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及模式选择
本文关键词: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及模式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新兴产业技术不断涌现,产业融合在全球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并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东北地区作为建国初期的工业基地,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东北地区经济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复当年,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后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研究如何利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再度腾飞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本文一共五章,依次从研究背景、理论基础、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国内外经验借鉴和东北地区的建议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第一章绪论主要从研究背景与目的入手,界定了研究范围,并就目前国内外对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叙述,旨在说明产业融合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也指出产业融合发展对东北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重塑经济发展动力具有积极作用,也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效途径。第二章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产业融合发展的思想,并以此作为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理论,同时对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产业融合模式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简述。第三章以东北地区优势产业为例阐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且着重从产业融合发展认同度较低,产业融合的宏观环境恶劣,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驱动力不足等方面分析了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然后针对上述问题深入剖析其深层致因。第四章探讨了产业融合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日本和韩国,以及国内的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总结得出上述国家和地区主要从科技创新、法律法规保障、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促进市场融合等方面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第五章在充分研究了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从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提供保障条件和选择合适的融合发展模式四大方面,提出了完善和加快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东北地区 产业融合 实现机制 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1章 绪论11-17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选题背景11-12
- 1.1.2 选题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5
- 1.2.1 国内研究现状13-14
- 1.2.2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7
- 第2章 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17-27
-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17-20
- 2.1.1 产业融合17-18
- 2.1.2 发展机制18-19
- 2.1.3 产业融合模式19-20
- 2.2 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综述20-24
- 2.2.1 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20-21
- 2.2.2 产业集群理论21-22
- 2.2.3 产业组织理论22-24
- 2.3 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效应24-27
- 2.3.1 优化市场产品结构24
- 2.3.2 增强融合产业竞争力24-25
- 2.3.3 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25
- 2.3.4 促进传统产业创新发展25-27
- 第3章 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现状27-37
- 3.1 产业融合发展概况27-31
- 3.1.1 汽车产业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27-29
- 3.1.2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29-30
- 3.1.3 农业与生物业融合30-31
- 3.2 存在的问题31-34
- 3.2.1 对产业融合发展认同度较低31-32
- 3.2.2 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环境欠佳32-33
- 3.2.3 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33
- 3.2.4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驱动力不足33-34
- 3.3 制约产业融合发展的因素34-37
- 3.3.1 不利地区环境束缚产业融合发展步伐34-35
- 3.3.2 科技水平较低导致产业融合发展乏力35
- 3.3.3 思想观念僵化阻碍产业融合发展进程35-36
- 3.3.4 良性的市场制度缺失致使产业融合发展缓慢36-37
- 第4章 国内外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37-48
- 4.1 国内经验37-41
- 4.1.1 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源泉37-38
- 4.1.2 珠三角—“三位一体”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根本路径38-39
- 4.1.3 京津冀—市场融合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选择39-41
- 4.2 国外经验41-44
- 4.2.1 美国—高新技术渗透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41-42
- 4.2.2 日本—国家政策是保障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42-43
- 4.2.3 韩国—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力保障43-44
- 4.3 对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有益启示44-48
- 4.3.1 推动政策立法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44-45
- 4.3.2 建设融合产业园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45-46
- 4.3.3 加强高新技术应用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条件46
- 4.3.4 推进二、三产业合作是产业融合发展的持久动力46-48
- 第5章 加快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对策48-57
- 5.1 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48-50
- 5.1.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48
- 5.1.2 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政策48-49
- 5.1.3 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49-50
- 5.2 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50-52
- 5.2.1 构建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共享机制50
- 5.2.2 打造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性产品机制50-51
- 5.2.3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企业主体机制51-52
- 5.3 创造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条件52-54
- 5.3.1 大力培育融合型人才52-53
- 5.3.2 加大产业融合财政投入53
- 5.3.3 积极发展产业融合服务机构53-54
- 5.4 选择合适有效的融合模式54-57
- 5.4.1 采用创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的融合发展模式54-55
- 5.4.2 以产业园区为依托的地域融合发展模式55
- 5.4.3 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模式55-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2
- 作者简介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创新融合:加快文化与相关产业对接[J];宁波经济(财经视点);2012年03期
2 ;河南洛阳:力推休闲旅游 促多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乡镇企业;2012年04期
3 卢凤萍;张骏;;旅游产业与电影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年05期
4 熊世伟,彭再德;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 构筑上海产业新体系[J];上海综合经济;2001年08期
5 吴少平;产业创新升级与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径[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赵永辉;;产业融合发展: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J];浙江经济;2008年20期
7 石培华;;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与重点[J];旅游学刊;2011年05期
8 杨其广;;金融如何融合文化[J];中国金融家;2012年04期
9 吴金艳;;南宁市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对策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年07期
10 付瑞红;;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J];经济师;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学成;;基于产业融合发展实践的旅游业属性与特征研究[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4年
2 武义青;张云;刘雪梅;;环京津地区观光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策略[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许海峰;李佑才考察云贵文化与旅游发展[N];湖北日报;2011年
2 地区旅游局;推动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N];阿克苏日报(汉);2011年
3 本报记者 马蕊 实习生 王红霞;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N];榆林日报;2012年
4 谢贤伟;写就产业融合发展大文章[N];福建日报;2013年
5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李友志;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N];湖南日报;2013年
6 特约记者 陈瑞;我州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步履铿锵[N];三江源报;2014年
7 见习记者 李玺;坚定不移走好产业融合发展之路[N];遵义日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张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N];绵阳日报;2014年
9 郭贵领 王立岗;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N];河北日报;2014年
10 杭州市发展研究中心 项辉 王胜楠;推动文创产业与智慧产业融合发展的3条建议[N];杭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伟军;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明高;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智慧;河南信阳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5年
2 姚云贵;武陵山片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效益评价研究[D];吉首大学;2015年
3 周静;我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4 李振军;吉林省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吴雪;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及模式选择[D];吉林大学;2016年
6 刘雪婷;中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兴刚;吉林省汽车与石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8 徐婕萍;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邓莹璐;桂林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10 赵磊;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东北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及模式选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8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628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