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区域专业化分工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5 13:28
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观念,已逐步在学术理论界达成共识。同时,建立科学发展观也成为我国指导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目标,当前区域间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正成为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障碍之一。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只要各区域生产并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能够获得分工带来的收益,市场会自发调节配置资源,促使优势产业的集中,最终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但是我国的现实却是,以西北五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虽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却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西北五省内部产业结构高度同构化,正在被逐步边缘化于全国分工体系之外。综合考察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的论述,我们认为推动西北地区提高分工水平,改进区域分工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运用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了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分工模式和变动过程的,发现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都可能对区域间贸易结构产生影响,而且考虑到后两者的作用,产业的分布可能并不一定符合比较利益原理。在实证分析部分,我们分析了西北五省在全国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建国后,西北五省确立了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地位,区域分...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区域分工基本原理
2.1 区域分工定义及其效益
2.2 古典经济学的区域分工模式决定理论
2.2.1 绝对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2.3 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分工模式决定理论
2.3.1 新古典经济学外部规模经济决定论
2.3.2 新经济地理学内部规模经济决定论
2.4 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模式决定理论
2.5 区域分工模式政策理论
2.6 区域分工模式决定理论评述
3 区域分工模式决定因素理论分析
3.1 基本模型
3.1.1 基本假设
3.1.2 模型分析与结论
3.2 区域分工模式作用机制
3.3 区域分工模式自我积累变动规律
3.4 区域分工模式变动趋势
3.4.1 资金作用的区域化
3.4.2 自然资源作用的非区域化
4 西北地区区域分工模式实证分析
4.1 分工指标的理论说明
4.2 西北五省区内分工格局
4.3 西北五省参与全国区域分工情况
5 西北地区分工模式改进
5.1 分工模式改进必要性
5.2 分工模式改进方向
5.3 分工模式改进途径
5.4 分工模式改进政策建议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经济学理论综述[J]. 赵庆海,侯宪来. 理论学习. 2005(10)
[2]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 刘乃全,贾彦利. 经济体制改革. 2005(01)
[3]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J]. 毛艳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4]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J]. 梁琦. 世界经济. 2004(12)
[5]我国区域分工演变和未来趋势分析[J]. 洪世键,黄良浩. 宏观经济管理. 2004(09)
[6]增长极、产业集群与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J]. 曾国安,冯涛. 生产力研究. 2004(08)
[7]区域分工、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理探讨[J]. 张哲.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2004(04)
[8]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 经济研究. 2004(04)
[9]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 文玫. 经济研究. 2004(02)
[10]“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J]. 吴超,魏清泉. 经济地理. 2004(01)
博士论文
[1]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研究[D]. 王春宇.辽宁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D]. 武永胜.清华大学 2005
[2]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周靖.湘潭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02114
【文章来源】:西北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研究方法
2 区域分工基本原理
2.1 区域分工定义及其效益
2.2 古典经济学的区域分工模式决定理论
2.2.1 绝对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要素禀赋理论
2.2.4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2.3 新古典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分工模式决定理论
2.3.1 新古典经济学外部规模经济决定论
2.3.2 新经济地理学内部规模经济决定论
2.4 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模式决定理论
2.5 区域分工模式政策理论
2.6 区域分工模式决定理论评述
3 区域分工模式决定因素理论分析
3.1 基本模型
3.1.1 基本假设
3.1.2 模型分析与结论
3.2 区域分工模式作用机制
3.3 区域分工模式自我积累变动规律
3.4 区域分工模式变动趋势
3.4.1 资金作用的区域化
3.4.2 自然资源作用的非区域化
4 西北地区区域分工模式实证分析
4.1 分工指标的理论说明
4.2 西北五省区内分工格局
4.3 西北五省参与全国区域分工情况
5 西北地区分工模式改进
5.1 分工模式改进必要性
5.2 分工模式改进方向
5.3 分工模式改进途径
5.4 分工模式改进政策建议
6 结论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6.3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区域经济学理论综述[J]. 赵庆海,侯宪来. 理论学习. 2005(10)
[2]中国区域政策的重心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 刘乃全,贾彦利. 经济体制改革. 2005(01)
[3]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J]. 毛艳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4]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及其国际比较[J]. 梁琦. 世界经济. 2004(12)
[5]我国区域分工演变和未来趋势分析[J]. 洪世键,黄良浩. 宏观经济管理. 2004(09)
[6]增长极、产业集群与落后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J]. 曾国安,冯涛. 生产力研究. 2004(08)
[7]区域分工、专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机理探讨[J]. 张哲.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2004(04)
[8]地方保护主义及产业地区集中度的决定因素和变动趋势[J]. 白重恩,杜颖娟,陶志刚,仝月婷. 经济研究. 2004(04)
[9]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 文玫. 经济研究. 2004(02)
[10]“新区域主义”与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J]. 吴超,魏清泉. 经济地理. 2004(01)
博士论文
[1]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研究[D]. 王春宇.辽宁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原因分析[D]. 武永胜.清华大学 2005
[2]我国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周靖.湘潭大学 2001
本文编号:3302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0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