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要素集聚视角下的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7 14:39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青岛科技大学》 2012年

要素集聚视角下的我国工业园区发展研究

左言庆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达国家依靠负债消费和虚拟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再工业化”浪潮重新涌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我国工业发展也面临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工业园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工业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繁荣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的理论机制、测度与评价方法以及典型案例分析,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的内涵是区位要素集中布局、产业要素集群发展、生产要素集约利用。从空间经济理论看,园区的形成是要素集聚的要求。本文用集聚经济相关理论揭示园区发展的微观机制。提出了测度和分析园区要素集聚的三个方面的理论与方法。第一,对要素集中程度的度量,即从区域和产业角度衡量要素集聚的非均衡程度。通过园区产业集中度系数、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熵指数、空间基尼系数、艾利逊—格雷瑟指数加以测度。第二,对要素集约利用程度的度量,即衡量生产要素在园区内的集约利用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企业、园区两个层面,要素密度、要素价格两个角度来反映。第三,对园区要素集聚的评价,即对园区之间要素集聚水平的比较。在定性分析方面,提出了包括经济、创新、土地、生态和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工业园区要素集聚分析框架(简称5A框架);在定量分析方面,建立了基于5A框架的评价指标体系。 在对国外和国内典型园区发展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着重以青岛工业园区为案例进行了要素集聚的研究。首先,分析了园区发展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其次,进行了要素集中程度的测度,结果显示园区工业总产值集聚熵指数为3.31,单位土地产出熵指数为3.49,都小于不存在集聚的熵指数4.03,说明青岛工业园区存在要素集聚。再次,进行了要素集约利用的测度,结果显示集约利用系数为1.16,说明要素集约利用提高了16%的工业生产效率。接着,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要素集聚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青岛工业园区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相比,集聚总体水平较低;在5A集聚指数中,生态集聚水平较好,管理集聚水平较差;占总数67.86%的园区是整体投入产出有效率的,但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较低问题。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青岛工业园区要素集聚的优化布局方案。针对园区要素集聚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从政府管理层面和园区自身建设层面提出了促进园区要素集聚的对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4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邦耀;罗有贤;李利平;;台湾新竹工业园的技术创新措施及对重庆高新区发展的启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李秀敏;;东北地区城市群集聚经济研究[J];东疆学刊;2011年04期

3 王俊松;贺灿飞;;集聚经济、外资溢出效应与中国汽车企业效率[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4 白文扬,李雨;我国工业产业集中度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4年11期

5 祁欣;张莉;;我国经济园区最新发展及前景分析[J];国际贸易;2010年12期

6 程琦;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园[J];中国高新区;2005年08期

7 段瑜;马赤宇;;美国三角研究园区发展与规划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09年04期

8 元炯亮;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3年03期

9 蓝庆新;;来自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启示[J];环境经济;2006年04期

10 李娟文,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J];经济地理;200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2 甘露泽;产业群聚与台湾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易蔚;中关村“硅谷模式”的探索历程考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2006年

3 冯铁龙;工业园区技术创新的扩散及其激励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4 胡上春;生态工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5 黄金鑫;工业园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理论与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6 宋平伟;苏州工业园区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朱少鹏;基于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文程;哈尔滨平房工业园区基建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9 张毅;产业集群视角下的重庆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李维;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其荣;“凡事都有可能”——美国硅谷文化探幽[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2 潘邦龙;;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与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王亚培;;浅议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方法——以焦作市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为例[J];安徽建筑;2010年06期

4 姜峻;;现阶段陕北农业发展的制约因子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6期

5 余明江;产业集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顾锋;梅琳;;区域经济发展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焦玮;张翔;;区域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实证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莫燕;邱道持;胡蓉;;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布局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9 袁媛;戴科伟;凌虹;王惠中;钱谊;;张家港三大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建设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10 陶来利;周恺;朱杰;;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守华;;苏州市及周边地区创新软环境对提高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启示[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李静;;促进沈本两市装备制造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谭开明;魏世红;;低碳经济视角下后发园区跨越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为例[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泰涛;王如松;;城市工业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魏后凯;;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分工与冲突管理——基于产业链分工的视角[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6 王叶军;;后危机时代京津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基于京津冀都市圈的实证研究[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徐永良;;交通条件变化与区域间工业结构调整——对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与沿岸诸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静;肖金成;金哲松;;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健;;从金融运行机制的角度谈科技工业园的国内外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龚绍东;;“蜂巢型结构”:产业集群生成的原生形态解析[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李士金;同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夏咏;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业经贸合作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苏建兰;云南松茸产业链经济学分析及优化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志荣;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形成、运作机理与评价[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彦;煤炭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巢旭;基于结构方程的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模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7 郭新斌;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锻炼对中老年女性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邓娜娜;体育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林丽萍;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关系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农业产业化及特色空间布局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南圣,吴峰;国外生态工业园研究概况[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4期

2 张跃进;精心打造中国精品钢材基地[J];上海工业;2002年05期

3 张欣;发达国家促进技术创新的经验[J];上海工业;2004年09期

4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发展政策与措施研究”课题组;沈恒超;;国外政府支持技术创新的几点经验[J];北方经济;2006年05期

5 黄琼,任若恩;北京奥运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白小红;国外企业技术创新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曹玮;;企业集群的根植性和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2期

8 张彩波,韩伯棠,李强,朱美光;熵权法优属度矢量模型与我国高新区发展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李小鹏;赵涛;袁兰静;;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园区综合评价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马新平;工业园区化是加快产业聚集的重要途径——兼论石河子开发区发展簇群经济的实证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海钧;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王东杰;政治、社会与文化视野下的大学“国立化”:以四川大学为例(1925—1939)[D];四川大学;2002年

3 吴松毅;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4 孙洁;城市基础设施的公私合作管理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金强;关于中国高新区二次创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D];清华大学;2004年

2 李静;应用代建制模式若干问题的探讨[D];河海大学;2005年

3 冯雪冬;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4 王征;重庆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5 解志红;重庆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D];重庆大学;2005年

6 靳丽贤;河北省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7 张丽;上海工业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严萍;我国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厦门大学;2007年

9 孟卫华;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英华;卢秋林;;红石山上矗起的工业新城——江西省贵溪市工业园建设纪实[J];时代潮;2006年04期

2 徐芳;童江华;曹晓辉;王朝轩;;工业园区对沿江地区小城镇经济发展的作用[J];河南科学;2008年01期

3 谢存道;;宝胜集团自主办园加快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07年S1期

4 ;大邱庄工业园区是如何建立与发展的[J];中国乡镇企业;1996年03期

5 王雄;立足自行开发先进成果 促进民族高科技产业发展[J];浦东开发;1998年10期

6 张琪;关于上海市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情况的调查[J];上海企业;1999年10期

7 章有根,王志甫;加快县域工业园区建设的建议录[J];当代经济;2002年02期

8 徐明昌;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运作中的突出问题[J];浙江金融;2002年11期

9 俞钟奇;谈工业园经济与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J];中国勘察设计;2002年12期

10 李琼,杨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推进农村三化进程[J];江西省团校学报;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零部件工业园区还需要聚集效应[A];2006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6年

2 王登嵘;丁镇琴;;基于管治理念的区域整合新手段: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3 王亚男;杨常青;;大气环境容量核算在确定工业园产业规模中的应用——以《石河子北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李春莲;;关于对南昌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思考[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5 张岩;李波;;生态工业园[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白文娟;刘凤;姚立英;;工业园能源利用“低碳”发展途径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7 王之佐;;工业园区在格尔木工业化进程中要有新作为[A];海西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问题研讨会专刊[C];2002年

8 台文献;何艳;;关于我国工业园区集约型发展问题的探讨[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9 陈荣国;;承接产业转移是广西北海工业园区的职责所在[A];坚持科学承接产业转移 促进广西又好又快发展——“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10 施敏;;贵阳市“龙洞堡食品轻工业园”发展条件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煦宏;[N];长春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义成;[N];南充日报;2008年

3 曹国平;[N];九江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冯梓剑 通讯员 张建楼 梁小雪;工业园区引领经济发展 总产值目标直指1000亿元[N];南宁日报;2011年

5 杨勋 邓雅誉 刘莲;[N];湘潭日报;2006年

6 安宣;[N];中国环境报;2006年

7 谭昙欣;[N];中国石化报;2007年

8 罗海军;[N];恩施日报;2007年

9 开庆 存民 汉江;[N];铜川日报;2006年

10 邵源;[N];中国信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春光;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形成机理与战略设计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唐邦勤;西部工业园区引资竞争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孙爱军;工业园区事故风险评价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4 杨耀东;工业园区开发与经营管理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吴晓军;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建设[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6 赵骅;企业集群价值网络的形成与集聚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7 尤振来;工业园区产业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8 路琨;面向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9 马骋;智利铜产业组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燕;基于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琴;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中若干方法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5年

2 邓雪琴;试论江西工业园区发展[D];江西财经大学;2004年

3 代方;基于环境生态学理念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丁永志;广东产业区域转移与工业园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5 周耀根;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王少华;基于网络的工业园区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省为例[D];浙江大学;2003年

7 余水情;工业园区企业业态集聚化较离散化优势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8 刘广明;西部欠发达地区基于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王红;化工工业园规划中产业链构建、评价的实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张立军;地方政府竞相兴办工业园区的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8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78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9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