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本文关键词: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趋益严峻并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带性区域差异历史渊源深厚,地带内各省区间以及省份内部不同地级市、县(市)之间的经济差异已成为区域科学、经济学和地理学不断向微观尺度推进的研究热点。苏鲁豫皖跨越我国(东部)沿海和(中部)内陆、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版图中重要的地理空间;四省地理位置毗邻,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本文以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尺度,通过数理统计和空间计量分析,力求详尽刻画新世纪以来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以期透视我国微缩版的东中部经济发展差异。本文以变异系数折线图展示苏鲁豫皖多尺度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趋势,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其县域经济进行绝对β收敛验证;从宏微观尺度的中心——外围结构与行政边界效应检验两方面刻画苏鲁豫皖县域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揭示苏鲁豫皖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同时以2000年和2010年为截面,从制度、集聚、关系三个维度选取变量对苏鲁豫皖地级市和县级两种尺度区域经济差异空间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回归及对比分析,本文研究结论如下:新世纪以来,苏鲁豫皖经济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经济增长速度自2008年以来有所放缓。四省经济差异对地理尺度较为敏感,总体表现为县域行政单元地级市省区,且均呈现2007年之前较大幅扩大之后较小幅度缩小的变化趋势。绝对β收敛验证的空间回归结果表明,苏鲁豫皖县域经济于2000-2007年间呈现微弱发散趋势,且2007-2013年并无经济收敛。总体而言,新世纪以来,苏鲁豫皖三种地理尺度下的区域经济差异均有扩大趋势。其次,就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而言,苏鲁豫皖县域经济增长对原有经济基础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四省经济差异类型包含南北差异、东西差异以及空间圈层差异。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中心——外围结构在研究区均有所体现且呈现不同的变化特征。边界效应检验显示,安徽与江苏、东中部两省区间均有微弱一体化趋势,后者在2007年之后呈现微弱的经济收敛,河南与山东、江苏均存在明显省际边界效应。空间探索性数据分析表明,苏鲁豫皖县域经济的全局和局域空间集聚态势均有所增强;冷热点区域在各自原有区位出现空间扩张,一定程度上表明苏鲁豫皖县域经济两极化的空间结构得到强化,需引起高度重视。最后,就经济差异空间影响因素而言,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差异在不同地理尺度、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的核心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其中,地级市由2000年制度维度下的投资市场化和集聚维度下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变为2010年制度维度下的财政分权与集聚城市化经济,制度要素和集聚经济一直是四省地市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影响因子。分区域看,2000年时集聚经济同为东部与中部地市经济差异的核心影响变量,东部更多依赖投资市场化,中部更多依赖财政转移支付;2010年投资市场化与地方化经济对东部地市已无显著影响,而投资市场化对中部地市的影响得到体现。县级尺度经济差异的核心影响因素主要为经济要素投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口集聚程度财政转移支付)、集聚经济维度下的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以及地理单元间经济联系,且在东中部县域无明显分异。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影响因素 苏鲁豫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义11-12
- 1.3 研究数据与方法12-14
- 1.3.1 数据来源12
- 1.3.2 研究方法12-14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4-18
-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14-15
- 1.4.2 技术路线15-18
- 2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18-26
- 2.1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基础18-20
- 2.1.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18
- 2.1.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18-19
- 2.1.3 新增长理论和新趋同理论19-20
- 2.2 文献综述20-26
- 2.2.1 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分析框架21
- 2.2.2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趋势的判断21
- 2.2.3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尺度划分21-22
- 2.2.4 区域经济差异测度指标的选取22
- 2.2.5 区域经济差异的测度方法22-23
- 2.2.6 区域经济差异的机制分析23-26
- 3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26-42
- 3.1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概况26-29
- 3.1.1 研究区概况26-28
- 3.1.2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增长特征28-29
- 3.2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差异的时序特征29-31
- 3.2.1 基于变异系数的区域经济差异演变29-30
- 3.2.2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增长的绝对 β 收敛验证30-31
- 3.3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31-42
- 3.3.1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空间格局31-34
- 3.3.2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特征34-38
- 3.3.3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38-42
- 4 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影响因素分析42-56
- 4.1 苏鲁豫皖地级市经济差异空间影响因素42-48
- 4.1.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42-44
- 4.1.2 计量分析44-48
- 4.2 苏鲁豫皖县域经济差异空间影响因素48-56
- 4.2.1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计48-50
- 4.2.2 计量分析50-56
- 5 结论与讨论56-60
- 5.1 主要结论56-57
- 5.2 可能的创新之处57
- 5.3 讨论57-60
- 参考文献60-66
- 致谢66-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仿,陈江龙;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年05期
2 高志刚;新疆区域经济差异调控初步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01期
3 张文,王声跃,陈红;云南区域经济差异模式分析与选择[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1期
4 黄雪琴,张士杰;异地城市化——缩小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原华君,王晓文;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与区域协调[J];福建地理;2004年04期
6 李小菊;李豫新;;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评述[J];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02期
7 任军;张加恭;;广东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盛婉玉;;河北省“一线两厢”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李宁娜;赵喜仓;;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分析[J];江苏商论;2007年10期
10 蒲小梅;程子彪;翟有龙;;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性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邓水兰;屠建洲;;江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金友玉;;湖北省区域经济差异综合评价及分类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暨第四届湖北科技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刘文旭;;区域经济差异周期波动理论[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艳;赵欣;;内蒙古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斌;;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协调发展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陈涛;;官僚与市场——区域经济差异的制度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8 何勇;;环鄱阳湖经济开发区发展路径研究[A];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放型经济研究[C];2008年
9 潘竟虎;;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分析——以甘肃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陈兰;;海峡西岸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与交通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兵团党委宣传部社科规划办;南北疆区域经济差异新特征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N];兵团日报(汉);2013年
2 记者 习少颖 通讯员 孙红良 刘奎书;“高铁经济”叩门武汉[N];湖北日报;2009年
3 上林县招商促进局;乘十八届三中全会春风 推动上林经济腾飞[N];南宁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周小苑;我国首次为“GDP质量”排座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彻;区域经济差异识别及预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窦玲;制度供给差异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6年
3 武春光;知识能力与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4 王启仿;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5 黄雪琴;全球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机理及其调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余军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赵桂婷;基于人力资本传导机制的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8 王再文;比较优势、制度变迁与中部崛起[D];西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爱婷;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国民经济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宁鑫;湖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3 郑周胜;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刘晶;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及调整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5 赵源祥;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6 王清国;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原因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7 李晶晶;中国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5年
8 左慧霞;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9 房会会;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10 程文明;“新常态”背景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苏鲁豫皖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