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联动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9 15:51
区域联动与协调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同发展的世界性潮流,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一方面,加入WTO后,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加快,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城市和行政区为单元的自闭式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冲击。而另一方面,我国目前存在着区域差异日益扩大的现实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必然需要地区之间的联动与协作。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经济带不但是继沿海地区之后我国又一增长潜力巨大的经济核心区域,也是实现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和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地带。因此,长江流域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中,“大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城市圈分处长江流域中游与下游地区。由于大城市圈的统领作用,通过大城市圈之间的联动发展达到全流域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捷径。同时,这两大城市圈的联动发展有利于推进“大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进而促进我国中部地区崛起。因此,本文对“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联动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内容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大武汉”与长三角城市圈概况以及它们之间联动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其研究...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武汉”城市圈范围示意图
图1一1“大武汉”城市圈范围示意图长三角城市圈的地域范围如何界定,存在着15市与16市(因为台州己正式成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第16名成员城市)的不同说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目前表示,己经启动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编制中,台州未被列入规划,长三角仍维持在传统意义巧个城市范围内3。因此本文也仍把长三角城市圈的空间范围界定为巧个城市,即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n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见图1一2)。长三角城市圈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具有沟通长江流域腹地和海外国际市场的良好区位条件,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东西部合作与联动发展的几点认识[J]. 徐建华,岳文泽,罗亚,谈文琦,艾彬. 开发研究. 2004(05)
[2]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新思路研究[J]. 葛立成. 浙江学刊. 2004(03)
[3]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若干对策建议[J]. 杨云彦,秦英巍,袁云光. 长江论坛. 2004(02)
[4]打造长江流域绿色物流一体化系统[J]. 李力. 国际市场. 2004(03)
[5]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J]. 伍贻康,张海冰. 求是. 2004(01)
[6]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报告(上)[J]. 武汉市人民政府课题组. 长江论坛. 2003(04)
[7]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J]. 王敏正.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03)
[8]“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探讨[J]. 李秀敏,刘丽琴. 世界地理研究. 2003(01)
[9]加强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思考[J]. 叶依广,史嵘,孙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0]都市经济圈:一个新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J]. 石忆邵.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09)
本文编号:3274038
【文章来源】: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大武汉”城市圈范围示意图
图1一1“大武汉”城市圈范围示意图长三角城市圈的地域范围如何界定,存在着15市与16市(因为台州己正式成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第16名成员城市)的不同说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目前表示,己经启动的长三角区域规划编制中,台州未被列入规划,长三角仍维持在传统意义巧个城市范围内3。因此本文也仍把长三角城市圈的空间范围界定为巧个城市,即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n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见图1一2)。长三角城市圈临靠东海、黄海和长江,集“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于一身,具有沟通长江流域腹地和海外国际市场的良好区位条件,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文化、科技最发达的地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我国东西部合作与联动发展的几点认识[J]. 徐建华,岳文泽,罗亚,谈文琦,艾彬. 开发研究. 2004(05)
[2]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新思路研究[J]. 葛立成. 浙江学刊. 2004(03)
[3]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若干对策建议[J]. 杨云彦,秦英巍,袁云光. 长江论坛. 2004(02)
[4]打造长江流域绿色物流一体化系统[J]. 李力. 国际市场. 2004(03)
[5]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J]. 伍贻康,张海冰. 求是. 2004(01)
[6]武汉城市经济圈建设问题研究报告(上)[J]. 武汉市人民政府课题组. 长江论坛. 2003(04)
[7]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重要载体作用[J]. 王敏正.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03)
[8]“增长三角”的形成发展机制探讨[J]. 李秀敏,刘丽琴. 世界地理研究. 2003(01)
[9]加强长江流域东西部经济协作与协调发展的思考[J]. 叶依广,史嵘,孙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0]都市经济圈:一个新的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J]. 石忆邵.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09)
本文编号:3274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274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