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中国制造业就业密度空间差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6 18:08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就业密度空间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经济开放,对内解放制度束缚,在短短30多年间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但与此同时,在辽阔的国土空间上,却呈现出俞加复杂的空间经济差异与空间格局,并且随着时空变迁,呈现不同的特征,国内外学者也越来越重视与关注中国空间经济差异的研究。在诸多针对中国经济的空间差异研究中,普遍认为工业发展对地区差距的贡献份额较大,且从属工业的制造业部门本身就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门。本文由此选定中国制造业作为识别区域经济空间差异的研究对象,分析制造业的就业空间差异与分布特征,及其规划与布局,有理由认为正确认识以制造业就业分布为基础的产业分布,有利于产业规划的制定与实施。那么,自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区域发展政策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就业空间差异表现出怎样的时空变化特征?我国制造业经济总体呈现哪些空间差异及时空特征?如何在兼顾公平与减小差异的前提下推进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并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与战略?本文围绕上述间题,以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与分析框架,结合相关空间测算与空间计量模型,通过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分析与研究全国制造业就业的空间差异与空间格局,可以为制定制造业产业规划、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国土优化开发提供定性与定量依据。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首先进行理论与研究文献回顾,探讨基础支撑理论与值得借鉴的各项研究文献。其次,通过相关区域空间尺度的界定、中国行政区划与研究区域的说明,选择2003年、2008年、2013年三个年份中,各区域来自经济普查的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截面数据,测算并分析中国各区域制造业就业密度的分布与简单特征。然后本文再通过标准差椭圆的空间统计工具,更具体的测算中国制造业就业分布的空间差异与空间格局的时空特征、重心变迁与演化规律。其次,本文承袭以上分析基础,通过区域密度方程的空间计量模型,确定了各局域制造业中心与其影响范围,及其各局域制造业就业中心的发展模式,讨论其呈现的时空特征与演化趋势。本文综合的结论认为:(1)沿海-内陆分异、梯度分明和多中心特征是中国经济密度增长的重要特征。“核心-外围”的制造业就业分布的空间格局清晰可见;(2)集聚效应明显,但集聚主导,扩散并存。集聚与扩散效应是塑造中国经济密度格局的典型过程,由就业密度反映的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已初具形态;(3)局域制造业就业中心与多层级“核心-外围”结构存在。从总体格局来说,的确是单一就业中心结构,但从局域空间格局来说,形成局域多层级“核心-外围”的结构与扩散效应影响,各局域形成各自就业中心。且制造业局域就业中心影响范围不一,对其周围区域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别。本文最后章节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综合认为区域经济政策作为一个有力的手段,应当利用政策资源在空间配置的手段来弥补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但同时要注意均衡与非均衡增长的平衡,避免区域间制造业结构趋同,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同时,要注意不同区域不同制造业发展特征,注意区域差异与融合过程中的现实和规律,不应该去盲目地推行区域均衡或扩散政策履行“一区一策”政策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政策作法。
【关键词】:制造业 空间差异 就业分布 就业密度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4;F249.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9
  • 1 引言9-13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1.1.1 选题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结构安排11
  • 1.3 研究方法11-12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可能性12-13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13-30
  • 2.1 主要概念界定13-18
  • 2.1.1 空间差异13-14
  • 2.1.2 制造业14-15
  • 2.1.3 经济密度与就业密度15-16
  • 2.1.4 区域空间尺度16-17
  • 2.1.5 中国现实行政区划17-18
  • 2.2 空间差异的理论基础18-24
  • 2.2.1 区位理论18-19
  • 2.2.2 区域均衡与非均衡理论19-21
  • 2.2.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1-24
  • 2.3 制造业空间差异的研究24-25
  • 2.4 就业密度与区域密度方程的研究25-26
  • 2.5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历程26-27
  • 2.6 评述小结27-30
  • 3 中国制造业就业密度测算30-39
  • 3.1 就业密度30
  • 3.2 研究区域30-31
  • 3.3 数据来源31-32
  • 3.4 各区域制造业就业密度测算与差异分析32-37
  • 3.4.1 各区域制造业就业密度32-36
  • 3.4.2 与其它文献的研究异同36-37
  • 3.5 本章小结37-39
  • 4 中国制造业就业密度空间分析39-49
  • 4.1 标准差椭圆39-41
  • 4.2 中国制造业就业密度标准差椭圆测算41-45
  • 4.2.1 重心的迁移42-44
  • 4.2.2 标准差椭圆空间变化44-45
  • 4.3 中国制造业就业密度的空间差异分析45-46
  • 4.4 本章小结46-49
  • 4.4.1 区域间“核心-外围”的差异与集聚效应的强化46-47
  • 4.4.2 多层级“核心-外围”结构存在与扩散效应47-49
  • 5 中国制造业局域就业中心空间差异分析49-58
  • 5.1 制造业局域就业中心49-52
  • 5.1.1 局域就业中心的检验49-50
  • 5.1.2 局域制造业就业中心发展模式50-51
  • 5.1.3 空间距离说明51-52
  • 5.2 中国制造业就业密度局域就业中心识别52-54
  • 5.3 中国制造业局域就业中心发展特征与空间差异分析54-56
  • 5.3.1 局域就业中心特征54-55
  • 5.3.2 局域就业中心空间差异分析55-56
  • 5.4 本章小结56-58
  •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58-61
  • 6.1 主要研究结论58-59
  • 6.2 政策建议59-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4
  • 附录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体雁;张晓欢;赵作权;;东北地区就业密度分布的空间特征——基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经济地理;2012年10期

2 梁琦;;关于空间经济研究的若干认识[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3 钱学锋;梁琦;;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发展不平等吗——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进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安虎森;蒋涛;;块状世界的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点评[J];南开经济研究;2006年05期

5 路江涌;陶志刚;;中国制造业区域聚集及国际比较[J];经济研究;2006年03期

6 刘安国,杨开忠,谢燮;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比较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7 谢燮,杨开忠;新经济地理学模型的政策含义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3期

8 张吉鹏;新经济地理学与中国产业地理集聚——兼评杨宝良的《外部经济与产业地理集聚》[J];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03期

9 朱华友,丁四保,高斌;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对经济地理学范式的修正[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6期

10 郭利平,沈玉芳;新经济地理学的进展与评价[J];学术研究;2003年07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就业密度空间差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2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2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8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