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学习“十八大”精神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年

发布时间:2017-01-06 10:19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学习“十八大”精神与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年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

刘邦凡  

【摘要】:国外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以1826年德国杜能《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第一卷)的出版为标志的区位论。但真正在现代区域经济研究领域比较成型的成果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赫希曼的"核心与边缘区理论"和伊萨德的"国家干预政策"。随后至今,国际上关于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基本上围绕三个领域展开:一是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与区域内地区间的均衡发展问题,重点研究区际关系;二是针对特定地区的经济开发问题研究地区发展战略和综合布局;三是关于区域经济研究中的数学模型问题。但是,国外少有直接针对本课题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查阅到直接论述本课题的文献。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一般性研究。主要针对世界经济一体化及欧盟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一体化的实践及其成因、发展与对策的研究。二是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1)京津冀区域空间一体化研究。2)京津冀区域产业一体化研究。3)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研究。4)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其它层面研究。三是基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研究。这一主题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点和重点。目前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与专业著述还不多。有关研究认为,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是推进河北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也是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键。但目前的相关研究缺乏全面性,在重点问题上也不够深入和细致,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或系统的成果。

【作者单位】: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与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2BJY005;负责人:刘邦凡)支持
【分类号】:F127
【正文快照】: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评国外经济学家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最初可以追溯到以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和农业地理学家杜能的著作《农业和国民经济中的孤立国》(第一卷)出版为标志的区位论。但真正对现代区域经济研究产生较大影响的成果主要有: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缪尔达尔(G.My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唐茂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与前景展望[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5年05期

2 杨冬梅;李春成;赵莉晓;;京津冀都市圈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6年02期

3 魏然;李国梁;;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12期

4 陆军;论京津冀城市经济区域的空间扩散运动[J];经济地理;2002年05期

5 武志惠;徐扬;申金升;;京津冀地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J];物流科技;2007年04期

6 叶卫平;;京津冀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年03期

7 蔡洋 ,胡宝民 ,霍胜泽;新经济条件下的京津冀区域合作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年04期

8 赵奇伟;张诚;;区域经济增长与FDI技术溢出: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曼;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敏;关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2 王丽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良亮,屠梅曾;西方区域发展理论及对中国区域开发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3期

2 方大春;郑垂勇;;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对后发县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8期

3 赵锦域;王青;;对加快发展西部县域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8期

4 李文蕙;试论皖东地区经济区划及空间结构与过程模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5 聂华林;李长亮;;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增长理论分析[J];北方经济;2005年16期

6 孙铁良;;环渤海城市群一体化的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7 田明华,翟中齐;影响林产工业区域布局的因素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1期

8 宋继清,李晓澜;两种视角下的二元经济[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王守法;王云霞;;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静爱,苏筠,刘目兴;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崇举;;市场经济条件下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陈新力;;采取三大战略突破西部经济发展的三大障碍[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家新;;关于发展创意产业的建议——以武汉东湖高薪区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陈晓永;;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与河北建设沿海强省的路径选择[A];“科学发展观与沿海经济”高层论坛暨省专家献策服务团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玉林;何冰妮;李佳;;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的湖南产业结构演进实证分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小雷;;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的再生[A];2005年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王士君;宋飏;;论经济地理学的区位观[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8 徐晓红;陈忠暖;史铁丑;;“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与经济发展辐射理论分析[A];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05年年会专辑[C];2005年

9 刘祖斌;;区域系统决策分析中的依存属性准则研究[A];第八届中国青年运筹信息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陈绍军;荀厚平;;水库移民与区域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之探讨[A];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世峰;大城市边缘区的形成演变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余欣荣;鄱阳湖区开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3 李炜;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金融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4 阳昌寿;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5 马海霞;体制转轨中的区域传递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许健民;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湿地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7 兰天山;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李建华;中国转型期的区域经济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9 史安娜;国民经济发展对水利的宏观及微观需求预测分析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10 周应华;中国新时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伯强;成都工业园区发展思路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2 李治国;中原城市群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闫凌州;政府主导京津冀科技创新联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4 葛海燕;高速公路项目社会影响分析与研究[D];长安大学;1999年

5 姚永春;高速公路产业带形成机理及其边界划分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1999年

6 王琼;个旧市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替代产业选择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0年

7 黄荣来;物流生成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00年

8 寇团明;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及其发展研究——兼论陕西段道路运输战略地位与作用[D];长安大学;2000年

9 张伟;从产业聚群角度对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10 欧向军;宁夏中南部地区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晓波;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2 李宝元;人力资本约束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周立新;人力资本配置的系统研究[J];商业研究;2003年08期

4 宁建新;现代物流发展与物流运作一体化——我国物流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J];商业研究;2004年04期

5 俞梅珍;论中国人力资本配置机制的变化与完善[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唐志红;区域层次上的产业竞争力剖析[J];财经科学;2003年06期

7 任旭华;浅析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J];财经科学;2003年S1期

8 陈林生;聚集效应、中心地理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财经科学;2004年01期

9 马衍军;我国教育投资配置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11期

10 刘莹;辽宁省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陆江;;建设天津北方国际物流中心的几点思考[A];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参阅(2006年)[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清泉;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雷晓康;公共物品提供模式的理论分析[D];西北大学;2003年

3 徐明生;人力资本计量及优化配置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吴伟;公共物品有效提供的经济学分析[D];西北大学;2004年

5 王川兰;经济一体化过程中的区域行政体制与创新[D];复旦大学;2005年

6 吴超;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研究[D];中山大学;2005年

7 谢晓波;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06年

8 陈艳;欧洲治理与制度变迁[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9 李建勇;中国省级政区利益冲突机理分析及其应对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何永贵;基于循环经济的梯度推移和扩散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舒;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看CEPA对粤港经济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房明华;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库存管理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4年

3 常峰波;城市物流系统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张翼;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与发展[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闫凌州;政府主导京津冀科技创新联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6 刘月;中国政府治理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7 王慧轩;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玉海国;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D];河北大学;2006年

9 王丽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10 侯晓然;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媛媛;孙文生;;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10期

2 崔和瑞;;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及发展对策[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年05期

3 李娟;;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J];中国城市经济;2005年05期

4 刘新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概念与原则[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刘学敏;;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与“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比较分析[J];港口经济;2010年03期

6 刘西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设想[J];经济论坛;2005年22期

7 张建峰;;城市化与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姚腾霄;;京津冀区域经济情况下的北京私营经济发展问题[J];科技信息;2007年06期

9 陈凤新;张杰;付荣霞;;京津冀区域产业集群协调发展问题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8年07期

10 于刃刚;;推进京津冀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意义与对策[J];城市;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清;宋丽霞;马建兵;;浅议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晓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问题和对策[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谷立霞;;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新建;;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几个概念与原则[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绵涛;;浅析廊坊如何在京津冀一体化趋势下加速崛起[A];2010·中国·廊坊基于都市区辐射功能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同城全面对接暨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C];2010年

6 张子睿;周静;张萍;刘晏辰;;京津冀区域图书产业营销战略探析[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郑林昌;;加快河北省融入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A];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年

8 任洪源;;京津冀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协调机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铭洋;;关于轨道交通对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的理性思考[A];京津冀城市集群发展与廊坊市域经济定位的延伸研究——第五届环渤海·环首都·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10 于刃刚;;推进京津冀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意义与对策[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志远;[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张许峰;[N];河北日报;2011年

3 本报实习生 徐万佳;[N];中国旅游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建刚;[N];中国改革报;2010年

5 天津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副主任 罗亭;[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杨仕省;[N];华夏时报;2010年

7 海杰 宋霜;[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8 沈强;[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9 记者 何会文 实习生 佟迎宾;[N];天津日报;2010年

10 通讯员 靳彦丽 记者 李燕;[N];中国组织人事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宇;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构建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2 张心淼;中国人才区域流动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吴航;经济全球化中的东亚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4 彭际作;大都市圈人口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凤玲;日本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林丽华;独联体演进态势的交易成本视角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8 陈晓文;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与环境[D];青岛大学;2007年

9 何谦;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中日韩经贸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10 王玉玮;欧共体与GATT/WTO的法律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慧娟;基于边界效应的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2 郑宏;京津冀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3 苏文卿;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4 李婷;南北合作型自由贸易区及对中国的借鉴[D];武汉大学;2005年

5 余实;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经济园区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赵辉;行政协议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刘春梅;区域经济一体化态势下的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张浩;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省级政府间关系协调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志华;NAFTA农产品贸易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何莉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背景下的广西边境贸易发展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5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35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e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