针总以大幅度领先全大陆平均水平,沿海省区的经济发展优异程度明显技高一筹。与之相对应的,2011年,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0.7%、20.1%、19.2%。
东部地区占尽地缘区位优势,在对外开放中又获得远比内陆地区更多的优惠政策,外资大量集中流入,加再上交通网络健全、熟练的劳动力,形成地区间经济指标的巨大差异。而内陆地区在开放时间上要晚上十年,开放地区也只限于少数城市及边境城镇,再加上对外开放对象的经济发展程度就不高,经济交流与合作层次较低,对内陆区域发展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有限。
当今,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由效率转向公平,政府政策对落后地区的优惠、公共投资、资源开发项目,成为有利于内陆省区发展经济外部条件,硬件建设上资金持续投资,将使得东部地区享有的优势将逐渐被取代。然而不可否认,这一巨大的鸿沟短期内不可能消失。
2、区域消费能力水平差异明显
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发达与否的评价指标是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东部地区人均收入较高,且消费型态已进入财富型消费阶段,而西部地区大部分家庭需求仍停留在基本需求和初级耐用品需求方面。同时,东部地区消费习惯、消费观念、消费环境及消费心理等开放市场观念与内陆地区都存在巨大的区域性差异,因此市场发育程度也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象。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8.8%。
可以预见的是,由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拉动作用,至少在五至十年内,我们无法完全依赖市场机制力量来推进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公平分配,仍需借用政府介入以利提升经济效率。
3、区域企业素质禀赋差别较大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企业发展主要依靠沿海区位优势,通过施行优惠政策实现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企业并参与国际分工。通过一般技术的扩散和模仿效果,以及对现代管理理念的充分贯彻,传统产业企业数量高度扩张,获得了充分的经济增长空间,也成就了东部地区的高速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普遍存在国有企业数量多、效益差、社会负担重、资产负债率差、冗员众多等问题,特别是进入门坎低的机械、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大多已进入停工或半亏损状态。总而言之,中西部工业结构中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缓慢,经济效率相对不足。在当前开放的竞争机制中,中西部经济所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二、消除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不同区域因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产业与市场结构互异,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政府在结构调整中已不再直接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或命令企业贯彻政府意图角色,而是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治引导、制定法律法规、信息发布等体现政府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因此,未来各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的成败与否,仍将取决于中央政府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方向正确性,及各地区政府于执行面上的公平性及效率。
纵览目前研究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差异的文献,将平衡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方法主要有:资源开发论:中西部地区资源相对丰富,立足资源使能加速其发展;边贸先导论:西部地区可利用边界线长的优势发展边境贸易,以此为先导能加快发展;政策倾斜论:认为只要在经济政策上多向西部地区倾斜与改革开放中心移向西部;智力开发论: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加快发展教育,亦即加速智力开发程度;乡镇企业论:认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东部地区落后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落后所致,乡镇企业发展便能消除发展中的差距;外商投资论:鼓励和吸引外商到中西部地区大量投资,东西差距自然消失;私营企业论:认为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私营企业以改善、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
然而,从国家竞争优势的视角来看,上述方法都只能提高某一特定要素的竞争优势。因此,要真正意义上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我们必须从整体性的方法论出发。事实上,我国现阶段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区域经济策略,已不再片面强调追求效率,亦非单纯追求资源分配上的公平性,而是两者兼顾的发展策略。
当前,随着全球性产业格局的进一步变迁,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势不可挡。我国工业体系最发达的东部区域更是首当其冲,在寻求产业转换升级的漫漫长路中,未来将付出庞大的经济代价。与此同时,展开扩大西部区域开发策略,所需投入的巨额资金,甚至可能瓜分东部经济资源,延缓总体经济发展脚步。就现况而言,中国大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评估发展落后区域时,所着重的不应再是如何拉近区域间的差距,大量依赖与发展地区进行分工而取得经济成长。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内陆省区取得的技术总是在沿海地区已经标准化或已经落伍的技术;而以比较利益理论来说,拥有技术优势的东部区域,技术正是其比较利益,自然不可能放弃对技术移转与控制,按各区比较利益所进行的分工格局,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将以低附加价值的农业、原材料工业和初级加工工业为主导产业。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当以培育中西部省区的竞争实力为主,针对其特定的资源禀赋给予政策上的倾向,帮助其建立符合自己特色的产业,并大力倡导企业自行研发技术、产品创新,将企业视野放眼至国际市场。对中西部地区来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契机,对于抑制东、西部经济差距扩大产生一定效果,不至于陷入先进地区更先进、落后地区更落后的马太效应循环中。
展望未来,我国追求区域经济迈向同步富裕、同等富有的理想,仍需面临严峻的挑战。中西部经济发展对于所有人来说而言,都将是一场长期、非立竿见影的投资建设。只有正视差距,制定合理的政策,才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商碧辉.新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1,(1).
[2]李小菊、李豫新.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评述[J].新疆农垦经济,2006,(2).
[3]金志奇,李凤娥,张丽云.区域经济差异的负效应及应对之策[J].领导之友,2003,(4).
[4]杨蕊.关于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证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9).
作者简介: 杜劲松(1974——),河南平顶山人,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623号长海三村29号102室,姚煜(收)
电话:13701650914
本文编号:174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