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
本文关键词: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11期;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刘??红,叶耀明;(同济大学,上海200092);摘??要: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的关系;关键词:金融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综述;????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经济学家所普;一、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研究;近来,一些研究使用了内在增长理论来表明经济的长期;(一)区域经济增长
??经济问题探索 2007年第11期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刘??红,叶耀明
(同济大学,上海200092)
摘??要:经济学家在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的关系,往往试图借鉴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在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金融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区域间的金融资源流动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已成为金融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易形成金融集聚或金融中心,经济学家往往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该问题,得出金融中心的形成原因和机制等,最近国内也有研究者从金融资源的角度探讨金融集聚,提供了较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金融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综述
????纵观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历程,经济学家所普遍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实物方面,几乎都集中于阐述资本积累、劳动力增长和技术等实际变量同国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自托宾1955年第一次将货币因素引入到经济增长的研究,经济学家开始重视这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戈德史密斯、麦金农、肖、莱文等人都曾在此进行过开创性的研究。但当研究深入到区域时,研究者们发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在调动金融资源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不同地区之间会发生金融资源的流动,出现金融企业和金融工具等在空间上的集中或扩散,相关的研究也就围绕着这一现象展开。
一、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研究
近来,一些研究使用了内在增长理论来表明经济的长期增长和金融部门的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研究领域现有文献的梳理,认为从金融角度开始,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大致有两个研究方向。
(一)区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
1??通过金融功能促进经济增长。建立在一定发展程度上的金融结构的总和,即各种金融安排(例如:合约、市场、中介、规制等)构成了整个金融体系,它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金融发展过程就是金融功能深化的过程。从功能角度,而不是传统的机构或结构角度来衡量金融发展,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到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揭示金融发展的意义和本质。不管是以银行体系为主还是以市场体系为主,它们都属于金融安排,都为经济提供相应的服务,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
金融体系各个功能发挥的质量与经济增长有着
????????作者简介:刘红(1974-??
密切的联系。Levine(1997)认为金融有五个基本功能:便利风险的交易、规避、分散和聚集;配置资源;监督经理人,促进公司治理;动员储蓄;便利商品与劳务的交换。其中每个功能都可以通过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在资本积累上,一些增长模型或者利用资本的外部性,或者利用稳定收益,而不使用不可再生要素创造出的稳定收益来衡量人均产值的稳定增长(PaulRomer,1986;Lucas,1988;SergioRebelo,1991;Levine,1999,2000)。在这些模型中,金融体系发挥的功能通过影响资本形成率来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金融体系影响资本积累的渠道有两个:一是通过改变储蓄率;二是通过储蓄再分配。在技术创新上,一些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探讨新工艺与新产品的创造(Romer1990;GeneGrossman和ElhananHelpman1991;PhilippeAghion和PeterHowitt1992;PeterRousseau、DadaneeVuthipadorn,2005)。这些模型中金融体系的功能是通过改变技术创新比率来影响经济的稳定增长。
2??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结构。传统理论认为,金融体系仅仅是为了迎合实际部门融资的需要,配合这些部门的自主发展,因而其作用是被动的。而当代理论则提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因果关系。
Greenwood等(1990)的研究表明,如果金融中介组织的网络是昂贵的,那么,实际增长和金融部门发展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循环的联系,经济增长有助于中介体系的发展,同时中介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加速实际部门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正如Levine(1992)强调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影响这种经济本
),女,副教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投资与经济政策分
析。现供职于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财经系;叶耀明(1955-??),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投资与经济政策分析。
身所能负担得起的金融中介体系。高收入水平支持金融系统的充分开展,而金融系统的充分发展又反过来为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前景;低收入水平的欠发达陷阱使得金融体系不可能得到发展,这反过来阻碍了资源向投资的分配,并减慢了经济增长。
3??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性和金融压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体系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会因为一些干扰其功能发挥的!天生?或!后生?缺陷而减轻。其中,前者主要来自于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后者主要指政府对金融系统的过度干预。Stiglitz(1994)已指出,银行业的竞争被证明是一把双刃剑。银行边界的缩小所引起的竞争的加剧必然会侵蚀其利润,结果,随着利润的下降,银行体系就变得更容易受到冲击,这样会扩大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危害;另外如果一家银行破产,那么这家银行收集的信息就会丢失,这会限制借款者的数量,结果会扼杀经济增长。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用中介的产生可以从与项目管理成本的相对优势的存在得到解释。Boyd和Smith(1992)已经研究了一个金融市场被分割的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管理成本随着工程所在位置的距离而增加。通过集中各地的储蓄并专门为附近的项目提供资金,信用中介可以减少两地之间的信用限额的差距。麦金农(1973)把阻碍金融中介在它们潜在的技术水平上运行的所有政策和规定定义为金融压制的形式。金融压制对长期经济增长率的负面影响已由鲁比尼和萨拉(1992)通过对52个国家的分析得以证实。
(二)地区收入分配差距与金融发展
国家层面上的分析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一国不同区域发展水平总是存在着较大差异,这虽然有其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但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金融与增长文献开始关注金融与收入分配及地区经济差距之间的关系。这些文献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理论假说:一种假说认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间存在着倒U字型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认为在金融发展过程中,穷人和富人之间的收入与财富水平差距将不断收敛。第三种观点认为金融发展会加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认为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化,最有可能从金融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中获利的是那些已经在位的和高收入阶层,而非穷人和低收入阶层。
坚持第一种理论假说的学者认为,金融中介随经济发展内生形成,规模逐渐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先上升然后再下降。经济发展初期,个人加入金融中介需要支付一个固定成本,而且在使用金融中介服务时需要支付变动成本,最初只能有小部分人有能力而且愿意加入中介。加入中介之后,可以获得中介提供的信息收集处理以及风险分担服务,从而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分配差距因而扩大。其他在中介之外的个人,在积累足够财富的情况下,也逐渐加入中介并得到更高的收入,中介规模因而逐渐扩大。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金融中介,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将缩小。因此随着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不平等呈现倒U型变化。(GreenwoodandJovanovic,1990)
但是,Clarke、xu&Zou(2003)运用全球91个国家1960~1995年的数据对金融部门发展和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会显著降低一国收入分配差距,Greenwood&Jovanovic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的!倒U?假说未得到证实。他们还发现,如果金融发展使得劳动力转入现代产业部门的壁垒降低(例如提供贷款支持),那么,随着现代产业部门比重的上升,收入分配差距会拉大。其结果是在现代产业部门比重更高,金融发展程度也更高的经济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要高于那些不同时具备!两高?比例的经济。具体到金融发展降低收入分配差距的机制上,学者们认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穷人的储蓄提供了机会;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穷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流动性有利于缓和贫困家庭的信用约束,允许他们做高回报的投资,如人力资本投资。(PaulHoldenVassiliProkopenko,2001;Beck,Demir??guc-KuntandLevine,2004;JeanneneyandKpodar,2005;L,iSquire和Zou,1997)
我国学者持第三种观点的居多。章奇等(2003)在分析中国的金融体系影响城乡收入分配机制的基础上,用银行信贷占GDP比例来衡量各省金融中介发展水平,对中国各省的银行信贷和城乡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以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信贷水平所衡量的金融中介发展显著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而且金融机构在向农村和农业配置资金方面缺乏效率,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占GDP比重)和所有制结构(非国有工业产值占国有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变动,并不能改变金融中介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负面作用。温涛等(2005)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关系直接替代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姚耀军(2005)对以银行信贷占GDP比重所衡量的金融发展水平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我国金融发展显著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杨俊等(2006)经过分析也认为我国金融发展显著扩大了全国、农村以及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程度。陈琦、田岗(2004)一文中考证了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域集聚现象,他们通过构建地区金融发展综合指数来考证我国政策导向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区域集聚现象,并对京、津、沪、粤四地的金融发展作结构性分析并进一
步探讨,结论是我国区域间金融发展的差异必将拉大地区间的经济增长差距,当差距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到地区经济、金融的集聚格局。
金融发展理论自成体系,为发展中国家金融运行建立了整体框架,解决了金融发展如何作用于经济发展的问题,而从功能角度研究金融发展时,由于功能比其他金融要素更具稳定性,更体现长期性、整体性和客观性,这为后人进一步分析区域金融与经济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但是金融发展理论只偏重于研究金融动态特征的纵向运动问题,即金融在国民经济系统内的运行;却忽视考察金融的横向运动问题,即金融的地域之间运动问题。而金融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它的运动具有区域选择性,这是金融资源的本质属性。金融发展理论忽视!金融的区域性?这一缺陷,导致金融发展理论无法从根本上解释金融区域化现象,如在研究地区收入分配差距与金融发展时,只局限于金融发展影响收入分配上,但并未深入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和途径。这样的研究结论无法指导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降低金融脆弱性和维护金融安全的同时,如何促进区域金融成长。
二、引入地理因素的金融流动研究
当金融发展的研究深入到区域层面,研究者要使用空间和地理视角来考察区域金融问题,这便是近年来兴起的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从目前来看,金融地理学越来越关注某一微观金融主体的具体分析和地理学表述,帮助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微观金融主体的地理分布及其流动演化,旨在恰当解释服务业和金融中心的集聚过程。
David(1998)采用新的方法对14个国家跨境资金流动的数据进行分析。他构建的模型将资产组合、资产交易和国际宏观经济相结合,指出总资本的流动取决于流入国或流出国的市场规模和交易成本,而信息和交易技术在其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距离代表某些信息成本,其它变量则明确代表了国内外信息的传输和不对称性以及交易的效率。研究的结论对资产交易理论意味久远,即信息的地理分布是国际之间金融交易的主要决定因素。
Clark(2003)讨论了全世界时空范围内金融的流动。利用从BIS和世行获得的官方数据绘制金融流动情况的地图,将重要市场的流动联结起来成为24小时交易圈(东京、纽约、伦敦市场)。时间和空间、流动和贸易、跨越时空的金融机构的交叉和核算都是理解金融流动的重要要素。Leyshon和Thrift(1997)以及Martin(1998)则深入分析了货币怎样流动、它如何将远距离的地区联系在一起、如何成为资本主义运转之轮的润滑剂等问题。
很多学者是从信息以及交易成本角度来讨论金融流动的。Portes和Rey(2000)探讨了股权资本跨界流动的决定因素。两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交易流动的最主要决定因素为市场规模、交易效率和距离,距离和交易呈负相关关系。提出!距离大致上可以代表信息的不对称性##在我们样本里,多样化以及逐利动机都完全处于信息效应的支配之下。国际资本市场并非无摩擦##市场分割主要可以归因于信息不对称,仅有很小的一部分可归因于交易成本?。可见原有的货物模型主要强调资源禀赋、相对优势和自足价格,而现在则多转型为差异化资产、交易成本以及信息不对称模型。
虽然存在大量的强调信息不对称的金融文献,但多集中于组合资产选择和资产定价,而不是证券交易量。Gehrig(1998)在特殊的地理背景下处理信息,研究了金融中心在处理信息时所起的作用,表明了金融活动的强度同该地区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的密度相关。Gehrig认为,在某一金融中心,面对面地交流和电讯方式是互补的,但他没有把这一观点同交易流联系起来。Hau(1999)通过交易人数研究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他发现了信息的不对称对做市行为的地理分布以及国际投资组合管理的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很多学者认为地理的概念不再重要,但上述的研究从不对称信息角度提出了相反意见。金融地理学的思想和理念为我们考察金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如果借用地理学上常用的地图工具,将金融资源的分布、流动绘制在区位地图上,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金融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其演化,可以观察到较长时期内金融资源的集中和扩散、金融格局的变迁等,可以利用金融地理学的信息腹地理论,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发挥金融中心的扩散效应,为同质区域和异质区域的金融合作奠定基础。
三、产业经济学视角的金融集聚效应研究
金融流动的结果是,金融服务产业以集群的形式出现并形成金融中心(Pandit,2001)。经济史学家Gras(1922)提出了都市发展阶段论。他考察了都市发展为内地经济服务应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第二阶段是工业;第三阶段是运输业;第四阶段是金融业。他认为,金融业的发展处在都市发展的最高阶段,而且具有更大的集中度。许多研究者正是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根基,开始研究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有关产业集聚理论的研究较多,相关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也相对较为成熟,特别是在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区域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更有借鉴意义。
一般认为金融中心的金融机构集聚能够提高跨地区支付效率和金融资源跨地区配置效率,节约周转资金余额、提供融资和投资便利,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Kindleberge,1974),促进各金融机构及各行业的信息交流,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网络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实现规模经济(Pak,1999)。
最近,随着金融服务的日益信息化,经济学家们则更多地从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分析金融中心的集聚效应(Porteous,1995,1999;Mar??
tin,1999;Thrift,1994;Corbridge,Thrift,andMar??tin,1994),认为金融集聚可以获得!信息外在性?,即金融机构的集结能使区内企业于信息量倍增中获益。如Bossone等(2003)的研究还表明,金融中介(信息提供商)的参与,使得投资者与通过银行借贷而经营的企业家之间信息交流充分,从而提高了整个价值投资链的利润。金融中介在提供投资活动信息的同时,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定价分享一部分利润。对于支付手段复杂而且信息灵敏度高的股票和金融衍生工具来说,投资者和券商在地理位置的接近有利于掌握更加丰富的金融信息。然而,信息溢出对于信息不敏感的金融工具,或者流动性强竞争自由度高的金融市场,影响不大。
80年代后,经济地理学家试图将社会资本纳入区域经济分析的范畴,Dodd(1994)就主张以货币网络的概念来分析交易工具(即各种不同材质或特性的金钱)所依赖的、使交易发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他认为,不论涵盖范围大小,货币网络都具有五项抽象的特性,而且,是信息使这个网络连接起来,!货币网络也是信息的网络?。通过强调货币创造与交易中、信息与反身性的重要,Dodd企图使社会、政治与文化也纳入货币分析的过程。PrykeandLee通过不动产贷款证券发行的例子进一步延伸。他们对金融商品从生产设计到公开发行,以不同阶段、不同参与者的互动过程,说明金融中心因聚集产生的外部经济是社会生成的:金融生产过程中,社会互动影响利润建立;金融中心内重要的工作包括创造人际网络、以及厂商间的社群和知识,并不断重新评价潜在伙伴。因此金融生产的地理聚集是响应(社会生产的)外部性经济的结果,同时个别金融中心的特殊性(包括数量、产品/产业与社会空间相关的获利性差异)不仅给予金融生产的实践信息,也影响了其成败。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集群已经成为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由此也有部分经济学家从金融组织的微观视角来分析金融集聚的经济效应。Naresh和Gary(2001)分析了金融机构集聚的机理,认为从供应的角度看,集聚有利于获得专业化劳动力和金融机构之间的支持性服务;从需求的角度看,金融机构选址于著名的服务业集群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并且可以降低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从而有益于维持长期客户关系。Pandit?et?al(2001)深入到金融企业的不同部门,运用成长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认为,金融服务集群内银行、非寿险、非银行金融中介(信用评估、租赁、风险投资)等三个部门促进本部门金融机构的成长,对本部门具有较强集群正效应。然而这些部门对其他部门则产生较强的负外部性,从而阻碍其他部门金融机构的成长。我国学者连建辉等(2005)也指出金融企业集群使得金融机构具有区域金融创新优势、金融风险缓释优势以及生产经营效率优势等方面的竞争优势。
但在金融产业集聚的过程中,也会产生集聚负效应,使得金融活动的集聚和扩散趋势会并存。Geh??rig(1998)根据证券的流动性及其信息敏感程度研究金融活动,认为对信息较为敏感的金融交易更可能集中在信息集中与交流充分的中心地区,从而形成金融中心;而对信息不敏感却对监管成本差异更为敏感的金融交易,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与交易限制的放宽使得金融资产交易成本下降,转向于城市郊区。证明了某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集聚趋势与另外一些金融活动在地理上的分散趋势并存。Economides?and?Siow(1988)分析了市场流动性与市场进入成本的替换关系,认为,由于流动性存在,投资者一般喜欢在某一个交易场所进行金融交易,然而市场进入成本使得投资者考虑交通费用等,因此如果投资者们远离流动性好的金融市场,那么他们将愿意停留在流动性相对较弱的金融市场。我国学者潘英丽(2003)也指出,金融机构空间聚集也可能有负的聚集效应,该种效应带来的不经济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信息成本的增加、时区的差别、昂贵的办公楼租金和市场供给能力出过剩导致金融业的过度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以上研究都是以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理论为基础的,这种研究的理论根基较为牢靠,研究方法和结论对后人有关金融资源集中及金融中心的研究很有借鉴价值。但是,一般的产业集聚理论并不涉及!产业扩散?的,而在金融资源流动及金融中心形成过程中,伴随着金融资源集中的还有金融资源的扩散,前人这方面的论述却较为少见。另外上述研究中往往着重于不同类型金融中心的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基本上是一种静态的研究方法,缺少对其成长过程的动态考察,从而难以揭示金融集聚的动态特征。
四、金融资源论视角下对金融集聚的释义
从对金融的认识上看,前述的研究者们往往将金融认定为简单的符号、服务、中介、结构、功能、杠杠等,这并不能完整、科学地概括出当代金融的内涵与功能,而以白钦先为代表的我国经济学家提出的!金融资源论?,将金融视为一种核心性、战略性的资源,明确阐明!金融内在于经济?这一基本功能定位,切合中国实际,较为准确地概括出金融的本质属性,经济学家已在此框架下开展了有些有关金融流动、金融集聚、金融中心的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以及一定程度金融工程化的现实与理论背景下,尤其是金融亚洲危机后,白钦先(1998,2002)构建了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框架。其中的金融资源学说是建立在三个假设前提之上:金融是资源;社会、经济、金融是一复杂的复合巨系统;社会、经济、金融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在相关资源因素协调运行基础之上。金融资源学说
认为,金融资源是相对稀缺的、区别于自然资源的特殊的战略性的社会资源,并将金融资源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核心金融资源,即广义的货币资本和资金;第二层次,实体中间性资源,包括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工具体系;第三层次,整体功能性高层金融资源,指货币资本的借贷、运动以及金融组织体系、金融工具体系与现存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包括金融制度、相关的金融法规、金融标准、金融惯例、金融意识、金融信息、金融人才等。金融资源学说重视并研究金融生态环境系统,认为金融!生态性?的依据是现代金融对经济的广泛渗透、融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金融的外部性影响,金融生态系统是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金融资源论基础上提出的,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两个根本问题是金融资源的永续利用和金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持。
基于金融资源论,张凤超(2003)提出金融地域运动的概念,认为,由于金融资源在空间地域的分布表现出非均质或不连续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初始的地域差异性,引发了金融地域运动。中心城市是金融地域运动的结节点,金融资源在中心城市集聚成金融产业,而金融产业成长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各中心城市金融职能的分工,中心城市逐次递进为金融支点、金融增长极和金融中心等城市类别,承担和发挥各自的金融功能。
黄解宇、杨再斌(2006)则进一步根据金融资源的特征提出,金融集聚的过程即是货币资金、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整体功能性金融资源时空动态运动以及有机结合的过程。一定的地域空间在吸纳、动员、引导、传输、配置、开发金融资源上具有不同的能力和初始条件,在适宜的地域或空间内,金融资源通过与地域情况相结合参与地域运动凝结成金融产业,进而形成金融集聚。而由于条件、要素的地域差异,必然产生金融资源的地域流动,并向区位与其他条件优越的地区集中与聚合,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金融集聚。
金融资源理论将金融资源概括和抽象为三个紧密相关的层次,由于金融资源三层次要素的价值及作用迥异,造就了金融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多变性,从而使金融资源可以在各个层次以各种方式和形式转移和传播。虽然金融资源理论并不侧重于金融空间运动规律的深入研究,但关于金融资源流动、开发配置的简单表述,已表明金融资源具有区际高速流动、扩散、配置的内在性。以金融地理思维审视,可以说该理论揭示了金融资源具有明显的!空间运动?、!空间组织?的涵义。所以,如果从金融资源观角度界定金融集聚,可以揭示出金融集聚的动态特征,弥补前人研究金融集聚时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另外借鉴金融资源理论,重视金融生态环境的研究,在衡量地区金融集聚时引入金融生态指标,也可以更加完整地彰示地区金融资源的发展状况。
五、前人研究成果的简要总结和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我们发现前人的成果已对金融集聚、区域金融业发展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有所论述,为继续探讨金融集聚问题开拓了广阔的空间,相关研究成果可归纳如下:
1??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以及畅通无阻的传导机制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进而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及长期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可以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及其结构。而金融体系天生的不完善性(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和金融压制政策所引起的扭曲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2??对于地区收入分配差距与金融发展的关系,经济学者们有争论,特别是国内外的学者对此观点差别较大,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各地金融发展水平差异是造成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地理学明确了金融信息和金融法规体系具有地域差异性,解释了以资金为核心的金融流动或集聚倾向的原因,考察了市场、银行、证券交易所、保险等方面的地理特性,认为定位良好、政策优越的国家或地区,能增加货币流的集聚程度。其思想和理念为我们考察金融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论,能解决!金融?与!地理?相结合的逻辑命题问题。
4??从金融基本属性出发,由于金融资源突出的层次特征,决定了金融地域运动在层面丰富的镜像里进行,形成不同金融职能等级的城市,即表现为不同层次的金融集聚,这是依据空间思维动态地揭示出金融参与区域运行的驱使力,丰富了区域金融的研究。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尽管前人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传统的金融发展理论忽视金融的区域特征,无法从根本上解释金融区域化现象。金融发展理论突出金融的技术!工具?定位,一般以货币和市场作为金融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出发点,建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金融市场理论体系,而区情、条件、类型在研究过程中却被一般化地抽象掉,这种忽视和脱离!地域特征?的研究导致了许多研究成果缺乏应用价值。
(2)现有以产业集聚为基础的金融集聚理论,往往强调分析金融资源集中(如形成金融中心)的作用,却忽视了金融资源应具有集中和扩散的双重可能,其相应的经济效应还应包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3)直接以金融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作为对象的研究较少,而深入到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
下载地址:58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_研究综述.Doc
【】最新搜索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_研究综述
被音MAD众称之为导师的人是谁?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持续提升计划
31国外客户搜索习惯
初中历史实践研修成果
CAD考试样题库 全
当代管理理论的各主要流派的特征以及发展
15个早教区域
关于实现控制的时间性要求的表述
等额选举选票
本文关键词: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5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85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