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各国将发展战略着眼于国际市场,寻求合作对象,以联合能力抗衡市场竞争。2013年,我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得到沿线国家的共识,为我国提升开放水平和深化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历史机遇,特别是将西北地区推向开放前沿,形成我国向西开放的新趋势。因此,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要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段,西北地区应当促进内陆及沿边开放,以与中亚国家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为起点,逐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本论文将以次区域经济合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研判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以已有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为借鉴,进一步探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般性问题。具体来看,全文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要介绍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理论分析与实践总结部分,分析和界定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划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段区域,总结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征,并阐述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以及我国参与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典型实践和经验借鉴。第三章,研究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现状,分析其合作中的内部条件和外部动力,简述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阻碍因素。第四章,对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和路径进行探讨,认为应该多角度、多手段扩大次区域经济合作空间和领域,逐步提升次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第五章,从国际组织、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几个层面,构建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第六章,从保障我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次区域经济合作 丝绸之路经济带 西北地区 中亚国家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114.4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研究11
- 1.2.2 国内研究11-14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4-15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15-16
- 1.4.1 可能的创新15
- 1.4.2 可能的不足15-16
- 第二章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借鉴16-28
- 2.1 相关概念界定16-20
- 2.1.1 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16-17
- 2.1.2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的界定17-20
- 2.2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征20-21
- 2.2.1 地理范围有限20
- 2.2.2 边界效应显著20-21
- 2.2.3 合作制度松散21
- 2.2.4 政府协调作用21
- 2.3 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21-24
- 2.3.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22-23
- 2.3.2 要素流动与区域分工理论23
- 2.3.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23-24
- 2.3.4 地缘经济学理论24
- 2.4 我国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实践与经验借鉴24-28
- 2.4.1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25
- 2.4.2 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25-26
- 2.4.3 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26
- 2.4.4 跨境次区域经济合作经验借鉴26-28
- 第三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动力与障碍分析28-35
- 3.1 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况与意义28-30
- 3.1.1 合作概况28-30
- 3.1.2 合作意义30
- 3.2 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内部条件30-32
- 3.2.1 地缘优势分析31
- 3.2.2 经济梯度互补31-32
- 3.2.3 过境通道便利32
- 3.3 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外部动力32-33
- 3.3.1 国际竞争局势33
- 3.3.2 成功经验借鉴33
- 3.3.3 良好合作环境33
- 3.4 中国西北地区与中亚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阻碍因素33-35
- 3.4.1 复杂的政治形势与地区安全33-34
- 3.4.2 技术匮乏与国际竞争力不强34
- 3.4.3 腹地与前沿地区的联动不够34
- 3.4.4 合作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不足34-35
- 第四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与模式35-43
- 4.1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分析35-38
- 4.1.1 前期阶段:完善边境口岸35-36
- 4.1.2 深化阶段:发展轴建设36-38
- 4.1.3 成熟阶段:自由贸易区38
- 4.2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选择38-40
- 4.2.1 跨国城市联合开发模式38-39
- 4.2.2 跨国经济开发区模式39-40
- 4.3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内容40-43
- 4.3.1 基础设施建设合作40-41
- 4.3.2 能源资源合作41
- 4.3.3 贸易合作41-43
- 第五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构建43-48
- 5.1 国际组织参与机制43-44
- 5.2 国家双边合作机制44-45
- 5.3 地方政府互动机制45
- 5.4 企业项目投资机制45-48
- 第六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48-51
- 6.1 转化边界效应48
- 6.2 降低交易成本48-49
- 6.3 加大金融支持49-50
- 6.4 注重地缘安全50-51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51-53
- 7.1 主要结论51
- 7.2 研究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55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5-56
- 致谢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鹏鸿;亚太次区域经济合作及上海参与的若干问题探讨[J];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2 赵颖新;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问题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3 姜永铭;;论跨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边界[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方芸;马腾飞;;云南与周边国家的次区域经济合作:成就、问题与对策[J];云南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5 施本植;湄公河流域国家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刍议[J];经济问题探索;1995年04期
6 刘稚;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前景[J];当代亚太;2000年05期
7 莫泰尧,李平;大西南联合参与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探讨[J];思想战线;2000年02期
8 杨宇白,史爱平;积极应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J];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12期
9 郭晓合;开展中国华南与越南次区域经济合作[J];东南亚纵横;2003年02期
10 王勤;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特点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志刚;柴利;;基于三类模式的中国新疆与中亚次区域经济合作平台构建[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韦倩青;;“两廊一圈”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关系探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李启昌 刘红;推出五大举措推动次区域经济合作[N];云南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李启昌 刘红 吴晓燕;云南有力推动了GMS合作[N];云南日报;2005年
3 陈宝森;东亚:走向区域经济金融合作[N];经济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吴晓燕 李洪峰 李启昌 实习记者 杨昕雨;加强合作 规划未来[N];云南日报;2005年
5 记者 戴振华 钱国俊 雨田;构建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金桥[N];云南经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虞珊珊;加大与东盟东部增长区次区域经济合作[N];广西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张福;云南省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小组举行全体会议[N];云南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杨民;在次区域经济合作中锻造广西[N];广西日报;2005年
9 甘雄;深圳企业去年多层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果丰硕[N];证券日报;2005年
10 记者 聂根鹏;区域对话促金融合作不断深化[N];昆明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杰;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吴世韶;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间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璐;滇缅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效应与风险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艳秀;中印缅孟四国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康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4 李晓燕;论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的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5 李珊珊;中国在东盟的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6 李姗姗;中朝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7 于萍;跨国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李海英;华南——越南次区域经济合作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9 胡欣;图们江次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探析[D];吉林大学;2013年
10 沈树明;中国与朝鲜次区域经济合作分析[D];延边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段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20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