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6 17:54
随着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企业正在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国际竞争,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现代企业急需大批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以通过企业的人才优势,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转为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本论文运用新经济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对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进行理论分析,对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现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宏观的视角对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对国内重点大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特征进行分析,构建了基于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包括高层次创新人才知识体系、能力体系、综合素质体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实际,从振兴区域经济的视角提供了保证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对策,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思路。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论文总体思路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
2.1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高层次创新人才
2.1.2 区域经济竞争力
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1 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
2.2.2 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模型
2.2.3 劳动分工演进的增长模式
2.2.4 制度变迁的经济增长模式
2.3 技术创新理论
2.4 人力资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对高层次创新人才供需分析
3.1 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作用
3.1.1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3.1.2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3.2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
3.3 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振兴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3.4 高层次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3.4.1 高层次创新人才总体分布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3.4.2 高层次创新人才结构状况问题分析
3.5 高层次创新人才供需分析
3.5.1 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3.5.2 高层次创新人才供应总量分析
3.5.3 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总量分析
3.5.4 高层次创新人才供需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区域经济振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1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1.1 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机制
4.1.2 探索并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制度环境
4.1.3 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4.1.4 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
4.2 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2.1 中外合作培养拓宽国际视野
4.2.2 资助参加国际会议走向国际学术舞台
4.2.3 举办国际学术论坛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4.3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3.1 以课题为牵引以团队为基层组织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4.3.2 促进学科交叉建立主题创新组
4.4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4.1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建设模式
4.4.2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4.5 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5.1 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5.2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5.1 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5.1.1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5.1.2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色
5.2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5.3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原则
5.3.1 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原则
5.3.2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
5.3.3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5.3.4 满足社会需要原则
5.4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5.5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5.5.1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5.5.2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5.5.3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体系
5.5.4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保证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6.1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6.1.1 建立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6.1.2 强化质量意识以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素质教育为根本
6.1.3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6.1.4 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
6.2 确立创新意识
6.2.1 要树立创新精神
6.2.2 要提倡学术自由
6.2.3 要有批判精神
6.3 完善研究生创新培养平台的建设
6.3.1 完善学科体系
6.3.2 研究生创新研究基地的建设
6.4 构建高等学校产学研的培养体系
6.5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6.5.1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5.2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6.5.3 要掌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6.6 创建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6.6.1 创新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建设
6.6.2 创新人才培养的软件环境建设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 钟尚科,张卫刚,姚训,蒋慧.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08)
[2]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何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3]基于文化变量 灵活引进360°绩效评估体系[J]. 余建年,吴华利,唐棠. 人才资源开发. 2004(Z1)
[4]正确处理研究生科研创新中的几个关系问题[J]. 李娟. 中国高教研究. 2004(07)
[5]网络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唐魁玉,白淑英.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3)
[6]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造新的教学理念[J]. 綦开云.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2)
[7]论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J]. 袁岳驷,胡建忠.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02)
[8]教育产业化:经验、缺陷与对策[J]. 刘素霞. 高等教育研究. 2003(01)
[9]我国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 吴玉鸣,李建霞. 教育与经济. 2002(03)
[10]创新人才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 姜家彬,张中举.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本文编号:3326220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论文总体思路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论文相关基本理论
2.1 几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高层次创新人才
2.1.2 区域经济竞争力
2.2 新经济增长理论
2.2.1 内生技术进步的增长模型
2.2.2 人力资本积累的增长模型
2.2.3 劳动分工演进的增长模式
2.2.4 制度变迁的经济增长模式
2.3 技术创新理论
2.4 人力资本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对高层次创新人才供需分析
3.1 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互动作用
3.1.1 经济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3.1.2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3.2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目标
3.3 高层次创新人才对振兴黑龙江老工业基地的作用
3.4 高层次创新人才现状分析
3.4.1 高层次创新人才总体分布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3.4.2 高层次创新人才结构状况问题分析
3.5 高层次创新人才供需分析
3.5.1 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结构分析
3.5.2 高层次创新人才供应总量分析
3.5.3 高层次创新人才需求总量分析
3.5.4 高层次创新人才供需比较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区域经济振兴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1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1.1 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机制
4.1.2 探索并确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制度环境
4.1.3 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
4.1.4 探索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术环境
4.2 清华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2.1 中外合作培养拓宽国际视野
4.2.2 资助参加国际会议走向国际学术舞台
4.2.3 举办国际学术论坛提高国际交流能力
4.3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3.1 以课题为牵引以团队为基层组织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
4.3.2 促进学科交叉建立主题创新组
4.4 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4.4.1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建设模式
4.4.2 研究生创新实验中心的运行与管理模式
4.5 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5.1 国内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5.2 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老工业基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5.1 我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5.1.1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
5.1.2 中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色
5.2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现状
5.3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原则
5.3.1 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原则
5.3.2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原则
5.3.3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原则
5.3.4 满足社会需要原则
5.4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建设目标
5.5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5.5.1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5.5.2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5.5.3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综合素质体系
5.5.4 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保证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6.1 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
6.1.1 建立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目标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6.1.2 强化质量意识以提高教学水平加强素质教育为根本
6.1.3 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
6.1.4 加强实验教学的创新
6.2 确立创新意识
6.2.1 要树立创新精神
6.2.2 要提倡学术自由
6.2.3 要有批判精神
6.3 完善研究生创新培养平台的建设
6.3.1 完善学科体系
6.3.2 研究生创新研究基地的建设
6.4 构建高等学校产学研的培养体系
6.5 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6.5.1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5.2 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6.5.3 要掌握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6.6 创建创新人才培养环境
6.6.1 创新人才培养的硬件环境建设
6.6.2 创新人才培养的软件环境建设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J]. 钟尚科,张卫刚,姚训,蒋慧.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08)
[2]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J]. 何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3]基于文化变量 灵活引进360°绩效评估体系[J]. 余建年,吴华利,唐棠. 人才资源开发. 2004(Z1)
[4]正确处理研究生科研创新中的几个关系问题[J]. 李娟. 中国高教研究. 2004(07)
[5]网络时代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唐魁玉,白淑英.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3)
[6]培养发展学生的个性 创造新的教学理念[J]. 綦开云.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02)
[7]论区域产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J]. 袁岳驷,胡建忠.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02)
[8]教育产业化:经验、缺陷与对策[J]. 刘素霞. 高等教育研究. 2003(01)
[9]我国区域教育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 吴玉鸣,李建霞. 教育与经济. 2002(03)
[10]创新人才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 姜家彬,张中举.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1)
本文编号:33262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26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