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的要求,构建具有竞争力和自身优势的区域创新系统,已经成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在区域创新体系之中,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的主要阵地,在整个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此外,随着自主创新对创新资源需求越来越大,单个创新主体自身独立创新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协同创新对于创新系统中的各个创新主体来说,无疑是解决创新资源有效配置问题的最有效方式。所以,对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对于区域乃至国家未来的创新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整理,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区域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来评价创新能力,缺乏系统的结合协同环境等影响因素来对创新能力综合评价,这为本文提供了研究思路。然后在综合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主体环境、协同环境、协同绩效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结构方程对指标体系进行验证,利用Amos软件绘制结构方程图,进一步诠释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系统内部运行机制。进而结合统计数据,利用主因子分析法对全国31个省份的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归类。最后从协同环境和协同绩效两个角度分别进行主因子分析,并对协同度进行回归关联性分析,然后利用聚类分析,得出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矩阵分布图。在前文分析基础上,针对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中的不足之处,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 协同创新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协同度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6.44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4
- 第一章 绪论14-19
- 1.1 研究背景14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14-16
- 1.2.1 研究目的14-15
- 1.2.2 研究意义15-16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6-18
- 1.3.1 研究内容16-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18-19
- 第二章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19-29
- 2.1 区域创新理论19-22
- 2.1.1 区域概念19
- 2.1.2 技术创新概念19-20
- 2.1.3 区域创新系统概念20-21
- 2.1.4 区域创新系统结构21-22
- 2.2 协同理论22-26
- 2.2.1 协同概念22-23
- 2.2.2 协同理论主要内容23-25
- 2.2.3 协同创新理论25-26
- 2.3 高新技术产业研究概述26-29
- 2.3.1 高新技术产业概念26-27
- 2.3.2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理论27
- 2.3.3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评价研究27-29
- 第三章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影响因素分析29-40
- 3.1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概况29-32
- 3.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构成分析32-35
- 3.2.1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要素分析33-34
- 3.2.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要素因果分析34-35
- 3.3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内部动力分析35-37
- 3.3.1 预期创新效益驱动力35-36
- 3.3.2 内部激励驱动力36
- 3.3.3 创新文化驱动力36-37
- 3.4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外部动力分析37-40
- 3.4.1 技术发展驱动力37-38
- 3.4.2 企业竞争驱动力38
- 3.4.3 市场需求驱动力38-40
- 第四章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模型构建40-54
- 4.1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40-42
- 4.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分析42-46
- 4.2.1 SEM模型构建42-43
- 4.2.2 信效度和拟合度分析43-45
- 4.2.3 检验结论分析45-46
- 4.3 基于因子分析的协同创新能力分析模型46-50
- 4.3.1 因子分析模型46-47
- 4.3.2 因子分析过程47-49
- 4.3.3 因子分析评价49-50
- 4.4 基于聚类分析的协同创新能力分析模型50-54
- 4.4.1 聚类分析概念50
- 4.4.2 聚类分析过程50-52
- 4.4.3 聚类分析结果检验52-54
- 第五章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实证分析54-75
- 5.1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分析54-60
- 5.1.1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因子分析54-58
- 5.1.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聚类分析58-60
- 5.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度分析60-68
- 5.2.1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协同度因子分析61-65
- 5.2.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协同度聚类分析65-68
- 5.3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68-71
- 5.3.1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评价68-70
- 5.3.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度评价70-71
- 5.4 提升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71-75
- 5.4.1 推进知识创新能力提升71-72
- 5.4.2 加强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合作72-73
- 5.4.3 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73-7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5-77
- 6.1 主要结论75-76
- 6.2 展望76-77
- 参考文献77-81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81-82
- 附录二 区域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基本指标数据82-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立岗;田家林;陈月梅;;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以江苏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年15期
2 ;江苏省首批23家产学研产业协同创新基地获确认[J];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12期
3 徐力行;高伟凯;;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基于部门间产品嵌入式创新流的系统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年06期
4 杨景祥;田艳;梁义科;左熠;;产业协同 “三力”强省[J];经济论坛;2008年13期
5 张淑莲;胡丹;高素英;刘建朝;;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江苏凹土产业协同创新服务示范基地在盱眙揭牌[J];江苏科技信息;2013年14期
7 商志强,车轼,徐昭普;关于韩国水产业协同组合的启示[J];中国渔业经济研究;1999年04期
8 王颖;;日本农水产业协同组合存款金保险制度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05年06期
9 郑文智;叶民强;;基于投入产出的福建省鞋服产业协同水平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彭志忠;;县域经济产业协同成熟度分析与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菁;薛伟贤;;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颖 李正法;江苏组建纺织产业协同创新科技联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2 记者 陈艳敏;海峡两岸共同推动信息产业协同互利发展[N];中国电子报;2013年
3 陶涛;多元产业协同谋求快速发展[N];宁夏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姚传富;产业协同齐发力[N];人民邮电;2013年
5 本报记者 赵申;京津冀产业协同:打破“一亩三分地”[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网络世界》记者 周源;三大方向力推产业协同创新[N];网络世界;2013年
7 西安市统筹办经济处 执笔 沈允平 毛一斌 王伟峰;如何依托开发区带动模式实现产业协同[N];西安日报;2012年
8 记者 李云波;加强产业协同 打造桂北经济强县[N];桂林日报;2014年
9 记者 葛静;集聚科技资源要素 聚焦产业协同创新[N];南昌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张莉;城镇化“人本”内涵翘首产业协同[N];中国证券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昭昭;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2 罗斌;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制度建设[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冉;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阅;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3 裴小丹;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君艳;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5年
5 谭勇;我国核电产业协同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D];南华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7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07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