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时空演化及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9 10:08
目前,“创新驱动”正在取代投资成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源泉。在推动我国各领域创新方面不断进步,取得了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山东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总量位列全国前茅,有效拉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但是,山东省经济增长多依赖于其传统的资源和劳动力禀赋,与国内外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相比,在区域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的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其经济增长和均衡发展。面对新的历史处境,山东省政府提出了“推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开展,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变革”的目标。因此,研究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对于提高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改善区域创新能力不平衡问题,实现山东省经济均衡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一个衡量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11个指标,分别从山东省的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潜力三个角度出发,使用熵值法计算出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然后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直观的分析2007—2018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及差异,描述了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在时间空间演化方面的特征;最后以区域创新能力作为影响因素...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第四章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时空演变一、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及总体差异的动态演变经过12年发展,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图3的柱状图,山东省总体区域创新能力呈上升态势。2007-2018年山东省各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均值由0.12增加至0.33,增加了接近一倍。其中,2007-2012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远高于2012-2018年均增长速度6%。分析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增长速度快速提高的原因,与2008年全国制定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有关,该政策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采用税收激励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促进了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总体差异虽有所波动,但整体呈下降态势。根据图3的折线图,2007-2011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变异系数由0.61变为0.45,2011-2015年,变异系数快速增加由0.45变为0.58,但随后到2018年变异系数又迅速下降为0.50,2007-2018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波动态势。但从2007-2018整个时间段来看,总体上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缩小,分析其原因,这与2006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有关,该纲要的颁布是为了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实现区域产业均衡发展。所以山东省受到该项政策影响,一方面提升了本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山东省产业均衡发展,降低了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区际差异性。图3山东省各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平均水平及区际差异二、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动态演变为进一步分析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类格局特点及其演变情况,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分布图,根据自然间断点法,将2007、2012、2018年山东省市域创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图4.12007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图4.22012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图4.32018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图4山东区域创新能力分布格局的动态演变三、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格局及动态演变为了研究山东省17地市市域间区域创新能力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首先从全局空间自相关角度进行分析。由图5发现,2007年、2012年和2018年Moran’s指数全部为正值,即表现为存在明显的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尤其是在2018年Moran’s值变为0.54,这表明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其次,为了研究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集聚的具体空间位置和集聚的显著度,从局部空间自相关角度进行分析,绘制Moran’s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由Moran’s散点图(图5)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从四个类型区数量上的变化来看,2007年HH区的数量是4个,2018年数量变为9个,明显有所增加,这表明高创新能力区表现出较强的正向临近效应。LL区的数量由2007年的4个,变为2018年的3个有所减少,表明低创新能力区的正向促进效应减弱。HL区个数没有变化,说明高值区被低值区包围的现象并没有明显变化。LH区个数最少,由2007年的2个变为1个,有所减少但是总体变化不大,这表明低创新能力区对周边的影响减弱,低值区被高值区包围的现象在减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创新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和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 廖博,任菲.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04)
[2]城市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以成都城市群为例[J]. 杨力,刘敦虎,魏奇锋. 经济体制改革. 2020(01)
[3]国家级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 王谢勇,陈晓娴. 大连大学学报. 2019(06)
[4]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性研究[J]. 杜德林,王姣娥,焦敬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11)
[5]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J]. 殷李松,贾敬全. 统计与决策. 2019(16)
[6]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安徽省各地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J]. 伍文生,范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7]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省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J]. 金玉石. 统计与决策. 2019(04)
[8]科技创新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J]. 刘林,张勇. 华东经济管理. 2019(01)
[9]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 杨红霞,鲁可鑫. 商场现代化. 2018(23)
[1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J]. 李二玲,崔之珍. 地理科学. 2018(09)
硕士论文
[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枭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
[2]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甘蓉蓉.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 金玉玲.扬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70456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5第四章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时空演变一、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及总体差异的动态演变经过12年发展,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根据图3的柱状图,山东省总体区域创新能力呈上升态势。2007-2018年山东省各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均值由0.12增加至0.33,增加了接近一倍。其中,2007-2012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5%,远高于2012-2018年均增长速度6%。分析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增长速度快速提高的原因,与2008年全国制定的《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若干政策》有关,该政策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出采用税收激励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促进了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此外,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总体差异虽有所波动,但整体呈下降态势。根据图3的折线图,2007-2011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变异系数由0.61变为0.45,2011-2015年,变异系数快速增加由0.45变为0.58,但随后到2018年变异系数又迅速下降为0.50,2007-2018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变异系数呈先下降后上升又下降的波动态势。但从2007-2018整个时间段来看,总体上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缩小,分析其原因,这与2006年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有关,该纲要的颁布是为了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实现区域产业均衡发展。所以山东省受到该项政策影响,一方面提升了本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实现了山东省产业均衡发展,降低了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区际差异性。图3山东省各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平均水平及区际差异二、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动态演变为进一步分析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类格局特点及其演变情况,使用Arcgis软件绘制分布图,根据自然间断点法,将2007、2012、2018年山东省市域创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7图4.12007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图4.22012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图4.32018年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图4山东区域创新能力分布格局的动态演变三、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关联格局及动态演变为了研究山东省17地市市域间区域创新能力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首先从全局空间自相关角度进行分析。由图5发现,2007年、2012年和2018年Moran’s指数全部为正值,即表现为存在明显的高值集聚和低值集聚。尤其是在2018年Moran’s值变为0.54,这表明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其次,为了研究山东省17地市区域创新能力集聚的具体空间位置和集聚的显著度,从局部空间自相关角度进行分析,绘制Moran’s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由Moran’s散点图(图5)可以看出存在明显的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从四个类型区数量上的变化来看,2007年HH区的数量是4个,2018年数量变为9个,明显有所增加,这表明高创新能力区表现出较强的正向临近效应。LL区的数量由2007年的4个,变为2018年的3个有所减少,表明低创新能力区的正向促进效应减弱。HL区个数没有变化,说明高值区被低值区包围的现象并没有明显变化。LH区个数最少,由2007年的2个变为1个,有所减少但是总体变化不大,这表明低创新能力区对周边的影响减弱,低值区被高值区包围的现象在减少。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创新、创新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空间计量和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 廖博,任菲.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0(04)
[2]城市群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效率的时空分异研究——以成都城市群为例[J]. 杨力,刘敦虎,魏奇锋. 经济体制改革. 2020(01)
[3]国家级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J]. 王谢勇,陈晓娴. 大连大学学报. 2019(06)
[4]长江经济带知识产权空间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性研究[J]. 杜德林,王姣娥,焦敬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9(11)
[5]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J]. 殷李松,贾敬全. 统计与决策. 2019(16)
[6]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安徽省各地市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及空间分布研究[J]. 伍文生,范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7]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省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J]. 金玉石. 统计与决策. 2019(04)
[8]科技创新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J]. 刘林,张勇. 华东经济管理. 2019(01)
[9]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 杨红霞,鲁可鑫. 商场现代化. 2018(23)
[1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分析[J]. 李二玲,崔之珍. 地理科学. 2018(09)
硕士论文
[1]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 孙枭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8
[2]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甘蓉蓉.华东师范大学 2011
[3]基于三螺旋模型理论的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 金玉玲.扬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70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370456.html