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引领人们对城市土地节约集约给予更多的关注,但是结合区域城市化进程及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状况来给予关注的研究较少。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是统筹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安徽省是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份、中部崛起战略省份和粮食生产基地的考虑,本文将研究区域着眼于安徽省。综合评价、效率测度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分析其影响因素,不仅可以助推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更能为国家实现中部崛起、区域的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本文首先在理论概述部分,界定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详细阐释了利用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安徽省整体及16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为载体,创建科学化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安徽省城市化进程与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在实证论证上本文分为三步:第一步,采用2013年安徽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进行综合评价;第二步,运用DEA传统基础模型BCC和Malmquist指数测度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通过效率分析、规模报酬分析与松弛变量分析三个方面了解安徽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投入产出水平及不足之处;第三步,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构建以2004-2013年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效率为因变量,各评价指标为解释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政策制度重视、监督、考评与生态文明建设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2007-2013年,安徽省紧跟全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处于加速期。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趋势分析上,安徽省城市土地人口承载力正在增强,经济发展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但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上,公共设施用地不足、工业用地及仓储用地过多。从总体评价来看,决定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从利用效率测度来看,安徽省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区域差距大,合肥、铜陵、芜湖、马鞍山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优于其他城市。提高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不能仅依靠固定资产投资、劳动要素的投入,同时还需兼顾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在投入产出上拒绝浪费。从影响因素分析上来看,与总体评价相一致,经济因素是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水平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但是在社会政策因素上,安徽省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备性不足,土地规划的宣传引导作用较弱。
【关键词】:城市化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综合评价 数据包络分析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0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3
- 一、研究背景11-12
- 二、研究意义12
- 三、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2-13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研究思路13-15
- 一、研究内容13-14
- 二、研究方法14
- 三、研究思路14-15
-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15-20
- 一、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15-17
- 二、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17-20
- 第二章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概述20-28
- 第一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20-21
- 一、土地集约利用内涵20
-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20-21
- 第二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利用规律21-24
- 一、地域空间分布规律22
- 二、距离空间分布规律22-23
- 三、时间空间分布规律23-24
- 第三节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24-28
- 一、经济发展因素24-25
- 二、社会因素25-27
- 三、生态因素27-28
- 第三章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28-34
- 第一节 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现状分析28-30
- 一、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现状28
- 二、安徽省工业化发展现状28-29
- 三、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9-30
- 第二节 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现状30-34
- 一、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现状30-31
- 二、安徽省土地集约利用趋势分析31-34
- 第四章 构建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34-42
- 第一节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构建34-36
- 一、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原则34
- 二、构建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34-36
- 第二节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36-42
- 一、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36
- 二、数据包络分析法36-40
- 三、逐步回归分析法40-42
- 第五章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42-53
- 第一节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42-47
- 一、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42-44
- 二、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综合评价44-46
- 三、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聚类分析46-47
- 第二节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评价47-50
- 一、效率分析47-48
- 二、规模报酬分析48
- 三、松弛变量分析48-50
- 第三节 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50-53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53-56
- 第一节 主要结论53-54
- 第二节 对策建议54-56
- 参考文献56-59
- 附录59-61
- 致谢61-62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华东;;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港口经济;2006年03期
2 董秀茹;石水莲;王秋兵;;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综述[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06期
3 张统生;李宏军;李东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1期
4 李彦;欧名豪;陈哲;;基于系统观点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年01期
5 陈静;付梅臣;张伟;华蓉;陶金;;南堡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6 袁旭东;武泽江;凌鑫;王亚文;;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9年04期
7 童恋;袁旭东;;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有关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8 白雪;;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年07期
9 马艳萍;;浅析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9期
10 李春华;李宁;江莉佳;张飞;;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11年2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炯;;对土地集约利用有关问题的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袁新国;;开发区再开发土地集约利用策略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3 陈玮;;土地集约利用规划管理探讨[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4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第38分会场、科学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论文集[C];2005年
5 曹蕾;邱道持;田水松;;重庆市渝北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空间格局分析[A];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5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土地节约利用——2006中国科协年会12专题分会场第4单元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邱鹏飞;雍国玮;罗永刚;吴宁;申京诗;;城市化进程中四川省土地集约利用的探索与实践[A];庆祝中国土壤学会成立60周年专刊[C];2005年
8 吴荣钱;;彻底推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赵小敏;于少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聂燕军;任春艳;;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咨询服务[A];房地产咨询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帅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我市居西部十市第三[N];贵阳日报;2006年
2 高晓宇 彭楚舒;促进土地集约利用[N];湖南日报;2006年
3 记者 胡志喜 韩亚卿;湖北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来建强;福建对84个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黄穗诚;广东完成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N];广东建设报;2009年
6 张f 兰波 徐维锋;东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更新成果全部通过验收[N];东营日报;2010年
7 王婷;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启动[N];中国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彭建基 通讯员 梁毅娟 刘强;加强土地集约利用 加快“两化”进程[N];西江日报;2013年
9 记者 董少华 实习生 王玉;我区各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率高[N];新疆日报(汉);2013年
10 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 石忆邵;土地集约利用再思考[N];东方早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湘;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王长坤;基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3 刘玲;功能平衡目标下城市住宅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海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土地集约利用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5 江立武;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动态评价及潜力预测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吴苓;城市近郊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吴郁玲;基于土地市场发育的土地集约利用机制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苏斌;GIS支持下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9 宗毅;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王广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其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可;贵州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4年
2 李欣欣;低碳视角下的重庆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付鑫;基于PSR模型的沈阳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陈威;经济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曾海三;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6 任静;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7 邓娅杰;小城镇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8 曹志超;西安市高校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9 杨姝漫;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邓梦雪;生态农业县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协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30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293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