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集聚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7 15:04

  本文关键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集聚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基础设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其对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基础设施可以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其它相关产业的带动促进作用也尤为明显,可以有效地促进资金和人才在区域内的聚集,从而对区域内以及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形成基础设施投资的集聚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投资的作用功不可没,特别是基础设施投资。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公共基础设施空间结构失衡问题也日渐凸显。另外,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内以及周边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对一些地区的刺激作用显著,而对另外一些地区效果甚微,有的甚至产生了反向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低下。概括而言,基础设施投资集聚效应的区域分布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在投资力度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程度的“两极分化”现象,使得基础设施投资分布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区域特征,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的比较完善,经济较发达,中部次之,西部较为落后,这种先天性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效果高低不平。第二,基础设施发展中的空间结构性矛盾阻碍投资效率的发挥,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作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基础设施投资的效率问题一直严重阻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拉大了地区之间巨大的贫富差距,如果不迅速合理地加以调整,这必然会引发各类民生问题,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阻碍和谐社会建设。本文以我国省级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集聚效应为研究对象,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具体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私人投资以及就业效应。在以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为重点的大背景下,合理安排投资的区位选择,充分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积极效应,为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提供重要的政策建议。全文共6章,第1章导论,第2、3章是本文的研究基础,第4、5章是本文的实证核心,第6章是全文结论和政策建议。具体而言,第1章为导论,提出研究问题的背景、意义,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进行了介绍。第2章为文献综述,介绍了国内外在基础设施投资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的文献,并进行总结和评价。第3章为理论分析,通过对基础设施投资相关理论的梳理和总结,为本文的研究内容构建一个理论基础。第4章为基础设施投资集聚效应的存在性检验,基于2003-2013年的数据,利用VAR模型对我国31个省级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产出、私人投资和就业效应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检验,证明在我国的确存在基础设施投资的集聚效应。第5章利用边际值定量比较了我国31个省级地区基础设施投资的集聚效应,并构建了影响因素模型对其进行了解释,结果发现产业结构、经济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金融市场、科学技术以及消费习惯这六个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基础设施投资的集聚效应。第6章在之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基础设施 投资 集聚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8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1 导论9-13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9-10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10-11
  • 1.2.1 研究思路10-11
  • 1.2.2 研究方法11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11-13
  • 1.3.1 研究创新11-12
  • 1.3.2 研究不足12-13
  •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3-17
  • 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3-14
  • 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14-17
  • 2.2.1 关于产出效应的文献综述14-15
  • 2.2.2 关于私人投资效应的文献综述15-16
  • 2.2.3 关于就业效应的文献综述16-17
  • 3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集聚效应的理论分析17-26
  • 3.1 基础设施投资产出效应的理论基础17-20
  • 3.1.1 投资乘数理论17-19
  • 3.1.2 内生增长理论19-20
  • 3.2 基础设施投资私人投资效应的理论基础20-24
  • 3.2.1 挤出效应理论20-23
  • 3.2.2 挤入效应理论23-24
  • 3.3 基础设施授资就业效应的理论基础24-26
  • 3.3.1 有效需求理论24
  • 3.3.2 公共产品理论24-26
  • 4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集聚效应的存在性检验26-46
  • 4.1 数据说明及平稳性检验26-28
  • 4.1.1 指标选取及样本选择26-27
  • 4.1.2 单位根检验27-28
  • 4.2 模型的建立28-38
  • 4.2.1 滞后阶数的确定28-31
  • 4.2.2 模型的建立31-35
  • 4.2.3 模型稳定性检验35-38
  • 4.3 实证结果分析38-46
  • 4.3.1 格兰杰因果检验38-42
  • 4.3.2 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分析42-46
  • 5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集聚效应的省级分布差异分析46-64
  • 5.1 我国基础设施投资集聚效应的省级分布比较46-55
  • 5.1.1 弹性值比较46-49
  • 5.1.2 边际值比较49-53
  • 5.1.3 综合比较53-55
  • 5.2 基础设施投资集聚效应的省级分布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55-64
  • 5.2.1 指标选取及样本选择55-58
  • 5.2.2 模型的建立58
  • 5.2.3 实证结果的分析58-64
  • 6 结论和政策建议64-68
  • 6.1 主要结论64-65
  • 6.2 政策建议65-68
  • 6.2.1 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区位选择的政策建议65
  • 6.2.2 关于基础设施投资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65-66
  • 6.2.3 础设施投资效率改善的政策建议66-68
  • 参考文献68-74
  • 后记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学东,李旭;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种新思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年03期

2 刘立峰,付长亭;基础设施投融资的若干问题[J];建筑经济;2001年01期

3 沈江宁;世行贷款的又一功能:为基础设施筹集建设资金[J];四川财政;2001年05期

4 袁星侯;从基础设施投资的竞争性看我国西部开发[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唐懿;夯实基础设施的基础[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1年03期

6 朱昶;西部开发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J];广西经贸;2001年08期

7 朱学东,李旭;关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一种新思路[J];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01期

8 ;我国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J];能源工程;2001年01期

9 罗光强;扩大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范围的探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未来几年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J];中国建材;200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欧阳;;谈市政基础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企业管理)[C];2014年

2 刘玲玲;孙贻超;罗彦鹤;;浅析我国环保基础设施建设[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韦丽云;;广西沿边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探析[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代英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若干对策[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5 温桃;项英辉;;促进沈阳市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侯军岐;段云娇;;北京市村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与管理研究[A];农村公共品投入的技术经济问题——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基础设施投资民营化问题研究》课题组;马秀岩;;基础设施投资民营化问题研究[A];2008年《中国投融资研究报告》科研课题论文集[C];2008年

8 陈树文;史天娇;;首都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管理创新与举措[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9 张军;;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现状与评价[A];2011年冬季CMRC中国经济观察(总第28期)[C];2012年

10 徐彦夫;谷小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启动民间投资的探讨[A];迎接新世纪——2000年长春市财政系统科研成果集锦[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舒忠诚;加快吉首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N];团结报;2007年

2 武平乐;要精益求精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及早制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案[N];洛阳日报;2008年

3 红艳;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N];内蒙古日报(汉);2008年

4 本报评论员;狠抓基础设施建设 拉动我市经济发展[N];西安日报;2008年

5 康洋 许传宝;科学统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N];解放军报;2009年

6 徐州师范大学亚非研究所所长 孙红旗;中国支持非洲基础设施建设[N];人民日报;2009年

7 复旦大学教授 俞吾金;重视“另一类基础设施”建设[N];解放日报;2009年

8 记者 孟为;北京今年预计1600亿投向基础设施[N];北京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陈忠;讨论研究基础设施建设和为民办实事项目[N];闽北日报;2009年

10 全国人大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丽兰;一定要打好知识经济的基础[N];中国企业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永民;城乡基础设施均等化供给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邓淑莲;政府与基础设施的发展[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3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4 彭清辉;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周凯;区域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蒋时节;基础设施投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8 娄洪;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9 纪玉哲;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10 田军华;基础设施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集聚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30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530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8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