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区域经济论文 >

扬州地理区位变迁与经济发展分析

发布时间:2021-02-07 14:43
  区位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核心。准确的区位分析对于明确区域发展优劣势,制定、实施正确的区域发展规划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现代地理区位研究无疑是现代地理学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扬州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主线,分析总结扬州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及影响因素,并在分析影响扬州经济发展区位的现状和朱来走势的基础上,从空间结构的角度对未来扬州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扬州区位的历史变迁,导致了扬州经济的历史发展经历三次辉煌,即西汉、晚唐和清初。分析影响扬州经济发展的各因素,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区位优势是相对的,在分析区位优势时要坚持动态分析的方法;交通在扬州经济的历史兴衰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未来扬州经济发展中应将交通放在重要地位;经济区是都市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扬州应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地融入发达地区的“经济板块”中去;区域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的一种重要结构,区域的发展需要以区域空间结构为依托。扬州要抓住机遇,在新一轮空间结构调整中构建符合区域发展和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的空间结构。具体包括构建宁镇扬成长三角和扬州市域空间结构优化。鉴于目前扬州经济... 

【文章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扬州地理区位变迁与经济发展分析


区域经济成长的空间模式〔9]

全图


西北至末口入淮”(如图6)〔,,护钊!!!l习峨︵l.U代图6干卜沟全图邢沟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沟通江淮之间的重要水运通道,二是有利于农田灌溉。以军事目的开凿的邢沟使扬州成为四汇五达之地,在客观上有利于扬州经济文化的发展,但由于邢沟河道不宽不深,大型兵船仍难以通行,所以吴伐齐的舟师并没有全从邢沟通过,有时还得走海路。同时,先秦、秦汉之前,我国人口多集中在北方地区,全国经济的重心也在北方,南方广大地区还是人口稀寡、荒凉落后的,“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3]邢沟并没有带来扬州经济的繁荣。(二)西汉扬州的区位环境与经济西汉初年,扬州迎来了它发展的第一次高峰。汉承秦制,在地方上首推郡、国并行的双轨制

大运河,扬州


河水东行汁渠,再从商丘东南行至盯胎北入淮。此渠唐代又重加开蜚,更名为广济渠,成为江、淮至中原的主要通道。在开通济渠的同时,又征发淮南民工十余万人,开拓邢沟,白山阳(今淮安)至扬州入江(如图7)。这次所开的邢沟,是在原河道的基础上拓宽浚深而成,诊-//溉对、叙钾气石声阳洛口仓一\、_钵一少七一\产一犷-坛月协都城撇’索龟匕男鼓_一,绮图7隋朝大运河全长三百多里。通济渠和邢沟,“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形成了一道两千多里的风景线,扬州附近江河上出现了“弘炯巨舰,千舶万艘”的壮观场面。它们的开发使水运枢纽的扬州显示出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更为唐代扬州空前的繁荣奠定了交通基础。大运河的开凿,使扬州处于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中枢位置上,从扬州沿运河向北可中原地区,向南则是富庶的太湖流域,沿江溯流向西是荆楚、巴蜀两个重要经济区,顺流向东则是长江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构建“宁镇扬经济板块”的几点思考[J]. 杨家栋.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1)
[2]影响县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以江苏省新沂市为例[J]. 陆树启,陆玉麒,侯立春.  经济地理. 2006(06)
[3]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J]. 闫永林.  商业经济. 2006(08)
[4]区域空间整合研究:理论演进与研究内容[J]. 陈晓华,叶庆华.  池州师专学报. 2006(03)
[5]关于发展扬州港口经济的思考[J]. 汪浩.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6(02)
[6]唐代中后期扬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精神风貌[J]. 王涛,赵建坤.  邢台学院学报. 2006(02)
[7]三角洲顶点城市探讨[J]. 陆玉麒,李平华.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6(01)
[8]论新的交通格局下扬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J]. 李芸.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9]现代空间结构理论回顾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规律[J]. 耿明斋.  企业活力. 2005(11)
[10]扬州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J]. 尹擎,王华平.  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03)

硕士论文
[1]淮安市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D]. 王颖.南京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0223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0223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6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